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頭“青年說”
讓思維在這個盛夏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7月26日下午,以“中華文化與義工(志愿者)精神”為主題的海峽兩岸暨港澳青年論壇在巖頭村祠堂舉行。來自港澳臺三地的學子與大陸優秀青年代表濟濟一堂,暢談對中華傳統文化與志愿者精神的感受和理解。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仁、義、禮、智、信”在漫漫歷史長河之中熠熠生光。自古以來,俠義之士都會受到世人的敬仰和愛戴,如今志愿者們也如曾經的“俠義之士”般隱沒于人群中默默奉獻。“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兩岸三地的學子們對志愿者精神,也有著不同的理解。盛夏時節,屋外驕陽似火,而比這驕陽更為熱烈的,就是學子們思維的碰撞與交融。
在前期的交流過程中,首先由大陸優秀青年代表、“愛回西藏”公益項目負責人俞巍巍,“我們都是蘭溪人”公益項目負責人水鴻雁,東陽義工協會會長杜時杭,依次分享了自己的公益之路。舉辦支教活動、召集志愿者援藏、成立專業志愿服務團隊……從他們的身上,大家看到更多的責任和擔當。除了代表們的精彩演講,在講解的過程當中所播放的公益宣傳短片也讓在座的港澳臺學子受益匪淺。“我看了他們幫助留守兒童的短片感觸還蠻大的,因為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歷,小的時候基本就是這樣帶著三個妹妹一起生活。我覺得像這樣的志愿活動除了給這些兒童帶來溫暖,還能讓更多的人關注到這個群體,真的很有意義。”來自臺灣的蔡智勇說道。“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似乎也成為了所有從事志愿服務活動志愿者的共同心聲。
“上了大學之后我加入了志愿者團隊,參加了大大小小很多活動,我個人的感受是志愿服務活動無論大小,帶來的快樂都是一樣的!”隨后進行的分享環節,來自港澳臺的學子也分享了自己的志愿服務體驗。來自香港大學的浦慧佳表示,參加志愿服務活動能夠給人帶來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在大陸時她就積極地參與各類志愿服務活動,到香港學習之后,她也和香港同胞一起參加了很多志愿服務活動,雖然文化背景和生活環境不同,但是志愿服務所帶來的收獲和人們的熱情卻是相同的。
短短幾個小時的交流,頻頻碰撞的思想火花,讓今日的巖頭書香四溢,綻放別樣光彩。“今天的交流活動讓我受益匪淺,港澳臺學子分享的志愿故事非常精彩。”聽完港澳臺學子的精彩發言,來自北京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邵如琛也分享了自身的一些經歷,雖然沒有參加專業的志愿者協會,但是她平時空余時間也會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當說到對家鄉傳統文化的傳承,來自白龍橋的她還分享了自己的一個小故事,當時板凳龍的視頻刷爆了朋友圈,邵如琛也被這門民間藝術所深深震撼,把視頻轉載到各個群中,向大家介紹家鄉傳統文化,“這次的活動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讓大家更加了解一些傳統文化,希望也能夠通過我們的綿薄之力讓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源遠流長。”邵如琛說道。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希望通過這樣的論壇活動能夠促進兩岸三地學子的交流,對中華文化和志愿者精神有更多、更深的感悟和理解。”市僑辦相關負責人說道。華夏土地幅員遼闊,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祖國廣袤土地上茁壯成長的莘莘學子,被同樣的血脈緊密相連著,海峽兩岸以及港澳青年同為炎黃子孫,在千年的文化底蘊中生長繁衍,也共同傳承著中華文化。(記者呂璐)
畫筆為聘山水為媒
描繪各自對“家”的美好期許
夜幕降臨,萬物趨于寂靜。燈光迷離,溪水與夜色交纏。忽而一陣飄著飯菜香氣的微風吹過,樹影窸窣,梅溪江畔成了詩,山水巖頭成了歌,靈巖書院也停在了此刻。7月26日晚,來自港澳臺的37位學子匯聚一堂,拿起了手中的畫筆為巖頭旅游、農產品設計起了商標……
