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當好新時代婺城答卷人”大調研正在如火如荼開展。在婺城的鄉野田間,經常可以看到一位位黨員干部深入基層一線、走村訪戶的忙碌身影;經常可以聽到一個個黨員干部蹲點調研、助力發展的動人故事。干部們離開“案頭”走向“田頭”熟悉“戶頭”,深入一線蹲點調研,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體恤民意。他們在村里與村干部商議村務,在田間地頭與村民一起拉家常,在農戶家中訪民情解民憂……這是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當好新時代婺城答卷人”大調研活動帶來的一幕幕生動場景。走訪期間,干部認真調研,詳細記錄,做到摸清情況底數、查清問題源頭、理清幫扶思路,撲下身子聽民聲、知民情、連民心。
從4月18日開始,本報特開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當好新時代婺城答卷人”大調研》手記,記錄一個個真實感人的調研鏡頭,見證一個個問題的梳理和破解,并推廣其中的好經驗好做法,讓我們從調研手記的點滴之間共同感受“全域一線走訪調研、全員一線大抓落實”的良好氛圍,自我加壓奮進,努力干在實處,自覺當好新時代婺城答卷人。
讓更多外來務工青年進入共青團的朋友圈
方軼
今年以來,我與團區委一班年輕團干部以大調研活動為抓手,先后赴萬里揚集團、赤誠工貿有限公司、力揚五金有限公司、智橙星創科技有限公司、耐司康藥業有限公司、綠博物業公司等地開展蹲點調研,深入各行各業的基層青年訪青情、聽青意、解青憂。特別針對以往聯系較少、但卻為婺城建設做出貢獻的外來務工青年群體進行專題調研,他們有哪些所思所盼,共青團組織在其中能發揮哪些積極的作用,這些答案在蹲點調研中逐漸清晰起來。
在調研中,我們感受到許多外來務工青年對共青團幫助搭建交友平臺、豐富業余生活有急切的需求。
“我是來自重慶的彭盛洪,我在金華工作4年了,希望共青團組織能有針對性的組織一些交友活動,幫我們多制造在婺城成家立業的機會”。“我是來自四川的曾勇,希望共青團能多組織一些文體活動,讓我們多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同齡人。”……
每到一處,希望拓展朋友圈、交際圈,打破單調乏味的生活是外來青年最期盼的。針對他們渴望擁有更豐富精彩的業余生活、更好地融入婺城的實際需求,我們計劃常態化地組織開展相親交友、文體比賽、公益志愿等各種形式活動,讓他們在擴大交際圈的同時,更好的感受婺城、融入婺城。
寒暑假孩子看管、子女義務教育入學等現實問題也是讓外來務工青年感到犯愁的事。“我是來自貴州的楊金珍,和丈夫一起在婺城務工。兩個孩子只有暑假期間來金華的時候才能相聚。但我們白天要上班,把他們單獨放家里也不放心,共青團能提供這方便的幫助嗎?”“我是來自河南的李敏,孩子馬上就要上小學了,不知孩子能在婺城上學嗎?”……
幫助解決青年人的現實困難是共青團組織實實在在服務青年最好的著力點。掌握這類情況后,我們立即聯系浙師大有關學院,結合大學生暑期實踐活動,準備在即將到來的假期共同舉辦“關愛小候鳥托管班”,解決外來務工青年假期孩子看護問題。針對子女義務教育入學問題,我們積極對接有關職能部門,同時準備通過各種形式多種渠道引起更多關注,共助問題解決。
幫助實現技能提升、促進就業創業是廣大青年期待共青團有更多作為的方面。來自綠博物業的楚云杰說:“我退伍后就在婺城當保安了。前段時間我帶了老家的特產來,同事們嘗了都說好吃。這幾天我一直在琢磨能不能在網上開個微店或淘寶店,共青團里有這方面的技能培訓嗎?”……
在調研中發現,一部分外來務工青年有創業的愿望,而且都著眼于互聯網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對電商方面的相關知識非常渴求。針對這類需求,團委積極對接“三分田”農村電商創業園,對外來務工青年電商創業、農產品上網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助推實現創業起步。
通過蹲點調研,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沉到一線,才能不脫離實際、不脫離青年,只有真切掌握廣大青年的期盼、困難和需要,才能堅持問題導向,把服務做優做實,深入青年的心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持續加強組織建設,按照青年人在哪里,共青團的組織就覆蓋到哪里的要求,力爭用1年的時間對區內規上工業企業、規上貿易服務業企業做到組織全覆蓋,大力推進其他中小微經濟實體組織覆蓋。同時,積極吸收外來優秀務工團員青年進入團組織,拉近共青團與一線普通團員青年距離,真正讓更多外來務工青年進入共青團的朋友圈,真正讓共青團成為包括外來務工青年群體在內的廣大青年人“時常想得起、就近找得到、有事靠得住”的青年群眾組織。
