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葡萄經濟”釋放發展正能量
零晨2點,天還是漆黑一片,市農產品批發市場“正大精品果業”門店,早已經燈火通明,挑揀、分類、搬貨、裝柜……一派忙碌的場景。破曉時分,三輛集裝箱貨車已經整裝待發。爾后,車隊如游龍般駛出市場,奔向全國各地。
眼前的胡新洪,穿著樸素的工裝,干著與工人一樣的活,很難想像,他創建了遠近聞名的“正大精品果業”品牌,坐擁著萬畝水果種植基地,每年的批發額都能達到上億元。“剛忙完葡萄銷售季,與往年相比,產量頗豐。”此時,金色的陽光透過屋頂傾瀉下來,正打在胡新洪熱情洋溢的臉上。一談起葡萄,他的話匣子就打開了。
每年5月至8月,是胡新洪異常忙碌的日子。因為他那位于婺城區瑯琊鎮的匯鑫葡萄基地收獲了。與往年相似,今年收獲期始于5月份,結束于8月初。“今年,從省農科院引進了新品種陽光玫瑰,以甜淡清爽的口感深受市場青睞,一經推出就供不應求。”說話間,胡新洪眼里閃爍著喜悅的光芒。
2009年,基于多年水果行業的銷售經驗,胡新洪果斷地從市農科院流轉了葡萄育種基地,從此扎根在風景秀麗、生態環境優良的瑯琊鎮水碓村,與葡萄結下了深厚的緣分。當年,他一舉投資1000多萬元創辦了匯鑫葡萄基地,打造葡萄精品園。園區匯集了夏黑、巨玫瑰、維多利亞、京蜜、比昂扣、魏可、白玫瑰、翠峰、全球紅等國內外葡萄良種30余個。
從最初接手時的窘迫,到探索出標準化種植,胡新洪坦言也曾走過一段艱苦的歲月。如何進行田間管理,怎樣開展病蟲害防控,怎么保證水果質量……一系列問題擺到面前,曾讓他手足無措。用胡新洪的話說,銷售與種植是兩碼事。前者講求快進快出,后者要求精工細作。“跑銷售跑出了市場口碑后,我決心要打造一個‘拳頭產品’,以站穩市場腳跟。”面對種植領域的重重困難,胡新洪反而更加堅定了信念。
“一株植株只保留16串葡萄,每串1斤8兩至2斤之間。多余的全部剪掉,雖然損失很多,但是葡萄的品質上來了。”幾年中,葡萄園引進了以色列噴滴灌、風機濕簾、環境可控性連棟大棚等先進設施,整形修剪、密植園間伐、標準化整穗等一系列先進新技術,增強了果品的競爭力,讓果園的畝均效益連年攀升。如今的格局,胡新洪坦言,他摸索了整整六年。
8月初,今年的葡萄已全部銷售完畢。坐在市場門店里,他還時常與客商分享著果園結出累累碩果的盛況圖片。如同翡翠般的陽光玫瑰、帶有濃濃草莓香味的夏黑、肉脆汁多的比昂扣……沉甸甸地從藤蔓上垂下來,充足的陽光,清冽的水分,滋養出高品質葡萄。這些集日月精華于一身的果中精靈,深受消費者喜愛也就可以理解了。
二十多年來,胡新洪在水果行業摸爬滾打,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經營兼種植模式。未來,他更是堅定了走精品標準化種植道路,“強調品質提升,做好品種優化,在市場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注重與省、市農科院合作科研項目,借助區農林局的技術支持,敢于在技術力量與設施設備上高投入,敢說敢做、敢做敢當的胡新洪已然再出發了。
讓“冷水經濟”成為致富“熱經濟”
在瑯琊鎮山后金村,蜿蜒的灌溉渠繞村過,清澈甘甜的水正從金蘭水庫大壩底部汩汩流出,流向連片茭白田。即便在如火八月,常年20幾度的水庫冷水,也讓茭白保持著特有的爽口鮮嫩。
不久前,“山后金”牌冷水茭白以其極佳品質摘得2018浙江精品果蔬展銷會金獎。事實上,早在2003年該茭白就通過了無公害認證,遠銷杭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基于前期良好的鋪墊,2009年,村主任金根旺發起成立了金華市向農蔬果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有序種植冷水茭白。2010年,合作社開展了瑯琊冷水茭白示范基地建設,基地內不僅道路暢通,農田技術設施配套合理,排灌也非常方便。
特別是2016年,中央電視臺農廣天地欄目拍攝了《從農田到餐桌》系列紀錄片,向全國觀眾介紹了“山后金”牌冷水茭白。隨著名揚全國,更多的客商走進了山后金村,“冷水經濟”這篇大文章也越做越實。
多年來,“山后金”牌冷水茭白以其優良的品質贏得全國各地消費者的喜愛,更成為婺城農產品一塊金字招牌。在村支書汪海青看來,除了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敢于探索、勇于嘗試的精神也是它贏得市場青睞的原因。“1995年,幾個村民試著從外地引進茭白,沒想到,口感與品質一流的茭白,一經推出就受到消費者熱捧。”汪海青說,次年,村里家家戶戶都種植上了冷水茭白。隨后,茭白產業擴展至周邊村落幾千畝。