“上午我們大家騎行去了西瓜地,有幸在那兒見到了成片的大西瓜。因為騎了很久的車,再加上溫度本就很高,到西瓜地的時候已經非常渴了。我們根據瓜農的法子挑了個西瓜,當場切開,新鮮的果肉加上甜甜的果汁,從來沒有吃過這么好吃的西瓜,太幸福了!”說罷,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林志強將畫紙鋪平,再拿起圓規有模有樣地畫了個圈兒,他早已在心里打好了草稿,“所以,我今天打算為巖頭的西瓜設計一個商標,讓所有人看到這個商標的時候就能夠感受到這滿滿的幸福感……”外圍一個綠色的圈,象征著有機綠色,中間一只舉著大拇指的西瓜形象,俏皮可愛。林志強告訴記者,為了讓巖頭村的西瓜更具有影響力,自己還為它寫了條廣告語“巖頭村西瓜,口味頂呱呱”,雖然簡單樸實,但卻通俗好記。
另一邊,來自臺南高商的許子涵為巖頭村“量身定制”的村標也早已躍然紙上。西瓜形狀為主體,中間赫然的“巖”字也獨具風格。據許子涵介紹,山水巖頭山好水好,風景如畫,所以在“巖”字的“山”部自己也用了些心思。山體的形狀輔以“山腳下”綠波蕩漾的水,構成了這兒的美麗風景。此外,許子涵還將自己所見的巖頭風光融入了其中。清澈的梅溪與蕩漾的溪水、兩旁青翠的綠樹、天空中閑散自在的云、黑瓦白墻的江南建筑、還有令她印象深刻的廊橋,此刻,都存在于她的畫作里。“來這里那么多天,這些都是我親眼所見,擁有這一切的巖頭也是我最喜歡的巖頭。”許子涵的聲音很輕,但語氣卻足夠堅定。
“我設計的村標是以金色為主題的,因為金華有‘金’嘛,我也希望金華的未來也是金光燦燦的!”“我把‘巖頭’的‘巖’字設計成了‘人’的形狀,有山有水才有人,也有我們!”……一聲聲解說、一幅幅畫卷、一片片真情,當晚,他們拿起了畫筆描繪出了對巖頭這個共同的“家”的期許,也說出了他們對這片土地濃濃的愛……
設計結束后,主辦方還邀請了20名村民對他們的作品進行投票,以花生為票,挑選出村民們最喜歡的設計。投票結束后,來自澳門城市大學的萬淑娟、來自香港大學的牟元彪與陳竹銘所在的第十組(巧克力組)榮獲最高票數。(記者賈佳)
尋根問祖追溯先祖
一同了解博大精深的族譜文化
7月27日是港澳臺學子們在巖頭的第7天,為了讓他們深入了解婺城企業的文化,上午,學子們來到了位于浙中信息產業園的天下譜局金華文化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學習并交流。
一到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就為學子們介紹了起來。據悉,天下譜局是一家依托傳統譜志文化、借助現代互聯網技術,從事傳統文化挖掘、開發和傳播的股份制文化企業。公司以姓氏繁衍系統、遷徙尋根系統為文化積累和開發平臺,創建歷史分類信息數據中心,向子孫后代提供家譜(含家傳、小家譜、親情譜)、方志、義譜、睦譜、傳記編撰制作,史圖系列產品研發和個性化定制,仿古書籍印裝,數據查詢,尋根及文化禮堂、特色村鎮等文旅策劃服務。學子們邊聽邊參觀了該公司的展廳與辦公室,大家還興致勃勃地翻閱了相關文獻并認真觀摩族譜的修復工作。
在隨后的座談會上,公司負責人介紹道:“我們公司收藏有豐富的家譜、方志等古籍資料,是金華市首批重點文化企業,浙江師范大學、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實訓基地,金華市信息經濟十大軟件與信息服務業企業和金華市高新技術企業。”學子們了解到,天下譜局在短短十年的時間里,已累計完成企事業單位志書、姓氏家族譜書、個人傳記等11億多字的編修量,業務已拓展至全國16個省,涉及姓氏400多個,在姓氏文化、根文化等傳統文化領域有較高的專業水準及權威。此外,公司還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強大的營銷網絡平臺,分別在華東、華南、華中、華北、東北和西南的各省市設立分公司及辦事處,建立大中型長期合作單位達百余個。聽到這里,學子們紛紛對族譜工作嘆為觀止,認為這不僅可以讓人知道自己的根源,更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
“剛剛我聽到大數據這一塊的內容,我想再詳細了解一下,麻煩您可以再和我們說說嗎?”聽到學子們這樣提問,工作人員又介紹道,天下譜局從2010年開始自主研發家譜編修軟件,2015年再次投入300多萬元進行第三版家譜編撰在線應用服務系統萬譜堂的研發,屆時可實現實時、多用戶、異地修譜,家譜數據交易,并實現企業轉型。結合天下譜局已成功開發的基礎家譜軟件和尋根數據庫,收集大量的基礎數據,為中華尋根大數據的海量姓氏繁衍信息平臺提供保障和支持,實現華人精準尋根,成為譜志行業資源的融合者。
“通過今天的參觀,我得知了婺城的天下譜局始終以民間文化的堅守者、傳統文化的集成者、先進文化的踐行者為發展宗旨,譜寫不平凡的成長之路,助全球華人尋根問祖,為子孫后代達成心愿,這一點讓我感觸良多。”學子林志強如是說。
(記者胡艷)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