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2歲,是婺城小學五年級學生;她10歲,是金師附小四年級學生。她們沒有交集,但她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少年先鋒隊隊員。
今年六一,婺城少先隊紅領巾小志愿者助力文明城市創建全面啟動,倡導全區少先隊員以主人翁的態度為金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貢獻自己的力量,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細節小事做起,把志愿服務當成一種生活方式,用每一個人的良好行為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
她們積極響應號召,積極做著一件件平凡的小事,發揮正能量,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點亮婺城這座城市的文明之光。
她是浙江省新時代好少年
日前,浙江省少先隊紀念建隊69周年暨“2018新時代好少年”頒獎晚會在杭州舉行。20名來自全省各地的優秀少年榮獲2018年度浙江省“新時代好少年”稱號,婺城小學五(4)中隊隊員俞淇雯位列其中。
說起俞淇雯,在婺城小學,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和每天的晨會主持,都少不了她的身影。“全體立正!”溫柔而堅定的一聲令下,臺下頓時鴉雀無聲。
在老師們的眼里,她是一個勤奮好學的學生。“考不到第一名,她可是會哭鼻子的。”俞淇雯所在班級班主任告訴記者,“在學習方面,她是一個好勝心很強的人。”采訪當天,剛好是課間時間,“下節課老師要講試卷,得趕緊采訪完才行……”俞淇雯禮貌地和記者說。
憑借著這份好勝心,俞淇雯成績連續四年穩居年級前列,品學兼優的她不驕不躁,始終保持著謙遜的態度。在班級工作中,她主動承擔,老師不在的自修課,她主動發揮班長的作用,帶領同學們或讀課文,或看書,或寫作業,安排得井井有條,是老師不可或缺的小助手。在生活中,她孝敬長輩,給爺爺奶奶切水果、捶背、按摩是他們的開心果。俞淇雯同學就是這么一位樣樣表現出色的全能少先隊員,這使她破例成為了學校大隊部有史以來年齡最小的副大隊長,是隊員們學習的榜樣。
他是公益行動的踐行者
俞淇雯是全校同學的學習榜樣,而在她的心中,也有一位學習榜樣,那就是她的父親——俞魏巍,網名叫“一成熟牛排”。
提起“牛排”這個名字,很多人并不陌生。2014年2月,為了遠在一萬公里之外的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定日縣盆吉鄉小學貧困藏族孩子,“牛排”發起“愛回西藏圓夢之旅”愛心公益活動,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得到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熱烈回應。5月1日,由他組建的愛心車隊,帶著募集而來的學習用品、33臺電腦和2噸重的冬季羽絨衣褲,共計四十萬元物資,踏上了送愛進藏的旅程,歷時29天,穿越12000多公里,遭遇過重重磨難和挫折,終于將愛心物資送到了孩子們手中,并建起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座電腦教室。
從那一年開始,“愛回西藏圓夢之旅”這項民間公益活動,已經連續開展三季,它的存在不僅讓中國貧困地區的孩子圓夢,更多地匯聚了全國無數愛心人士的力量,是民間公益力量真正的體現。
與此同時,“牛排”還發起“只因有愛”2016山區送校服認捐公益活動,為婺城區沙畈小學和莘畈小學的207位孩子圓了校服夢,解決了山區學校的學生多年以來一直沒有校服的難題。
“牛排”樂此不疲地做著一項項公益行動,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要問他為什么會這么喜歡做公益,“牛排”說,這還得歸功于自己的父親。
“牛排”的父親是一位普通人,沒有很高的學歷,更沒有很高的官職,但父親卻是一位孝子,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父親的“孝”,他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百善孝為先”,從小耳濡目染,內心的善念早已根植于“牛排”心里,而公益是內心善念最好的表達方式。“如今自己有能力去做公益,當然要把這件事情做好,并且堅持做下去。”
他是她最好的學習榜樣
最好的教育就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從愛回西藏第一季到第三季,這幾年,“牛排”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公益的意義,他的努力,讓遠在千里的西藏孩子感受到了溫暖。
在俞淇雯的心里,父親是一個能夠“拯救世界”的超人。在俞淇雯寫的題為《我與公益》演講中,她寫道:從雙向十六車道,到八車道,到四車道,到一條破舊的黃泥路,誰也不知道路旁山上什么時候滾下來一塊落石,也沒人知道轉彎后會有什么發生,更不知道下一餐是什么時間……但我們都知道,他們很辛苦。
父親做的公益活動,她都看在眼里,也讓她明白公益意義,“公益沒有大小之分,也沒有界限之分,更沒有貴賤之分,最重要的就是能夠給別人帶去快樂和幸福感。”俞淇雯說,“是愛,讓我去做公益,是公益,讓我懂得了愛。”