眼下,遮天茭白無窮碧,碩大脆嫩的茭白讓農戶歡欣不已。在村民張洪森100多畝茭白田里,記者看到他正和妻子忙碌著收割單季茭白。“今年每畝純利潤達到6000-7000元,收益令人滿意。”至今已經有23年種植歷史的張洪森,是村里數一數二的種植大戶。多年的種植經歷,也讓他結交了許多全國各地的客商。“來自蕭山的張先生,每逢采購都攜帶禮物來,而我也是以親人之禮盛情款待。”
然而,近年來,深受市場禮遇的冷水茭白,也漸漸暴露了其作為農產品的短板。上市時蜂擁而上,再加上同類產品魚目混珠,讓“山后金”牌冷水茭白面臨著逐年萎縮的困境。經過綜合分析,聯村干部曹雋與村兩委干部梳理了發展堵點:一是金蘭水庫主要供應市民飲用水,灌溉用水在逐年控制。二是苗木市場的火爆導致土地租金水漲船高,很多村民只愿意把地租給苗木種植戶。三是中間商控制了收購價,導致種植戶經濟效益走低,影響村民種植積極性。
“冷水經濟”該如何突破發展瓶頸?面對這個命題,曹雋與村兩委干部結合村里歷年種植與銷售經驗,為冷水茭白后續發展開出了良方。“我們將采用‘互聯網+’的銷售模式、加大茭白品牌宣傳力度、建設茭白文化展示區、請教農業專家解決灌溉用水等方式,讓種植戶掌握市場話語權,使產業形成良性循環。”
用汪海清的話說,冷水茭白是山后金村的根,也是鄉村振興的希望。“省、市農科院,區農林局都在想方設法幫助我們,尋找一種途徑實現錯季種植。當市場出現空白時,‘山后金’牌冷水茭白能填空補缺,實現可持續性銷售,助力村民致富之路越走越寬。”
讓“西瓜經濟”托起鄉村振興夢
烈日下,一望無垠的西瓜地,一個個碧綠的西瓜正貪婪地吸收著陽光與養分,默默地儲存著糖分,綠油油的藤蔓恣意生長,到處是生機勃勃的景象。
“這是今年最后一批上市西瓜,從6月中旬首批成熟至8月初最后一批上市,差不多2個月的收獲期。”說話間,錢強輝眼里閃爍著一絲不舍,然而收獲的喜悅馬上沖淡了一切。他知道,接下來,蔣堂鎮下汪村會因這一場收獲而再次鬧騰起來,南來北往的客商、超市采購代表、市場批發戶將紛至沓來。
“85后”,被認為是個性鮮明、獨立不羈的一代;然而同是“85后”的錢強輝,卻用五年光陰深耕在蔣堂這一片熱土上。他用執著與踏實,書寫了不一樣的青春。眼前的錢強輝,面對記者的采訪不善言辭,但談起種西瓜來,他的話就多了。
錢強輝是金華經濟技術開發區洋埠鎮人,家鄉世代種植水田作物。2013年,錢強輝放棄電信公司的工作,來到婺城區蔣堂鎮,一口氣承包了四十多畝地,開啟了西瓜種植。“蔣堂有著獨特的富硒土壤資源,肥沃的土地培育了汁多瓤脆的西瓜,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他說,每年,他的西瓜都是市場搶手貨,基本上剛上市就迅速銷售一空。
今年已經是錢強輝種植西瓜的第六個年頭,根據多年的種植經驗,今年初錢強輝選種了“浙蜜5號”品種,“這個品種的西瓜皮薄、瓜瓤脆,最重要的是甜。”錢強輝介紹,為避免清明節后降雨的影響,他特意延后在4月中旬播種。果實發育期間,他以田間地頭為家,除草、施肥、防蟲……精心呵護著幼瓜成長。“春末夏初,陽光燦爛,每次勞作幾乎都能聽到幼瓜生長的聲音。”
經過50多天充足的陽光水分滋養,又沙又甜的西瓜醞釀成熟了。從6月中旬第一批西瓜上市開始,一般收獲期可以持續到10月初。“今年因掛果時雨水較多,收獲期縮短,但西瓜的品質并未受影響。”多年來,受市場良好口碑的驅動,來自各地的客商紛紛云集蔣堂采購西瓜,采摘游、親子游也隨即興盛起來。時至今日,客商自行開車到瓜地挑選、采摘、收購,已然形成慣例。“既加快了上市流通速度,又把挑選權交給客商。可謂一舉兩得,大家都樂意。”錢強輝一語點破銷售的訣竅。
為了做強西瓜種植產業,2015年底,錢強輝申請創辦了戴利佳家庭農場。“家庭農場強調‘小而精’,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量,便于管理。”錢強輝說。用自家的開溝機開溝,租賃打地機翻田……半機械化時代,再加上國家對家庭農場的政策支持,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下一步,我將利用‘西瓜蔬菜輪作’,拓展親子采摘游,讓家庭農場興旺起來。”錢強輝信心滿滿地說。
在蔣堂這片“富硒”的田野上,錢強輝正用他的滿腔熱忱不斷播種著農業的希望,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