(作者系共青團婺城區委書記、黨組書記)
構建綠色高效種植產業新模式
姜建軍
竹馬鄉適宜多種花卉苗木的生長培育,花卉苗木種植也一直都是全鄉支柱產業之一。特別是中國茶花之鄉的美名廣為流傳,我還在新獅街道任職時,就已聽說過“天下茶花數金華,金華茶花看竹馬”的說法。來到竹馬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當前的特色優勢把“竹馬茶花”這個金字招牌做大做強,使其成為加快農業增效、促進農民增收的特色主導產業,以產業振興為杠桿撬動竹馬鄉村全面振興。
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當好新時代婺城答卷人”大調研活動,我與部分鄉班子成員先后走訪了方下店、下張家、聯民等花卉苗木專業村開展專題調研,通過與村兩委干部、種植大戶、普通農戶交流探討,把他們在種植經營中遇到的問題、對發展前景的展望、對產業升級的愿景和建議收集起來,為竹馬“鄉村振興”提供參考依據。
以規模化精品化提高產業化水平
剛到竹馬不久,我就到下張家村拜訪了全國勞模、村黨支部書記錢瑞華,了解了該村種植茶花的歷史和村民們的生產生活狀況。調研活動啟動后,我又多次來到這里,與村兩委、種植大戶等進行面對面座談。在聊天過程中,錢書記提出了一個困擾大家的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受土地空間限制,散戶單打獨斗很難做大做強。錢瑞華介紹,現在市場上精品茶花的價格和銷量都很好,可是由于場地有限、技術也有限,單靠農戶自己培育、種植,難度較大。
如今,茶花種植已成為下張家村的農業主導產業,全村98%的農戶種植茶花及其他花卉苗木,如何讓茶花從“數量型發展”向“質量型發展”轉變,也成為該村乃至全鄉花卉苗木產業亟待破解的問題。前期,竹馬鄉完成了婺城區首批市級特色農業(茶花)強鎮建設規劃,并計劃籌建百畝精品茶花展銷基地,以“園”“區”建設促進產業集聚。目前,茶花精品園的規劃設計正在修改完善中。我認為通過搭建這樣一個精品高檔茶花培育、收集、展覽的專業化平臺,有利于破除散戶資金周轉不暢、市場信息交互不及時等問題,并加快推動茶花產業實現規模化、精品化、產業化發展。
以園林式管理推進全域景區化
聯民村共有人口462戶1345人,其中90%的村民都從事花卉苗木種植行業。其中,該村黨員陳樹謙的苗圃讓我們眼前一亮。他的苗圃十分特別,采用園林景觀式布局,徜徉其中,移步換景,美不勝收。一邊走,陳樹謙還一邊向我們介紹自動化澆灌技術。他坦言,很多客人來到自己的基地里,第一印象都非常好。環境美,苗木好,對客人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銷售的市場也隨之打開。
從陳樹謙園林式的種植和管理模式上,我聯想到當前美麗鄉村建設。竹馬花卉苗木種植產業基礎良好,文化底蘊豐富,前期已創建了一批精品村、秀美村。下一步,我們要深入推進“全域景區化”發展戰略,探索以“村莊園林化”的理念創建優美環境,積極引導農戶和企業從單一的種植、銷售花木向園藝轉型,通過整體布局、政策扶持、技術指導等措施,既扮靚村莊,又能推動農村休閑觀光游等產業延伸發展,從而帶動其他配套產業的發展,實現富民與強鄉雙贏。
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
竹馬鄉除了茶花之外,另一種特色花卉就是杜鵑花。方下店村村民方永根從事杜鵑花新品種選育和推廣工作20多年,是國內著名的杜鵑花育種和栽培專家。至今培育出1000多個杜鵑花新優品種,獲得國家林業局新品種保護辦公室授權和通過初審的分別達18個和15個。問及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方永根反復提了兩個字:人才。只有做好人才培養引進,才能加大花卉苗木品種研發創新力度,拓展花卉苗木產業鏈,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站穩腳跟。
竹馬鄉在茶花育種方面其實也是有十分巨大的優勢,但是在新品種的市場化方面做的還不夠,沒有把成果轉化為實打實的能夠適應市場的產品。因此,我們要在產業規劃過程中,更加注重引進專業化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營銷人才,同時大力開展業務培訓,培養一批農村本土的復合型人才,為振興農村經濟強化人才與技術支撐。
