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大幕的開啟,婺城區始終堅持以更高的目標和追求,引領社會發展,弘揚文明新風,不斷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進一步夯實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社會基礎,不斷豐富著文明婺城的深刻內涵,沐浴著現代文明之風。
如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已經到了關鍵時期,為把這項工作做好,婺城區各鄉鎮不斷創新工作方法,積極動員各方力量,衛生整治、打造最美景觀、文明宣傳……借著創建之東風,村莊越來越干凈、整潔,鄉風越來越文明向上。
打造最美景觀 一步一景皆文明
“真好,把家里閑置的農具利用起來,花點心思,就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說起村上街角小品所帶來的大改變,乾西鄉黃橋頭村村支書毛順東的臉上滿是自豪感。
一捆稻草、一張竹席能用來做什么?似乎做不了什么。但它們卻被黃橋頭村民們很好地利用了起來,竹席用來做草房子,稻草做成屋頂,一個像模像樣的茅草屋就出爐了,旁邊再放只道具牛,一個富有農家韻味的街角小品呼之欲出,很是讓人賞心悅目。
其實,像這樣的街角小品,在黃橋頭村的村民家門口隨處可見。有把廢棄的水管利用起來種上綠植的,有把竹子搭成架子擺放在家門口當花架的,還有把蓑衣往墻上一掛作為裝飾物的……“這些美麗的街角小品還得得益于鄉里組織的最美景觀評選活動。”毛順東說。
原來,為深入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和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鞏固前期整治成果,切實提升鄉容鄉貌,結合實際,乾西鄉在今年9月初組織動員該鄉二環以內有創建任務的10個村(居)開展了“最美景觀”評選活動。自活動開展以來,各村(居)的村民們積極響應,充分利用家中的閑置物品,巧用心思,積極創新,在聯村干部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一個個接地氣、讓人眼前一亮的街角小品為村民們家門口的庭院錦上添花。
據了解,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開展以來,乾西鄉在全域范圍內開展了“六亂”整治、“死角盲區大圍剿”等行動,以實際行動助推創建工作。但乾西鄉范圍廣、人口眾多,往往是整治完一段時間后就會出現反彈現象,創建工作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為了能夠順利推進創建工作,讓全民樹立起創建意識,我們就組織了‘最美景觀’評選活動,希望村民們能夠一起動手,積極參與其中,以此來達到全民參與的目的。”乾西鄉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這不,為了能夠把家門口的街角小品做美做精,黃橋頭村的婦女們還自發組隊前往金東區學習,把好的經驗做法借鑒過來;鄉里的分管領導也下到所聯系的村(居),指導村民進行美化;村民們挽起袖子,動手裝扮自家門口……經過一個月的努力,如今走到各村(居)里,美麗街角小品已經初具雛形,一步一景,指日可待。“看著家門口變得這么漂亮,我很開心自豪。如今走在村里,不僅景美了,村民們的素質也提高了不少呢!”一位村民高興地和記者說道。
共享創建成果 一言一行話文明
在蔣堂鎮政府干部群里,負責志愿者隊伍管理的金航健每天都會在群里上傳當天的志愿者到崗情況,“蓮塘村3人,下汪村1人……”志愿者是創建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中堅力量。為此,對志愿者分配這項看似簡單的工作,金航健不敢有半點馬虎。
據了解,蔣堂鎮集鎮范圍內道路較為單一,商鋪大多都是沿街開設,所以經常會出現“停車難、車亂停”現象。為解決這一問題,蔣堂鎮組織32個行政村選送志愿者,由鎮里統一進行分配,他們在集鎮主要道路位置站崗,對沿路違法停車做好勸導工作,同時提倡禮讓行人,以減少交通事故。
自文明創建開展以來,無論刮風下雨還是烈日當頭,志愿者們一絲不茍地完成志愿服務工作,勸導違法停車,幫助老人過馬路,文明指路……為蔣堂鎮的文明創建工作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為從根本上解決“停車難、車亂停”現象,在志愿者文明勸導的基礎上,蔣堂鎮以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為契機,拆除了全域范圍內的違法建筑,拆除以后蔣堂鎮黨委、政府對空地重新進行了規劃,按照“應劃盡劃”要求,盤活現有停車資源,同時在鎮政府西側開設臨時停車場,并在八一街北段劃定臨時停車泊位,以方便廣大車主停車。與此同時,蔣堂鎮還組織行政執法、交管站和鎮創建辦建立了聯合巡查隊伍,上路巡查,并對違法停車進行處罰和教育。
