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家這些人像生活在很久以前的金華小碼頭,又好像時時刻刻存在于她的生活中。在她看來,這些人像表情豐富,看似與她疏離,卻又十分親切。參展時,媽媽為他們取名“眾生相”。
浙江在線-婺城新聞網記者張苑
近日,由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大同市政府聯合舉辦的“2018首屆中國青少年雕塑大展”在中國雕塑博物館開幕。金華市榮光國際學校四年級小朋友丁小家的婺州窯作品“眾生相”成功入展。
據悉,此次大展于今年3月12日啟動,吸引來自全國87個城市的3000多名小藝術家選送了7000余件作品參評。最終,475件作品脫穎而出,分為U12、U15、U18三個組別出現在展覽中。
11歲孩子的婺窯泥塑作業進入國內權威大展
這組名為“眾生相”的婺州窯作品由9個神態各異的人像組成,有的叼煙斜視,有的悠然自得,有的張嘴大喊……這本是一次美術課作業,全班合作創作“金華小碼頭”圖景,丁小家恰巧負責雕塑這些市井人物。
丁小家介紹,在創作這組人像時,媽媽帶她到金華市博物館參觀了“金華小碼頭”的相關展陳,看著這熱鬧的街市、來往的人群,她聯想到生活中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表情,它們在她的腦海中雖然熟悉,卻不清晰,這讓她忽然有一種緊迫感,想要把它們刻畫出來。比如那個張嘴大喊的就好像爸爸,爸爸每次回來都會在很遠的地方就對著她張嘴大喊“寶貝,爸爸回來啦”。這些人像生活在很久以前的金華小碼頭,又好像時時刻刻存在于她的生活中。在她看來,這些人像表情豐富,看似與她疏離,卻又十分親切。參展時,媽媽為他們取名“眾生相”。
這些人像能入展,丁小家很高興。在展覽中看到全國各地小朋友的精彩作品,她備受鼓舞,表示會更加努力。然而,她有一點小遺憾,為方便作品郵寄,她將泥塑送去入窯燒制,不想出窯后泥人們都小了一號,還變得黑乎乎的,不及入窯前好看。
學校的美術課變身孩子的婺窯傳承“階梯”
收到丁小家作品入展的消息,任課老師張曉蓉倍感欣慰。她告訴記者,在低學段,丁小家就表現出了極好的“泥性”,她仿佛與生俱來地了解泥土處在不同干濕度時可以使用的雕塑技法,她的作品很有創造力和表現力,時常讓人驚艷。另外,丁小家在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礎,曾在國際少兒書畫大賽、全國少兒畫展、全國少兒書畫攝影創作大賽等活動中獲獎。這些藝術技法的運用讓她的泥塑作品更具感染力。張曉蓉認為,丁小家在藝術方面的成長得益于學校科學的培養機制及濃厚的家庭藝術氛圍。
據悉,金華市榮光國際學校建有300多平方米的陶藝館,購置了拉胚機、燒制爐等全套制瓷設備,邀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婺州窯燒造技藝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陳新華擔任技術顧問。去年,學校被評為“泥塑藝術特色學校”,成立了“金華市泥塑藝術工作坊”。在技能培養上,學校在小學低段培養孩子玩泥的樂趣;在中段引導其學習造型、線條等美術專業技能;在高段訓練其拉坯等專業制瓷技藝。在此過程中,學校還組織老師們開發校本課程,將金華的火腿、酥餅、古城建制等與婺窯文化一起編入課程,激勵孩子在觀察中感受生活,表達內心。
政府統籌讓三方攜手婺窯社會性傳承
丁小家的母親顧童是金華市工藝美術大師,幼年師從畢民望修習篆刻藝術,后師從陳新華學習婺州窯燒造技藝,并將二者融合,專攻婺窯瓷印創作,受聘于中國美術學院,作品出現在各級藝術展中。顧童介紹,平日里,母女倆常常相伴書房,媽媽認真做瓷印,女兒在旁默默玩泥,有時,她甚至需要女兒幫忙做些上色等細致的工藝。女兒的創作時常出乎她的意料,讓她驚喜。她希望,女兒能跟隨自己的天性,走出悅人更悅己的人生。
陳新華認為,丁小家是新一代婺州窯傳承人的典型。越來越多的孩子表現出卓越的創造力和藝術天賦,這與近年來各級政府大力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他認為,“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婺州窯新一代傳承人的培養應當從娃娃抓起,這對一個人制瓷技藝的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婺州窯是金華文化的精粹,他希望,金華的家長、學校和既有的非遺傳承人隊伍一起,充分注重婺州窯的文化傳承,開發婺州窯主題青少年讀物,讓孩子在閱讀和體驗中感受古婺工匠的精神,進而激勵人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