“居家養老”的話題一直是當前社會的熱門話題,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逐步呈現出老齡化發展速度快等特征,面對“銀發浪潮”,如何養老?如何做好養老服務工作?如何讓老年人老有所依安享晚年?
婺城區高度重視養老服務建設工作,穩步推進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建設。當前,全區建成并運行的城鄉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共計260家,解決了全區6500多名空巢老人吃飯問題,數萬名老人有了較好的活動場所,群眾對此比較滿意,社會各界反映良好。
養老不只是政府部門的事情,更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居家養老”不僅僅只是關注當前的老人,更是在關注未來的自己。
家庭養老讓溫情陪伴度余生
你看報、我彈琴,家住城東街道青春路社區的朱延義夫妻是社區里出了名的恩愛夫妻。今年83歲的朱延義和78歲的老伴都是退休老師,兒子常年在外工作,二老相伴居住在金華。家里的樂器非常多,鋼琴、古琴、二胡、葫蘆絲、口琴等朱延義都能信手來一曲,他還經常帶著樂器去家對面的福利院,為孩子們伴奏,教他們唱歌,還有寫字,退休老年生活一派安逸祥和。兩位老人這么多年一直互相照顧、互相扶持。今年8月,老伴坐骨神經痛住院治療,朱延義為了24小時陪伴老伴,自己也開了個住院檢查單,與老伴住同一病房,一起檢查、一起出院。家里的布置簡單溫馨,放著很多把椅子,朱延義說:“老伴現在行走不方便,走累了就扶著墻或者是靠著椅子。”老伴因病痛無法長時間行走,朱延義年紀大了行走也不便,還好買菜做飯之類的有熱心的鄰里幫襯著。
竹馬鄉姜衙村的王奶奶今年86歲了,中飯晚飯都是在村里的老年食堂解決的。因為是獨自居住,王奶奶在老年食堂不僅能夠吃到新鮮的飯菜,還能和眾多老人一起邊吃邊聊,吃飯有伴了比獨自一人更有胃口。王奶奶有4個兒子、2個女兒,女兒外嫁,兒子們都居住在村里。女兒有空了都會回娘家看看,在村里的兒子家里有好吃的也不忘拿給老媽嘗嘗,王奶奶雖是一人獨自居住,但時常有子女們關心照顧。
家住市區時代花園的李大伯和老伴,與兒子媳婦住在一起。平常,兒子和兒媳工作忙,還需要時常加加班,今年60多歲的李大伯和老伴就幫著接送正在讀小學的大孫女上下學,帶下一歲半的二孫女。李大伯說:“三室一廳的房子雖然擠了點,但一家人和和氣氣的,住得也有滋有味的,可以幫忙帶帶孩子,做做家務,減輕兒子兒媳的負擔。”
上了年紀的老人,有夫妻倆互相照顧的、有失去老伴獨自居住的、有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以上家庭養老是我國千百年來傳統的養老模式,他們和老伴、子女、親朋好友會一直“牽手”走下去。
社區(村)養老成老人第二個“家”
城東街道青春路社區書記李愛紅又接到了社區老人的電話,詢問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何時才能開放。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是老人們聚在一起說說笑笑的地方,是老人們的第二個“家”。在這里,每年,老人們都積極參加健康教育知識講座、老年人維權、講自己故事、做月餅、包餃子、社區趣味運動會等各類有趣的活動。社區里的舞蹈隊、婺劇、越劇、健身操、模特隊、小品等也時常在此排練、演出,每每都能吸引老年人前來觀看。
據統計,青春路社區退休老人約占社區總人口的22.6%。隨著人們對養老需求的不斷擴大和提升,青春路社區現有的居家養老模式已經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一些老人要求提供全天候護理型養老服務。為此,青春路社區計劃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擴建、提檔升級,現已完成招投標,即將開工。擴建提檔升級后,將從400平方米擴大到500多平方米,并按省民政廳五星級居家養老照料中心標準,設有一亭一廳一吧二堂二區三房八室即太極八卦亭、多功能廳、休閑茶吧、便民食堂、四點半課堂、健身區、舞蹈區、助浴房、洗衣房、庫房、棋牌室、書畫室、康復室、辦公室、男女日托室、閱覽室、談心室、醫務室等服務設施。“提檔后的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除了服務本社區、街道范圍內的老年群體,亦可向周邊區域輻射。通過居家養老、嵌入式養老機構及上門多種方式優化社區養老資源配置,實現居家——社區——機構養老三位一體的養老模式。”李愛紅介紹,下步將開展服務單位招投標,預計于11月底投入使用。