如今,走在蔣堂鎮上,你可以發現亂停車現象少了,集鎮道路變得整潔有序,看著眼前的變化,商戶和村民們紛紛豎起夸贊。
全國文明創建所帶來的成果不僅體現在鄉鎮的道路上,更體現在鄉鎮的村莊里。白龍橋鎮高橋村位于城鄉接合部,該村因為缺乏管理,環境衛生、基礎設施比較差。得益于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東風,在婺城區相關領導的帶領下,白龍橋鎮成立了整治小組,下村指導創建工作。開動員會,發動黨員干部率先垂范。走村入戶,發放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倡議書,提高村民們對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知曉率。整治背街小巷、小作坊、廢品收購點,對溝渠、房前屋后進行全面清理……一項項整治內容,逐步提高了該村的村容村貌。
“文明創建,改變的不僅僅是環境,最重要的是人們的素質。”白龍橋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原先村民們對于文明創建的知曉率、參與率并不高,但經過一次次整治后,村里的“臟、亂、差”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干凈、整潔的環境。面對創建所帶來的變化,村民們在享受創建成果的同時,也積極參與創建,共創美麗家園。
四支隊伍齊上陣
一舉一動為文明
早上6點,吳現軍就拿上清掃工具出門了。作為長山鄉一村衛生整治隊中的一員,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走街竄巷進行衛生清理,落地的樹葉、垃圾都是他清掃的目標。他走過的村路,經他清理過之后,沒有一絲垃圾,很是清爽干凈。
今年7月份,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省級衛生鄉鎮、小城鎮綜合整治“三創”工作,長山鄉在每個村組建起了一支衛生整治隊。“每支衛生整治隊都是由村里的黨員、村民代表以及普通村民組成。”長山鄉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自成立以來,衛生整治隊就一直“奮戰”在整治一線,他們穿梭在村里的大街小巷,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雜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這支隊伍的存在,有力地推進‘三創’工作的開展。
長山鄉一村是鄉政府的所在地,有360多戶1000多人口,算得上是一個大村。每天,整治隊從早上6點開始清掃工作,一直到下午6點左右才收工,“最多的時候,一天清理出來的垃圾要用機動三輪車來回運60多車。”吳現軍說。盡管整治隊的成員加班加點、風雨無阻地開展衛生清理工作,但剛開始還是有不少村民表示不理解,常常會潑冷水,“我們農村弄那么干凈有什么用?”“你讓我把家門口用來種苗木的設備都移走,讓我放哪里去?”……面對不同的質疑聲,吳現軍和其他整治隊員一樣,只能耐著性子一遍遍解釋、勸導。整治多了,勸導多了,村民們慢慢養成了不在家門口亂堆的習慣,也理解了創建的意義。
經過整整兩個多月的整治,長山鄉各村的衛生狀況有了明顯的提升。現在走在村子里,亂堆亂放的現象少了,衛生死角也尋不到蹤跡了,村民們都豎起大拇指紛紛夸贊創建工作做得好!
其實,為更好地推進“三創”工作,在長山鄉,除了衛生整治隊,還有文藝宣傳志愿者隊、黨員志愿者隊和師生志愿者隊,這四支隊伍中年齡最小的只有十幾歲,最大的已經有八十歲,他們積極發揮各自的優勢,為“三創”工作添磚加瓦。
今年75歲的賴桂花是文藝宣傳隊中的一員,自“三創”工作開展以來,賴桂花和其他隊員一起,經常會到菜市場、廣場等人員聚集的地方,以三句半、快板等寓教于樂的形式來宣傳“三創”相關知識提高廣大村民對“三創”工作的知曉率。
在長山鄉里,經常會看到穿著紅馬甲的小小志愿者,他們是長山小學的學生。小小志愿者們走村入戶,仔細查看垃圾分類情況,當起小小文明督察員。為了能夠把垃圾分類工作宣傳到位,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們還原創了垃圾分類七字訣,以實際行動助力“三創”工作。
“文明知識宣傳、文明勸導、衛生整治……一項項工作的順利推進,離不開這四支隊伍的大力配合,他們的參與,極大地提高了創建工作的知曉率、參與率。”長山鄉相關負責人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