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每家每戶院里都有水井,先是靠人力,后來用電泵抽水,用水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現在用上了自來水,不僅方便,水質也好。”瑯琊鎮山后金村支書汪海清在喝上放心的自來水后感嘆,“今后,燒水壺和水杯再也不會有厚厚的水垢了。”前幾天,瑯琊鎮山后金村通上了自來水,喝上安全的自來水,村民們甜在嘴里更甜在心里。
據介紹,婺城區“農村飲用水安全提升改造”被列入2017年度婺城區十大惠民實事項目,該項目涵蓋瑯琊鎮山后金村、塔石鄉文頭村等6個自然村,涉及受益人口3000余人。截至目前,婺城區已完成8個村的“農村飲用水安全提升改造”項目,涉及受益人口4400余人。
農村安全飲水政策潤民心
“這水,真甜。”望著水龍頭里汩汩涌出的清澈自來水,安地鎮王大坑村支書鄭忠芳感嘆:“以前水源是在山上,靠自流引到村子里,趕上下雨天,水渾濁不說,有時還能放出小魚小蝦。現在,山區人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樣吃上自來水了。”
在婺城區山區鄉鎮,大部分村為單村供水,原先水源不充足、水質不達標現象較普遍,村里提升改造意愿強烈,但因集體經濟薄弱,農村飲用水提升項目往往難以開展。2017年,在區委區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我區將農村飲用水安全提升工程列入“十大惠民實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水利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據區水務局工作人員介紹,農村飲用水提升工程中,瑯琊鎮山后金村、塔石鄉文頭村、塔石鄉百善村、塔石鄉黃康村,工程主要為引水管道5.5公里,村內管道14.5公里,新建無負壓增壓泵房一座,新建3座50m3及以上蓄水池、安裝3套一體化消毒設備,控制閥門92只,入戶水表安裝740組。
其中,瑯琊鎮山后金村改造后接金沙灣水廠管網,塔石鄉文頭、百善、黃康為單村供水,通過新建蓄水池和配套消毒設施,提升供水保障和合格率。除此之外,安地鎮王大坑村、安地鎮小同村飲用水提升工程主要為新建引水管道、村內管道,新裝凈化消毒設備、蓄水池、控制閥門、入戶水表組等。
區水務局主要負責人說:“解決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是頭等大事,一刻不能耽誤,一點不容馬虎。區水務局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民生水利,助推婺城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只有將清潔的放心水通到了村民的水缸,惠民工程潤澤民心的效果才算真正達到。據介紹,截至2017年11月,婺城區336個行政村供水覆蓋率已達98.8%。2018年婺城區水務局農村飲用水安全提升工程計劃完成飲用水改造14個村,涉及受益人口12000余人,讓更多的老百姓得到實惠。
解決“跑冒滴漏”促飲水安全
在白龍橋鎮董村,這里的村民早在1990年已經用上了自來水,但對于農村飲用水提升工程,村兩委和村民們那是舉雙手贊成。“每年光光引水管道漏水的問題,村里每年就該多掏出5000多塊錢,不僅浪費村集體資源還浪費社會的水資源。”董村村主任許增洪對記者說道。
董村分為新區和老區,飲用水提升工程也因此分為一期二期。新區因為都是新住房,給每家每戶裝上自來水管道并不困難,但在老區,最初的自來水管道已經是二十年前,最近一次修繕管網也是在2006年,隨著近年來村莊用水人口的增加、管網老化等因素,該區域的引水管道已遠遠不能滿足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
“在我們村,400余戶村民,其中就有200多戶在近幾年造新房子。”許增洪表示,因建造新房,飲水管道被破壞的事情時有發生,“不排除以前管網鋪設不合理的情況,但更多的是管道老化嚴重,質量堪憂。”
多年前,董村的村民家中還是使用電子表,一旦電池沒電了,還要統一寄回原廠更換電池,十分不方便;同時因管網建設與管理不規范,有個別村民趁機私搭亂結水管,造成村集體水資源流失,影響村集體利益及村民和諧。“現在經過改造后,管網建設規范化,同時村里打算進行物業化管理。這樣不僅村兩委省心,村民之間關系也會更加融洽。”許增洪說道。