城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為老人們提供各類貼心服務,農村的照料中心也絲毫不遜色。乾西鄉湖頭村的96歲老人李素梅每天都能夠免費吃到新鮮的飯菜,“有力氣就自己出去走走,去食堂逛逛、吃吃飯,大多數時候都是別人把飯菜送到我家來的”。據了解,湖頭村70周歲以上老人約有200余人,平均每天有50名70周歲以上的老人在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用餐,88歲以上老人免費用餐,其余的每人每餐交3元。為了便于7個自然村的老人用餐,村里還和兩輛車車主簽訂協議,餐前將飯菜送往各自然村。此外,老人們不僅可在此就餐,還可休閑娛樂,還有20個床位提供給需要的老人休息。
青春路社區和湖頭村的養老服務中心,只是近年來我區城鄉居家養老中心的一個縮影。當前,婺城區加快全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除了加快照料中心建設以滿足老人不斷增長的需求外,還努力探索“民辦公助、公建民營”的養老服務模式,積極引導、鼓勵企業、社會團體,特別是個體經濟、私營經濟進入社會養老服務,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多元投資的養老服務體系,滿足不同層次養老需求。
機構養老模式
給老人新選擇
作為家庭、社區(村)養老模式的補充,機構養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僅能夠減輕家庭照顧老人的壓力,還能使老人在同輩人當中進行交流溝通,有眾多晚年“聊伴”的陪伴。目前,婺城共有養老機構5家,婺城區福利院、眾邦老年保健怡養院、祥安康樂園、白龍橋敬老院、雅畈敬老院。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在眾邦老年保健怡養院內,每天下午兩點三十分都能夠傳來老人們唱紅歌的聲音。因為天天唱紅歌,我國的每一首紅歌,老人們都能夠哼上幾句。今年79歲的姚奶奶患有認知障礙(俗稱老年癡呆),來眾邦之前,不愿意與人接觸和溝通,大小便還需要尿不濕,在眾邦幾個月后,白天基本不用尿不濕,而且愿意與人交談,臉上經常洋溢著微笑,也會跟著大家唱上幾句紅歌。
眾邦老年保健怡養院是金華地區唯一一家非營利性醫養結合模式的民營養老機構,共有床位200張,依托金華眾康康復醫院,實行醫養結合運行模式,讓老人在養老院里得到的不僅是生活上的照顧,對大多數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能夠得到定期的醫療檢查,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醫治或病情控制;對老人進行醫療、護理、康復和生活照護,讓老人享受健康快樂、幸福美滿的晚年生活。每個月月底,眾邦老年保健怡養院都會為當月生日的老人舉辦生日會,讓在院老人分享生日老人的快樂,還特別邀請老人的家屬,共同慶祝。
已在白龍橋敬老院居住了2年的葉大爺,天晴的時候,都會在外頭曬曬太陽,與同伴們嘮嘮嗑。新伙伴、老伙伴,每天的陪伴使得葉大爺有說不完的話,“住家里找不到人聊天,年輕人嫌老年人啰嗦,在這里,每天都有伴,不無聊”。
當前,婺城區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家院互融,醫養結合,多層次,多元投資的養老服務體系框架已形成。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