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婺城區山區群眾異地搬遷乾西移民新村第四期安置房選房大會在區政府會議中心舉行,來自沙畈、塔石、莘畈、箬陽、長山五個鄉的109戶農戶選到了心目中理想的房子。據了解,此次活動也是婺城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之一。
董壽華是箬陽鄉橫坑村人,也是該村最后一戶搬遷的農戶,選房過程中,他拿到了第三號,在完成相關手續后,很快選到了心儀的房子。董壽華介紹,他家只有爺爺留下來的一套房子,這套本來就不大的房子他的父親只分到了1/3,再經過他自己三個兄弟平分后,到手僅有一二十個平米。因為沒什么經濟能力,在鄉里最初開展下山移民的時候他選擇了觀望。在鄉干部和村干部反復的思想工作下,他終于下定決心同意了移民。
“我家的房子跟幾個兄弟的房子是連在一起的,早就已經拆掉了,這幾年都是租房子住,鄉干部和村干部都很積極地邀請我們參加這次選房,在他們的協助下,我也順利完成了相關程序。非常感謝政府能給我這個機會。”選到了心儀的房子,董壽華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此次分房采用兩輪電腦選號方式進行,全程由區紀委派駐農辦紀檢組、市正信公證處進行現場監督。經過一天的忙碌,沙畈、塔石、莘畈、箬陽、長山五個鄉的109戶農戶都選到了心目中理想的房子。
婺城區城鄉二元結構明顯,沙畈、塔石、莘畈、箬陽、嶺上等五個山區鄉,尚有4.19萬人,“出行難、就業難、上學難、購物難、通信難、發展難、增收難、居住條件改善難”等難題也成為全區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了讓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婺城區在開展“七手制+十促進法”,大力推進生態、電商、旅游、光伏扶貧等新興產業扶貧同時,也大力開展下山移民工作,讓山里的農民走出大山發展。自啟動下山移民以來,婺城區采取了整村搬遷和散戶集中安置相結合的雙軌制做法,先后建設了乾西、蔣堂等6個移民新村,共搬遷安置11000多人,從根本上改變了山區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有效解決了山區群眾“行路難、飲水難、就醫難、就學難、娶親難、發展難”等現實問題。
“不僅要讓山里的農民移得出,還要讓他們留得住。”為此,婺城區通過綜合考慮,選擇在周邊企業相對集中的地區建設安置房,為移民提供就近就業崗位。在蔣堂移民新村里,還專們預留了來料加工用房,解決部分移民的就業問題。區農辦、人力資源社保局每年還都免費進行勞動力培訓,增加他們的就業技能。同時,通過“政府幫扶,移民自助”模式搭建下山移民就業服務平臺,并逐步引入多層次就業服務平臺,讓下山移民實現了多層次平穩就業。
為了讓更多山區群眾走出大山,實現小康,今年8月,婺城區又編制通過了《金華市婺城區山區群眾異地搬遷規劃》(2017-2020),計劃至2020年底異地搬遷安置2436戶6000人。目前,蔣堂移民新村2期安置房也已經全面啟動,前期土地征用等政策處理工作已全面完成,將于明年開工建設。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