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森林古道因其集中了自然景觀、驛站、涼亭、古井等人文遺跡,成為獨特的旅游資源和珍貴的文化資源。近年來,婺城區積極開發和保護森林古道資源,挖掘古道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內涵,成為推動全域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據婺城區農林局消息,目前市林業局組織的全市森林古道資源普查工作已結束,統計結果出爐。婺城區共上報森林古道7條,包括豬巖古道、王尖嶺古道、龍皇崗古道、湯松古道、和清古道、山遼青古道和紅軍路古道,總長度48.1公里,涉及5個鄉鎮。對此,區農林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開展森林古道資源普查,為摸清全區森林古道的家底和保存狀況,強化森林古道的保護和利用作了鋪墊。同時,對于積極推進編制森林古道保護規劃、完善保護辦法和政策、開展森林古道分級評估、策劃設計相應的旅游產品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事實的確如此。撥云尋古道,依石聽流泉。漫步于森林古道間,享受著鄉村慢生活,如今這樣的周末休閑模式,已成為廣大市民追求的新潮流。婺城區擁有森林面積1046583畝,挖掘豐富的森林資源已經成為今后發展旅游經濟、實現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這當中,古道文化的發展大有可為。
記者了解到,王尖嶺古道位于安地鎮南山麓,從風景秀美的喻斯村出發,一路上山,翻越王尖嶺,抵達山那一頭的武義王尖村,全長約1.78公里。王尖嶺古道與金華的許多古道一樣,都曾是鹽道,挑鹽夫從溫州出發,一路向北,經麗水、武義,來到金華城的“南大門”,在王尖嶺古道上留下一串串汗水與腳印。于是,古往今來,這條古道也曾被南來北往的客商稱為“溫州大路”。
湯松古道從塔石鄉的山坑村起始,途徑墳巖村、珊瑚村,再到銀嶺村,最后的終點是麗水的松陽。全程青石路面,原是松陽古市到湯溪縣的古鹽道,全長約7.55公里。沿途可觀梯田、瀑布、古樹群、茶山等;春觀油菜花、映山紅,秋賞紅楓,四季美景皆不同。古道連接婺州府、處州府、衢州府,地處三府交界。三地的山民往來交流,這條古道便是交通要道。
據悉,2018年至2020年,婺城區將完成紅軍路古道、湯松古道、王尖嶺古道、山遼青古道四條森林古道的修復開發。“這些針對森林古道的修復開發項目,旨在通過挖掘古道遺跡、保護森林生態景觀,充分發揮其溝通與連接自然、歷史、人文節點的作用,引導人們走進森林、享受森林,引領當地生態旅游產品升級,進而推動鄉村振興。”區農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應該說,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婺城古道的開發不僅為市民、游客提供了優質的生態產品,也為傳承保護自然人文精神、推動全域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助力。
(記者馬曉芬、通訊員錢海燕)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