產業興,百業興。竹馬鄉將把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突出位置,緊緊圍繞產業興旺勤思索、下功夫,做大做強高效綠色種植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鄉村服務業等,著力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作者系竹馬鄉黨委書記)
努力推動來料加工產業邁向2.0時代
郭凌燕
為扎實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當好新時代婺城答卷人”大調研取得更好成效,結合群團改革以及省婦聯“爭當紅船好女兒爭創巾幗新業績”活動要求,真正把問題、民情帶上來,把政策、服務送下去,我與班子一行赴白龍橋、安地、雅畈等鄉鎮的多個來料加工點開展蹲點調研。與來料加工經紀人就當前的經營現狀、存在的難點問題、下步發展規劃等方面展開深入交流探討。
來料加工讓百姓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在瑯新村,一農戶家門口正圍坐著幾位婦女,她們正在手工制作手提袋。我走上前與她們攀談起來,仔細詢問日出品量及收益情況。
“要是能有個加工點讓大家一起干活,我一定能做得更多。” “在家里做一些來料加工,既照顧了孩子,又能貼補家用。”聽到婦女們你一言我一語談論著,我在本子上記錄下來,并向她們表示,接下來會對接村婦聯,讓農村婦女也能在一個整潔干凈的環境中愉快工作。
從來單加工向自主創新跨越升級
來料加工行業想要做大做強,必須轉型升級,探索創新發展機制,轉型升級既是市場繁榮發展的需要,也是來料加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求。
“原先我們根據客戶的寄樣生產,現在要通過研究市場走向,及時跟上市場潮流,自主研發新產品,競爭力肯定會大大提升。”白龍橋鎮的來料加工大戶錢文鋒從事箱包加工多年,目前有外發加工點6個,加工人員150余人。他從外地聘請了4個研發人員按照訂單要求進行新產品開發,走上了創新研發的道路,為自己的來料加工產業注入生機。
汪謹丹從事來料加工10余年,工作經驗豐富,卻常因加工效率低下不能如期交貨。“可自從區婦聯組織我們去了東陽千祥鎮考察取經后,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加工效率大大提升,再也不用為趕不上交貨而發愁了。”看著旁邊的車工嫻熟地操作,汪謹丹欣喜地說道。
調研期間,我還走訪了婺城區來料加工商會副會長葉慶娥,探討如何發揮商會協會作用,并邀請她參加來料加工商會換屆籌備座談會。她說:“從產品制造到產品創造,到經紀人到創業者,實現轉型升級,打造我區來料加工‘升級版’是來料加工的未來走向。”
對癥下藥才能使大調研真正取得實效
到基層一線發現制約婺城發展的具體問題,合力攻堅解決難題,推動黨委政府決策更科學、干部作風更務實、落實工作更高效是本次大調研的目的。得知長山鄉石門村一農戶有意向從事來料加工業情況后,我們立即與城中街道裱框廠取得聯系,雙方達成了合作意向……
走訪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安全生產問題。一些農村來料加工點利用居民的閑置房間建成,工作環境較差,電線線路搭建不夠規范,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必須進行規范整改。二是發展受到制約問題。一些加工點經過幾年發展,已形成一定的規模,但由于這些加工點不屬于企業,在擴大發展規模時,申請用地指標、資金補助都十分困難,制約了進一步發展。三是來料加工費結算問題。部分經紀人法律意識較淡薄,缺乏自律管理及權益的自我保護機制,抗風險能力比較低。
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新使命激發新擔當。我們將繼續深入地開展大調研,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進一步摸清實情,通過合理組織、積極引導、強化培訓、適當扶持等措施,讓來料加工業真正成為我區農民增收的新崗位、致富的新門路、創業的新途徑。
(作者系婺城區婦聯主席)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