在父親的影響下,從2014年開始,俞淇雯就參與“愛心后備箱義賣”以及“愛心畫展義賣”等活動,將自己的心愛物品義賣所得來助力“愛回西藏”公益項目。今年的“六一”前夕她主動找到學校老師,和老師商量號召小伙伴們一起為西藏的同學獻出一份小小的力量。得到大隊部的允許后,她召集隊員開會,策劃方案,畫海報等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在她的號召下婺城小學2017學年的“六一”活動——“用愛筑夢西藏”跳蚤市場活動如期舉行,隊員們將家中閑置的玩具書籍帶到學校進行義賣,最終義賣善款總數為13606元,全部用于“愛回西藏4”活動所需。
除此之外,她還積極參與各類志愿者活動,交通文明勸導,進社區、進景區宣傳文明城市創建、宣傳低碳環保生活……
在她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同學開始參與公益活動,他們走進敬老院,為老人送表演;走進社區,參與社區活動;“從我做起,號召同學們參與文明創建”……“每做好一個活動,我都感覺很高興。”俞淇雯說,小小的她有著大大的夢想,“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讓金華變得更加美好。”
作為父親,在做公益這件事情上,“牛排”希望女兒能夠用自己身上的正能量去帶動身邊的人,從而去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從小事做起,累積起來就是大愛。
小身體蘊藏大能量
“叔叔阿姨你好,請文明過馬路。”周末,金師附小的丁秉兒在班主任潘丹的帶領下放棄了休息時間,走上街頭,當起了小萌警,勸導市民文明出行、垃圾不落地。今年就讀于金師附小四年級的丁秉兒在老師、同學眼中是文靜,愛樂于助人的小姑娘。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位看上去靦腆的小姑娘,卻是一只熱心于公益的“小啄木鳥”。
今年4月份,婺城步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時間,婺城上下,齊心協力,萬名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以多種形式投身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榮譽戰中,文明勸導、衛生死角清理、文明創建宣傳……婺城大地上涌動著一片“志愿紅”。
7月份,正值學校放暑假,丁秉兒就利用假期,也加入了志愿者隊伍中,跟著爸爸一起,堅持每周參加兩次,冒著酷暑轉戰7個社區,清理牛皮癬、撿垃圾、打掃環境衛生、勸導不文明行為、幫助孤寡老人實現微心愿、文明創建公益演……一個暑假下來,丁秉兒共參與志愿活動20余次,時間總長達160多小時。
“我和爸爸在做志愿者時發現社區里有一個微心愿墻,我就領取了一個微心愿,上面寫著想要一個紅色的收音機。于是,我和爸爸就去網上買來收音機,幫助實現他人的微心愿……”采訪中,丁秉兒興高采烈地和記者分享著自己在做志愿者時的點點滴滴,她說,“在暑假里做志愿者,天氣炎熱,進社區打掃衛生、清理牛皮癬確實是一件辛苦的事。但就算皮膚被曬黑了又有什么關系呢?最開心的就是能夠幫助到他人。”
父母是最好的榜樣
其實,丁秉兒參加志愿者活動的舉動,和爸爸丁德勝的工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丁德勝是開發區江南街道應急隊其中一組的組長,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號角吹響以來,他每天早出晚歸,奮戰在創建一線。每天上班以后,他要在轄區范圍內先走一遍,對垃圾亂扔、停車不規范等不文明現象進行“掃雷”,發現哪里有問題,他得第一時間通知相關部門進行處理。
前兩天,創建工作進入了關鍵時期,丁德勝更是早上5點多就到街道開始一天的工作,垃圾分類、文明勸導、規范停車……每一項工作他都要提前做到位,以便迎接檢查。工作瑣碎,但卻不能掉以輕心,“每一個細節都得注意起來,并且整改到位。”忙活一天,常常是晚上10點左右才能到家。
爸爸工作的辛苦,丁秉兒看在眼里,對志愿者活動更是充滿了期待。當爸爸問她要不要一起到社區參加志愿者活動的時候,丁秉兒欣然答應前往,活動中,小小年紀的她沒有喊過一個“累”字,中途更沒有想過放棄。
“因為爸爸陪著我,鼓勵我,所以再累我也會堅持下去。”丁秉兒說。
爭做文明金華人
文明的善舉,源于內心的善良。
在爸爸丁德勝看來,女兒積極參與公益的行為,應歸功于她的善良。丁德勝告訴記者,每次女兒和自己出門在外,要是碰到有需要幫助的人,她總會毫不猶豫地上前幫忙,公交車上主動讓座、扶起倒在路邊的共享單車……丁秉兒瘦瘦的身軀里藏著一股滿滿的正能量。
和很多同齡人不同,從小,媽媽高萍的教育理念是希望女兒丁秉兒能夠獨立自主。雖為獨身女,但爸爸媽媽從來都不嬌慣她,周末在家的時候,還會讓女兒幫著做家務,或者讓她到小區里去掃地。
到小區里去掃地?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難以相信?原來,丁秉兒一家所居住的小區屬于老舊小區,沒有物業管理,小區里的環境衛生大多都靠居民自己打掃。有時候,小區里80多歲的老奶奶都拿著剪刀在修剪植被。于是,高萍就建議丁秉兒,做作業累了想放松一下的話就去小區里打掃衛生。在媽媽的建議和陪伴下,每周末在小區里打掃衛生已經成為了丁秉兒的一個習慣。“在小區里打掃衛生挺好的,一來可以讓小區的衛生環境得到改善,二來有利于鍛煉身體。”她說。
在小區里打掃多了,丁秉兒漸漸地體會到做志愿者的樂趣,于是,她就走出社區,走向社會,希望可以為更多的人提供幫助。
“希望女兒在做好自己的同時,能夠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在做志愿者服務過程中,提升自己幫助他人,爭做文明金華人。”高萍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