“建設美麗鄉村,就是要與農村飲用水工程結合起來。”今年9月,為解決農村自來水管網老化帶來的跑冒滴漏現象,在開展飲用水提升工程改造后,白龍橋鎮董村對自來水管網進行了改造,且實行了一戶一表的制度,在解決村民安全用水的同時,也提高了村民的節水意識,達到并實現了工程的良性運行管理。
通自來水解山區群眾飲水難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飲水安全是群眾身體健康之本,關乎群眾生產生活。對于生活在城市的居民來說,打開水龍頭就能喝上干凈衛生的自來水,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在安地鎮黃大坑村,當地村民為此等了數十年——由于深處大山,當地村民均以箬陽鄉流下的溪水為生活水源,雖說看著溪水清澈,但飲水安全是村民長期憂心的一件大事,村民最盼望的事就是解決飲水難題。
除此之外,在塔石鄉黃康村,共有180余戶,人口508人。在通上自來水之前,村民的用水一直都是靠接山上流出的泉水為主。如今,家家戶戶都通上了自來水,在自家廚房的洗菜盆前,村民一擰水龍頭,一股清泉汩汩流出,很快就把當天要吃的菜洗干凈了。“要知道,我們現在能用上這么方便、安全的飲用水,可是盼了多少年呢!”塔石鄉黃康村支書劉少卿激動地說道,
劉少卿告訴記者,平時雨水充足,全村的用水并不緊張,但若遇到干旱井水枯竭期,山泉水根本滿足不了全村人畜的飲用需求,只能去溪邊打水。要是遇到夏季暴雨時節,溪水渾濁不已,村民辛苦挑來的水要沉淀很久才能飲用。
今年9月,一陣陣機器的“轟隆隆”聲在黃康村響起,飲用水安全提升工程正式動工,蓄水池、水質處理設備,各家各戶的水龍頭、水表,各項工作在黃康村全面展開,黃康村的村民終于看到了優質飲用水的希望。
從架設管道到安裝水龍頭,看著一天天的變化,村民們看在眼里樂在心里。在黃康村安全飲水項目實施過程中,當地群眾對改水工作表現出極大的支持和參與熱情,全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為工程“護航”,管線往哪走就從哪開挖,項目進展迅速。經過數月的緊張施工,主管道、進戶支管道等全部鋪設完成。11月初,村民一擰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便嘩嘩地流出來。
“以前用水要靠天吃飯,夏季干旱期得為水發愁,雨期也得發愁,還得村民自己拿著工具到各個小山坑挑水喝,現在好了,水龍頭一開,什么都解決了。”說起現在的變化,劉少卿十分感慨。
連放心水進村民水缸
“從來沒有缺過水卻為喝上放心水發愁。”說起村里的飲用水問題,瑯琊鎮山后金村支書汪海清感觸頗多,“山后金村位于金蘭水庫下游,按理說應該不會為飲水而犯愁,但偏偏村里的飲用水是來自流經渠道的水,用水泵抽水后通往各家各戶,水質不是特別干凈。”在沒通自來水之前,村里的人吃的、用的水都來自金蘭水庫經過村里的一條渠道。因為處于水庫下游,水質要因水庫是否開閘放水為準。“水庫一直放水的話,水質應該是很清澈的,但是一遇到剛開始放水的那段時間,水質就有些渾濁。”汪海清告訴記者。
在山后金村,記者看到抽水的水泵房就在村中的一間老房子里,房屋底下就是村民平時的飲用水來源。在水泵房下游的不遠處,就有村民正在洗衣服洗菜。村主任告訴記者,像這樣洗衣服洗菜的埠頭,離這兒不遠處就有一個,平時會有不少村民用來洗菜。
“那這樣的水還能喝嗎?”區水務局工作人員給了記者一個答案:“早在之前實地勘察時,我們已經對水質進行了檢測,發現有大腸菌群超標的問題,由此可見這樣的水用來作為村民的飲用水是不達標的。”但當記者問及村民對平時飲用水有什么問題時,村民們只說水庫剛開閘放水時,要用水得沉淀一段時間,平時渠道里的水還是挺清澈的。
除了水質問題,水泵也因為年限長久出現不少問題。“有時候大半夜還得對水泵進行搶修,不修起來第二天村民就沒水喝了。”黃海清告訴記者,“尤其是用水用電的夏季高峰季節,或是冬天天氣寒冷時期,都是水泵容易出現問題的時候。”
“現在感覺自來水的水質怎么樣?”婺城區水務局工作人員跟當地的老百姓嘮起嗑來。他們此行,就是跟蹤回訪一下村民的飲用水情況。“看到老百姓喝上干凈安全的好水,我們就放心了!”
如今,全村百姓告別原始的獲取飲用水方式,像城里人一樣用上了自來水。村民回家后擰開水龍頭,就可以燒水喝了,水壺也不再出現厚厚的水垢。“感覺比以前的水質喝著更清甜了。”村民樂呵呵地說道。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