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西市街商圈的通渠巷,市民們就會感受到小巷與以往的不一樣。在這條長約420米的小巷子,已經變得整潔清爽。整體來看,這里既有現代風情的裝修設計、濃濃的美食和文藝氣息,又有接地氣的樸實風格,給人一種愜意而安寧的感覺。
這一切,得益于婺城區市場監管局推出的打造示范街、樣板店舉措。這條通渠巷,在城東市場監管所和全體商家的共同努力下,不僅提升了氣質,還讓小餐飲也有“味”又有“顏”,變得越發“講究”起來。
據了解,小餐飲由于規模小、設施設備簡陋、從業人員少且流動性大、食品質量良莠不齊、經營場所衛生條件差等特點,一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食品安全工作的重點和“雙城同創”(省級食品安全區和全國文明建設創建)的難點。為此,婺城區市場監管局迎難而上,對標文明城市創建細則,聯合各相關部門打響了小餐飲整治攻堅戰。通過切實整改經營不規范行為、督促改善餐飲服務條件,以及打造示范街、樣板店等舉措,加快推動小餐飲的顏值提升、保障食品安全。通渠巷正是婺城小餐飲行業整治的一個縮影。
通渠巷的小餐飲店共有16家。前期,城東市場監管所工作人員對照小餐飲證照公示、健康證明等各項指標,對經營戶展開全面檢查,對發現的問題一一進行督促整改。同時,對整改情況、督查結果,每日反饋至小餐飲經營戶交流微信群,對及時整改到位的店家給予鼓勵、表揚與肯定;對于態度懶散、消極懈怠的經營者,依照相關條款堅決予以行政處罰,直至其達到整治標準為止。在此基礎上,該市場監管所又對整治效果好、態度積極主動的小餐飲給予進一步指導,努力打造形成“樣板店”。
方師傅是一家蒸菜館的經營者。如今,她的蒸菜館已經成為通渠巷小餐飲中的樣板店。她坦言,她的店鋪起初客源不旺、衛生不佳,正是在城東市場監管所工作人員的耐心指導和幫助下,才有了如今整潔美觀、規范有序的經營環境,還因此聚集了人氣,“生意一下子好了很多”。的確,顧客吃的是味道也是環境,店面整改后環境好了,顧客自然也多了。嘗到了甜頭,方師傅在維護經營環境、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勁頭更足了。她表示:“以前,臺賬兩三天才記一次。現在,我每天堅持記錄好進貨渠道等信息,各種操作都比以前規范了,因為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證食品安全。當然,我還要感謝市場監管人員,他們經常會到店指導我們做好生產經營工作,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
其實,在小餐飲整治行動中,一開始很多經營者都存在“抵觸”情緒,認為小本生意利潤本身就小,還要耗費資金做“面子工程”,太浪費。為此,市場監管人員不斷入戶溝通、開展培訓,逐步提高了經營者的意識。“其實,只要這條街上有一戶整改了、取得效果了,大家慢慢就會接受認可。”工作人員表示。果然,很多小餐飲經營者起初對環境整治“不以為然”,只是簡單粉刷應付了事。但隨著周邊店面越改越好,顧客越來越多,他們坐不住了,紛紛主動加入了整治行動。
記者了解到,在城東市場監管所轄區,除了通渠巷外,桃花路、旌孝街、府上街也在如火如荼創建示范街、樣板店。該所有關工作人員表示:“我們要確保每個片區都有一條街作為典型街區,每條示范街區都有一到兩個樣板餐飲經營店,真正起到示范引領、以點帶面的作用。”
據悉,下一步,婺城區市場監管局將繼續加大培訓力度,強化食品安全管理,通過宣傳文明餐桌禮儀、樹立文明用餐的良好風尚,營造干凈、衛生、整潔的食品安全環境,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認同感,推進“雙城同創”活動的深入開展。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