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一名軍人,部隊錘煉了他堅韌不拔的意志;如今他是基層工作者,鄉鎮延續了他的奉獻精神。歲月變遷,商建軍依舊保持為人民服務的本色,轉業不轉志,在平凡的崗位上,始終以不變的忠誠和擔當,彰顯新一代軍人的風范。
健碩挺拔的身姿、清爽精神的小平頭,第一眼看到商建軍就會發現,即使已經轉業22年,軍人的精氣神在他身上依舊存在。“我爸是老黨員,我哥也當了五六年的鐵道兵,我們家就有著紅色基因。”1983年,在家人的影響下,抱著一腔熱血,18歲的商建軍應征入伍。
幾乎從未出過遠門的他,就這樣來到了離家千余里外的山西大同,不僅要抵住對家人的思念,還要去適應不同于南方的北方天氣和飲食習慣。“南方人初到北方真的很不習慣,吃的方面還能接受,最主要的還是氣候問題。”商建軍說,“當時的部隊所在地屬于雁北高原,平時風沙大,到了冬天更是冷得慌。”但是,就算飲食不習慣、氣候不適應,他也從來沒有喊過苦,在他看來,當兵就是來鍛煉的,“既然選擇了部隊,那么從始至終都要以軍人的標準要求自己。”
而商建軍也是個“樂天派”的好小伙,他懂得“苦中作樂”。初入部隊,他作為空軍地勤兵,除了一般的訓練,還會學習特殊儀器的操作和維修工作。“我喜歡搗騰這些儀器設備,因為喜歡所以也不覺得苦了。”商建軍這項特長,也讓他留在了部隊特設專業。入伍三年后,商建軍如愿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也讓他對自己的要求越發嚴格。由于過硬的政治素質和突出的業務能力,商建軍先后榮立個人三等功2次,受到嘉獎4次,獲得先進個人1次。
十三載冬去春來,1996年,商建軍從部隊轉業回到家鄉。在企業上過班,下崗后也曾自主創業,雖然身份幾變,但軍人品質永不消散,“我總覺得我應該為大家做點什么”。帶著“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去年,商建軍通過公開招考分配到嶺上鄉工作,處理村民矛盾糾紛、四亂整治、安全生產等基層重點工作,從一般聯村干部到如今的嶺上鄉桃源村工作指導組組長,為百姓解憂、為群眾服務始終是他工作的出發點。
他敢擔當,牢記使命盡本職。嶺上鄉由于移民工作歷史遺留問題多,處理難度大,一般干部避之唯恐不及。而商建軍不同,他一上任,面對原蔣畈村生產用地分配遺留矛盾,他敢正面發聲,對部分群眾的不當要求予以駁斥,用一身正氣向廣大群眾表明了黨委政府的態度。
他善作為,在農村舞臺發揮正能量。商建軍的兄長在瑯琊鎮里陽村擔任村支書多年,受到村民們的認可和支持,也許就是有這樣的“家庭背景”,潛移默化中,他對農村基層工作有了深刻理解和自己的想法。分析問題根源、對癥下藥,“因事制宜”的工作方法使得商建軍做事條理清晰,給鄉黨委重點工作提供了不一樣的突破口。因為多方原因,桃源村的四亂整治工作開展一度陷入困境,商建軍加班加點沖在拆違第一線,走村入戶詳細了解村民們的實際情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制人,為全鄉四亂整治工作開了一個好頭,而他所負責聯系的桃源村四支部的四亂整治工作也率先高質量完成。
轉業不轉志,雖然年逾五十,商建軍依然保持高昂的熱情和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奉獻在農村這片熱土上。不畏艱難,無私奉獻,這是作為一名軍人永遠保有的品格。存著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商建軍在平凡的崗位上演繹著轉業軍人的不平凡。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