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婺城新聞網記者張苑、 羅肖
11月10日上午,金華市文化館群星劇場里座無虛席,老兒攜幼,親子相伴,伙伴相約,共同聆聽名家的分享,感受詩歌的美妙。這是由婺城區(qū)委宣傳部、婺城區(qū)文化藝術界聯(lián)合會主辦,婺城區(qū)作家協(xié)會承辦的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對話鄉(xiāng)愁”詩歌系列活動的現(xiàn)場。這場大咖云集的盛會,為“詩韻婺城”增添了一抹亮色。
詩意啟迪
人生成長
當天上午,“新向度下的鄉(xiāng)愁”文學講座在金華市文化館婺星劇場舉辦。主講人劉瓊作《地域和寫作》主題講座,彭敏作《詩詞之美,點亮人生》講座。300多名詩歌藝術愛好者參加。
劉瓊系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部主任、中國傳媒大學客座教授、中國作協(xié)小說委員會委員,多次榮獲中國新聞獎、中國副刊獎、《文學報》新批評優(yōu)秀評論獎、《當代作家評論》優(yōu)秀論文獎、中國報人散文獎等獎項,任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駿馬獎、全國優(yōu)秀兒童文學獎、中國好書等獎項評委。
此次講座中,劉瓊深入淺出,剖析了一個作家的“寫作DNA”。她認為,每個作家都有且應當有自己文學創(chuàng)作的DNA,它由作家本身諸如性別、氣質、人格等的內部條件,與歷史大背景、生活地域、民族、早期經歷等外在環(huán)境這二者帶給作家的“頑固性記憶”組成。這份DNA決定了作家創(chuàng)作的底色。而評價一件作品的基本標準是“對不對”,即是否從內部與外部真實地呈現(xiàn)了當時當?shù)氐娜宋锷鷳B(tài)。如童話、科幻等故事中的優(yōu)秀作品,縱然架設于虛擬空間,也同樣扎實地植根于愛恨、孤獨等人類認知與情感,給人以真實感。從傳播角度看,一方面,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應當注意發(fā)展作品的“可識別性”,包括語言風格、觀念立場、獨特的發(fā)現(xiàn)等;另一方面,作家要考慮作品的“共通性”,即能在一定范圍內引起讀者內心的共鳴。
彭敏系《詩刊》雜志社編輯,曾獲人民文學短篇小說年度新人獎、中央電視臺中國成語大會冠軍、中國詩詞大會亞軍。
此次講座中,彭敏以詼諧愉快的方式,給大家講述了他與詩詞、與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之間發(fā)生的成長故事,分享了可以如何從詩詞作者所處的社會大背景及其人生發(fā)展階段出發(fā),解讀詩詞作品,通過了解詩詞背后的故事,領悟作者的“志與情”,以平和之心對待順境與逆境,從中獲取自己生命成長的能量。彭敏還邀請大家關注他的公眾號“彭敏先森”,一同走進詩詞的美麗世界。
詩歌飛揚美麗婺城
下午,國內詩歌名家與本土詩人一同來到安地鎮(zhèn)巖頭村,參加巖頭詩歌文化禮堂的揭牌儀式。
剛到婺城區(qū)巖頭村,便見村口精致的迎客景觀,沿著古石板鋪就的主路向前,只見清澈的梅溪環(huán)村而過,徐徐轉動的水車、農家庭院里探出頭來的一簇桂花、布局精細的生態(tài)洗衣房……掩映著一座座婺派仿古民居,一個個亭臺樓閣,讓人不覺陷入了歲月靜好的心流,懷想起千年以前流淌在這青山碧水、粉墻黛瓦間的詩情歲月。
巖頭村自古有靈巖十景:松甑煮月、丹牛臥波、天池浴女、廊橋遺夢、靈巖晚鐘、古渡重春、壟上醉秋、梅溪歸棹、石街照影、僧尼問俗,歷代文人騷客題詠甚多,村中靈巖禪寺始建唐朝,至今留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曠世遺韻。
經過精品村改造,巖頭村探路文化旅游,將村中原生態(tài)的活字印刷、古法造紙、打麻糍、桂花糕、打篾等傳統(tǒng)手工藝植入其中,自今年2月以來已吸引1.2萬人到訪。
慕名而來的人流中,不乏文人雅士,忍不住作詩填詞,歌詠山水巖頭的楚楚動人,其中亦不乏膾炙人口的佳作。
詩人吳寶金作有《沁園春·巖頭村新貌》曰:“陌上花開,柳杪鶯啼,淑氣萬千。正廣原雨霽,滄浪湖水,徹天云斂,澄澈江山。諸子登臨,梅溪縈繞,筆底文章付素弦。朝陽里,更精神抖擻,傾訴鄉(xiāng)關。鄉(xiāng)村逸事連連。五百畝荒山變堰田。見煙津掩映,尋常草碧,廊橋彰顯,十里花妍。宋玉潘郎,畫中振奮,對景吟哦向宇寰。邀元亮,看風光旖旎,一片斑斕。”
詩人陳志文作有《梅溪歸棹》曰:“清江蘆笛起漁歌,散釣求魚不在多。月色推舟心意滿,神仙也是這般過。”詩人趙劍波作有《廊橋遺夢》曰:“曲棧長千尺,溪聲日夜潺。幾灣丹壁下,一帶碧波間。野色縱橫入,孤云來去閑。無端寄青鳥,清夢到蓬山。”
詩人戚雨聞作有《松甑煮月》曰:“我家有甑落松間,山月作炊云作煙。來客請攜三兩酒,就松就月就霜天。”
隨后,詩人木汀、彭敏等嘉賓與婺城本土詩人就詩歌發(fā)展走向、創(chuàng)作技巧及創(chuàng)新理念進行了熱烈交流。
木汀系浙江寧波籍人,學習、成長在金華婺城,另有筆名七月、木沐、木易等。木汀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市雜文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詩歌學會會長助理,主張“詩是人類第二種語言”,是“簡單寫作”的倡導者。
大家認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好時代已經到來,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層出不窮,新生代詩人已然煥發(fā)出奪目的光彩。
詩情流淌孩子心間
在此次揭牌儀式上,金華五中、金華市環(huán)城小學、金華市新杰思幼兒園與巖頭村文化禮堂結對,在此建立詩歌創(chuàng)作實踐基地。
近年來,婺城詩歌教育取得長足的發(fā)展,潤養(yǎng)著一顆顆稚嫩而靈性的童心。以金華市環(huán)城小學為例,多年以前,優(yōu)秀兒童文學作家魯兵曾在校園里學習成長,張開詩歌的翅膀飛向輝煌的文學殿堂。后來,兒童文學家圣野來到金華市環(huán)城小學,寫下了《一條漂亮的圍巾》:“環(huán)城小學把金華的古城墻當做一條圍巾,漂亮地圍在自己的胸前,這一圍,把一千五百多個愛蹦愛跳的小朋友也圍在中間。住著美麗、整潔、寬敞、明亮的花園樓房的小朋友,快活地對我介紹,假如你要了解上下幾千年的婺州古城的歷史,歡迎你到我們這一個歷史博物館一樣的學校來,仔仔細細地參觀。“早在上世紀80年代,學校就成立了魯兵詩社。去年,學校又依托明月園,成立明月詩社,引導孩子在大自然中發(fā)現(xiàn)奇妙的世界,找到詩歌創(chuàng)作的靈感,并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特征開展詩歌教育。
另外,金華五中、新杰思幼兒園等分別立足學生階段性特點,結合辦學特色,帶領學生傳承古典文學,走進新詩。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