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一個上午,記者走進瑯琊鎮(zhèn)新蘭村。陽光透過斑駁的樹梢,照著一排排整齊的小洋樓,村民委員會前農房改造建設工地上挖掘機來回穿梭,村民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整個村莊到處一派欣欣向榮的場景。
58歲的丁仕彬,皮膚黝黑,頭發(fā)花白,說起話來聲音宏亮。“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鄉(xiāng)村水塘項目就是提振新蘭村的舉措之一。”說到眼下村里的大事,剛從水塘建設工地上下來的丁仕彬眼里充滿著希望。
據悉,新蘭村水塘規(guī)劃容積2000立方米,將承接山泉水儲蓄,建成后將解決農房改造后村民飲用水問題。水塘上游將建造一個景觀瀑布,成為鄉(xiāng)村生態(tài)旅游的景點。近段時間,丁仕彬每天上山一邊用砍刀清除枝條,清理施工障礙,一邊查看工地施工質量。
從不鬧矛盾,全力支持新支書
1991年,32歲的丁仕彬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同一年,他經換屆選舉成為村主任。1995年他又被高票選舉為村支書,這一干就是18年。
2013年村兩委換屆后,徐樟洪成為新蘭村新一任村支書,丁仕彬退居二線。多年的村支書工作讓丁仕彬少有時間照顧家庭,家人都以為他可以過些清閑安穩(wěn)的日子,多留心自家的事了。“村莊建設剛有起色,村民生活剛有奔頭,我不能置身事外。”丁仕彬的話樸素又簡單。從那時起,他幾乎把工地當成了家,村里基礎建設工作成了他的事業(yè)。
遇上村民不理解,丁仕彬總是這樣解釋:“徐書記頭腦靈活,在外面為村子發(fā)展四處奔走,我愿意配合他做好村里工作,讓他安心。”提起他們倆的關系,村民們最有話語權:“從不鬧矛盾,只要徐書記喊一聲,老丁就會積極響應。”
76幢農房改造,“最難啃的骨頭我上”
2015年,為解決新蘭村宅基地少的現實問題,村支書徐樟洪東奔西走極力爭取上級政策支持,硬是從省里拿下76幢農房改造指標,解決了橫亙在村莊發(fā)展前的難題。宅基地指標有了,誰來管理農房改造項目呢?丁仕彬讀懂了徐樟洪的難處,他主動負責起村里農房改造工作。“農房改造是村里大事,祖祖輩輩都期盼的事。老丁負責這塊,我放心。”徐樟洪說。從此,丁仕彬又多了一個身份,成了農房改造的“民間監(jiān)理”。
談起這項村里最大的農房改造項目,丁仕彬感嘆道:“不是沒有難處,光放炮平基就用了兩年時間。”期間,工地安全是丁仕彬心頭大事,只要建筑公司過來放炮施工,丁仕彬就像陀螺圍著工地團團轉,疏導人員,調解村民矛盾,監(jiān)督工程進度……“有一次,個別村民的毛竹被炮放倒,組織親友阻止施工。老丁把村規(guī)民約挺在前,磨破嘴跑細腿,把村民矛盾化解好。”村支委陳愛仙回憶說。
據悉,新蘭村76幢農房改造項目所在宅基地已經平整完畢,當前正進入分配宅基地流程。按照區(qū)黨委、政府的相關土地政策,新蘭村兩委根據村莊實際情況,制定了公平公正的宅基地分配政策。
宅基地分配涉及到村民利益,丁仕彬一點也不敢馬虎。他走村入戶與村民面對面講政策,有不理解的村民,老丁干脆蹲點到村民家,白天黑夜做思想工作,久而久之,丁仕彬的較真感動了很多村民,宅基地分配工作進展順利多了。可以樂見,不久的將來,有更多的新蘭村民住上寬敞明亮的小洋樓,生活別提有多滋味了。
公墓山建設,“條件再艱苦我也干”
2014年,上任僅一年的村支書徐樟洪經過摸索,悟出這樣一條道理:“要想徹底改變村莊發(fā)展現狀,改善村莊環(huán)境是前提條件。”于是,他向上級部門提出建設公墓山項目的申請,但是建設項目由誰來管成了棘手的問題。丁仕彬二話不說,從當年5月接過項目管理的活就埋頭干起來。
“那年夏天,在山上施工就像在火爐里烤,流汗像下雨。貨運車上山就像牛拉車,半天上不去,上去又半天下不來。”聊到這個項目,丁仕彬的口吻似云淡風清,其實期間遇到多少困難只有他自己知道。公墓山所在山頭,山路崎嶇,坑洼不平,運輸條件十分艱苦。每一車土石方,都要花費比平地更多的精力。
2014年底,一座規(guī)劃容納700多個墓穴的公墓山已經施工完成矗立在村北部,其中97個墓穴已經使用。此外,新蘭村還以此為契機,開展移風易俗宣傳,倡導婚喪節(jié)儉辦,凈化社會風氣,提升村民素質。
下一步,村里要開展土地復墾,為發(fā)展生態(tài)高端農業(yè)做準備。丁仕彬,這位不圖名不圖利的老黨員,又要風風火火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