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酈莎、通訊員楊曉峰
干練的短發,黝黑的肌膚,說起胡吉和,白龍橋鎮的居民們可不陌生。這個有著30年黨齡、33年鄉鎮基層工作經驗的老干部,可是大家眼中最敬業的“老黃牛”。多年來,胡吉和踏踏實實做人、兢兢業業干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實際行動彰顯了黨員本色。
兢兢業業,身體力行檢查垃圾分類
六月的天氣,太陽正毒,曬得人汗珠直往下滾,胡吉和卻戴著帽子出了門,前往白龍橋鎮雙牌村檢查垃圾分類工作。“老胡,老胡,快進來喝一杯水吧!天氣這么熱,還這么認真檢查垃圾分類啊!”見胡吉和來了,村民朱阿姨接連叫了好幾聲,老胡卻沒忙著休息,而是打開朱阿姨門口的兩個垃圾桶,心細的他還用木棍挑開藏在桶底的垃圾,仔細檢查完,才走進朱阿姨家。彼時,已經是上午11:12,只見墻上的電子萬年歷上顯示的氣溫是36℃。
“怎么兩個桶都有爛黃瓜,一看垃圾分類就不合格,爛黃瓜應該放入裝‘會爛垃圾’的桶,牛奶盒要放入裝‘不會爛垃圾’的桶。”剛喝完一口水,胡吉和就開始給朱阿姨講解垃圾分類知識,一面又語重心長地說,“做好垃圾分類工作不是為了應付我們的檢查,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對我們的村居環境很有改善,環境好了,人住著也舒服。”
原本端午節放假三天,可胡吉和一心想著第二個季度的垃圾分類還有三十幾個村沒有檢查,只能加班加點,三天時間下來,他馬不停蹄地檢查了6個村落的垃圾分類情況。胡吉和是一個老鄉鎮,現在已經快60歲了,可他的工作熱忱卻從不輸給年輕人。
踏踏實實,深入一線鉆研分類妙招
根據全市組織系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當好新時代金華答卷人”大調研工作安排,胡吉和迅速開展了“白龍橋鎮垃圾分類大調研”工作,并詳細記錄下調研過程中的每一個數據:三月份上旬,共檢查了10幾個村的垃圾分類情況,翻看垃圾桶102個,采訪保潔員和環衛工人15人,隨機對34名村民進行了問卷調查。在查看的102個垃圾桶中,準確投放的有82個;在對15名保潔員、環衛工人的訪談中,有8人認為村民垃圾分類行為有較大改觀,基本上能將垃圾分為會爛和不會爛;有31名村民認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很有必要并會積極參與。
深入調研過程中,胡吉和發現垃圾分類仍然面臨許多問題,居民對垃圾分類意識薄弱、部分居民家中只有一個垃圾桶、垃圾分類的過程缺乏監管、居民覺得垃圾分類太過麻煩。針對上述問題,胡吉和苦思冥想好幾個晚上,推出三項舉措來解決垃圾分類難題。一是引入“積分制”。每月至少進行一次考核檢查,對垃圾分類和環境衛生考核情況進行打分。二是采取“黨員聯系戶”制度,即讓村里每個黨員負責檢查幾個非黨員戶家中垃圾分類情況。三是采取“小桶倒大桶”的源頭細分模式。在每一個農戶的臥室、客廳、廚房分別放置兩個裝會腐爛和不會腐爛的5L小桶。小桶裝滿以后再倒入門前的大桶中,最后再由清運員統一運到“太陽能漚肥房”和“利民環衛處”。
老胡深以為傲的是方法三,他時常說:“農戶的源頭細分是基礎,清運員的準確分揀是保障。只要按我這個方法分類,肯定可以做好垃圾分類工作!”
勤勤懇懇,
任勞任怨做好本職工作
工作多年,胡吉和時常和年輕干部念叨鄉鎮工作的“三個一點”:嘴甜一點、心細一點、腿勤一點。
30多年來,胡吉和任勞任怨做好本職工作,用身體力行來詮釋“三個一點”。嘴甜的他一到村里就會熱情地和村民打招呼,全鎮56個村(社區)都有人認識老胡,是個家喻戶曉的“網紅干部”。心細的他每每檢查垃圾分類,都要用木棍挑開藏在桶底的垃圾,如果遇到被塑料袋包住的垃圾,還要打開塑料袋查看。因為年紀比較大,老胡至今也沒去學開車,平時出行就靠一輛五羊本田摩托車,交通工具雖然簡單,但是他依然踏遍了白龍橋鎮每個村落。老胡曾經獲得2次“市級先進個人”、3次“區級優秀公務員”等榮譽,在白龍橋鎮民政、殘聯、人武、綜治、宣傳等崗位上都有建樹。
做事細心、耐心、有韌勁,對組織上交給的任務,不講條件,不提要求,總是想盡各種辦法去完成;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沒有架子,不耍威風,同事們都愿意跟他一起干。這就是胡吉和,30多年的時間里,他一直兢兢業業地在鄉鎮奔波忙碌著。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