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愛心家園營造一方樂土
當大調研的春風吹進瑯琊,從接到軍令狀開始,陳瑤走訪鄉村的腳步就未停歇。今年初,當她從區婦聯組織的來料加工大比武中得知“愛心家園”能給殘疾人帶來實惠,從此她就更加關注“愛心家園”了。她說,這群特殊又認真的殘疾人,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向社會證明“我能行,我可以”,激勵著她堅守在農村基層,用汗水與奉獻致敬青春,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一次次的走訪調研,一個“愛心家園”結合來料加工的構想漸漸成型。2012年,陳瑤從事婦聯工作時,接觸到了來料加工。隨后,根據“愛心家園”的硬件要求,陳瑤深入瑯琊鎮各行政村,篩選加工點并與經紀人溝通,最后確立了瑯沙村的付雪英戶。“瑯沙村是來料加工集中村,付雪英既是一名來料加工經紀人,又是該村婦聯主席。”多年對來料加工行業的關注,也讓陳瑤對她的加工點有了詳細的了解。該加工點于2015年成立,主要做絲襪包裝、扇子包裝等手工包裝活。簡單的來料加工作業比較適合殘疾人。這些因素讓陳瑤相信,“愛心家園”的夢想即將照進現實。為了這個夢想,今年以來,陳瑤每天奔跑在創建愛心家園的路上,多次與鎮殘聯、區殘聯聯系,詳細詢問創辦要求,并耐心指導付雪英落實。對于付雪英提出的疑問又多次向區殘聯請教解惑,還邀請區殘聯工作人員來加工點實地指導。期間,陳瑤還帶著鎮殘聯工作人員和付雪英到兄弟鄉鎮的愛心家園考察學習。“一次次的對接,一次次的奔波的確很辛苦,但能為殘疾人圓夢,這點苦卻也很值得。”說這話時,陳瑤一臉幸福。
圓夢之路充滿挫折砥礪前行永不放棄
正當陳瑤躊躇滿志時,事情卻出現波折。一個周末的早上,陳瑤接到付雪英的電話,她說感覺有壓力,打算放棄打造愛心家園了。接到這個電話,一時讓陳瑤很吃驚。幾個月不分晝夜的努力就這樣放棄了?“讓這群特殊的人有個‘家’”的夢想卻只能“竹籃打水一場空”,他們該有多么失望啊?我一定要為他們圓夢!在信念的支持下,不僅沒有擊垮陳瑤,反而更激起她的干勁。她在電話中立即安撫了付雪英的情緒,并邀請她第二天來鎮里商量。經過詳細了解,原來正是無數次的對接,越來越清楚愛心家園的開辦要求之后,付雪英退縮了。高標準、嚴要求,讓這位村婦聯主席不自信了。找到了問題癥結后,陳瑤做事更有信心了。緊接著,陳瑤馬上和鎮殘聯聯系,把瑯琊鎮的殘疾人名單羅列出來,一個個的篩選,對符合條件的人一個個的打電話詢問。隨后,又帶著付雪英再次奔赴長山鄉的愛心家園學習,一個個問題迎刃而解。最后,她還邀請區殘聯領導到加工點來指導,給她打了一針強心劑。在陳瑤的推動下,付雪英終于下定決心再出發,建設愛心家園。
鄉鎮工作繁忙瑣碎扎根基層無悔青春
2016年始,陳瑤開始擔任新蘭村聯村干部。當時,該村危房拆除已經進入如火如荼態勢,全村26戶D級危房,僅剩下最后一幢危房拆除遲遲不得推進。這幢僅60平方米的危房,卻涉及到4戶村民。關鍵時刻,陳瑤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先后二十多次上門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宣講政策,化解4戶村民之間的鄰里矛盾,終于贏得村民同意簽協議拆房。期間,不知道吃過多少閉門羹,經歷過多少反復,但陳瑤說,當挖機上場解決了村里的安全隱患后,這些都值了。 “你把百姓放心上,百姓把你當親人。”經過基層一線的摸爬滾打,這位從2009年開始就在鄉鎮工作的“80后”,已經深切體會到這句話的分量。今年初第一場雪,為了保障進入沙畈鄉的車輛安全,根據安排,陳瑤駐守在新蘭村,負責當天中午11點到13點的道路執勤任務。隨著體溫與體力的下降,陳瑤感覺到了寒冷的威力。正當這時候,新蘭村的張大媽、徐嬸,把她像女兒一樣請進家門,給她倒熱水,邀請她在家吃午飯。“外面是天寒地凍,但我的內心卻分外溫暖。”至今陳瑤仍記憶猶新。滿腔熱忱筑起干群魚水情。“能為百姓做實事,是我人生的榮幸。”陳瑤說,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已經繪就,作為鄉鎮年輕干部,更要沉下心,敢于擔當,全力以赴,讓青春無悔。(記者馬曉芬)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