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是第十九個記者節。在這個特殊的節日,婺城區新聞傳媒中心組織新聞記者走上街頭,將鏡頭對準自己,以勸導員、辦事員、城管員、義工等新身份亮相,用實際行動積極助力文明城市創建工作。
城市是我家,創建靠大家。婺城區新聞傳媒中心的記者們用這樣的方式來倡導人人積極參與,個個爭先奉獻,向我們所熱愛的城市“表白”……
“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
記者朱慧敏體驗崗位社區工作人員
作為城市管理和服務的“神經末梢”,社區工作包羅萬象,上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到調解居民家中的雞毛蒜皮。作為一名社區工作者,想要把這些工作干好,需要傾注大量的精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期間,在婺城區的各大小社區,都能看到社區工作者堅守在各自崗位上的身影。我來到了城西街道的中山路社區,體驗了一番社區工作。
早上八點半沒到,我來到中山路社區,只見社區工作人員都已經提前到位,各自忙起了手頭的工作。“待會兒,你跟著我們一起去社區里面巡查,這是我們社區工作者每天必做的事。”中山路社區的副書記鄭朝暉得知我的來意后說道。隨后,我便穿上紅馬甲,帶上文明城市創建的宣傳冊、垃圾袋和夾子,跟著社區工作人員開始了上午的社區巡查。
途中,我發現了不少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們。“這些志愿者有的是社區居民,有的則是來自社區共建單位。”社區工作人員告訴我,“志愿者們做事都很認真,也很辛苦。也幸好有這些志愿者來助力我們社區的文明創建,不然僅僅依靠我們社區工作人員,很多工作都很難完成。”
“你好,這里不允許停車,非機動車要停放到藍線劃好的非機動車車位上……”在巡查途中,我看到一位60多歲的大爺正在勸導一位亂停放非機動車的市民。一番了解后,大爺告訴我他就住在這附近的時代花園小區,平時看到有不文明現象他都會上前去勸導。“全國文明城市的創建離不開我們市民的參與,我相信如果每個人都能站出來,去糾正不文明現象,那么我們的城市肯定會變得越來越美。”老爺爺向我這樣解釋他的“好管閑事”。
除了對車輛的亂停放情況進行勸導,社區工作人員還帶著我給社區周邊的商鋪發放門前五包和文明城市創建的宣傳冊。“垃圾不要堆放在店門口……”檢查發現問題后,社區工作人員都會及時提醒商家整改。而面對社區工作人員每天的日常檢查,商家也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經過巡查,我發現社區環境整潔有序,墻上還寫有各具特色的“創建”宣傳語,專門設立了扔煙頭的垃圾桶……這些都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社區文明創建的溫度。而不斷完善的社區志愿文化,在加快了社區文明進程的同時,也增強了社區居民的幸福感。“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已經成為居民的共同心聲。
我倡議:垃圾不落地,車輛規范停。人人參與,共創社區文明!
“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抱怨”
記者酈莎 體驗崗位綜合行政執法人員
城市有序運轉“三分靠建設、七分靠管理”,管理城市的水平如何,直接關系到城市的形象和品位。我隨婺城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的執法人員,體驗了一回“城市管理員”的角色。
上午8點30分,執法人員穿戴好制服,開始對重點路段和重點市場進行巡查,這是他們一天中最忙的時候。我也跟隨城中中隊執法人員江浩浪“江哥”出發了,作為機動人員,“江哥”的任務是支援各執法現場,哪里需要去哪里。我們首先坐著執法車繞著西市街商圈兜了一圈,發現原先商圈普遍存在的非機動車亂停放問題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除了幾輛共享單車違停外,大部分電動車都停在了藍色的專用泊位中。
9點30分,“江哥”收到消息稱人民廣場有占道經營的攤販,可等趕過去看時,攤販早已經“跑”了,無奈,我們只能坐上執法車繼續巡邏。
一路上,“江哥”不時看一看道路兩邊,當巡查到府上街路口時,發現一個老人正在馬路邊賣橘子,看到執法車,老人沒有像電視劇里演的那樣拎起東西就跑,而是照舊坐在原地招攬生意,直到“江哥”走到攤位前勸導才起身收拾,不過嘴上答應,也許轉個身,他又可能會出現在下個路口。
“江哥”說,這樣的“拉鋸戰”每天都在上演。“這個老人態度還算好的,有時碰到擺攤的老人,我們執法的時候,連說話都不敢大聲,怕嚇著他們,還害怕出點啥事兒。”“江哥”無奈地說,老人這么大年紀出來擺攤,他看著也十分心酸,但他更明白城市需要干凈,需要規范,需要管理。
一路上,“江哥”的手機微信響個不停,各個轄區的執法人員都把發現的問題一一匯報到工作群中,又一一解決。有的執法人員拿著鏟子清理牛皮癬、有的忙著勸導商家做好門前五包、有的則在拆除違法設置的廣告牌……可以看到,除了像這樣的攤販規范,執法人員還要處理違法建筑清理、噪音擾民、餐飲店摸底排查等工作。他們的辦公室,其實就在馬路上。一番體驗下來,我發現行政執法人員的工作不僅費時費力,還特別“不招人待見”,在執法過程中,常常遭遇市民的不理解。工作到位了會被罵“多管閑事”,工作沒到位又會被罵“行政不作為”,左右不討好,管與不管都很難。常常聽大家說執法要“文明”,卻很少有人宣揚“文明守法”。其實,行政執法人員和環衛工人一樣,都是“城市美容師”,我們應該對他們的工作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抱怨,共同創造文明、美麗、和諧的城市環境。
我倡議:積極參與文明城市創建,共同提升城市品位!
“文明創建進校園文明之花香滿園”
記者馬曉芬 體驗崗位家長宣講團成員
伴著書聲朗朗,我走進婺城小學五(4)班,開啟一堂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環境保護課。窗外花圃、綠植錯落有致,走廊操場干凈整潔,隨著一聲聲“老師您好”的歡迎聲,文明猶如春風拂面,讓人心曠神怡。
站到講臺上,43雙清澈如水的眼睛讓我充滿期待——這個課堂,我們之間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
因線圈纏繞而龜殼畸形的海龜、肚子里全是垃圾的海鳥、被金屬線嗆住的鯊魚、因塑料窒息的海豹……數張海洋動物的圖片,激發了同學們的思考。“人類隨意丟棄垃圾,轉眼可能就奪走了這些動物的生命。”“垃圾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乃至全球的共同問題。”“建設文明城市,提升每個人的素質,就能減少危害環境的行為。”……同學們對環境保護的深刻認識,讓我不由得心生贊嘆。
在“垃圾分類小考驗”環節,同學們紛紛舉手,躍躍欲試。“垃圾分類有哪幾種?大棒骨屬于廚余垃圾嗎?廁紙可回收嗎?廚余垃圾裝袋扔對嗎?”沒想到,這些問題都沒有難倒大家。“就像我們擦完鼻涕的紙巾,已經沒有利用價值,所以它們與廁紙都不能回收,屬于其它垃圾。”一位女同學用響亮、自信的聲音回答,贏得了全班同學的熱烈掌聲。類似的精彩互動不時上演,課堂充滿著歡聲笑語。
“以前我家開餐館留下很多一次性餐具,經我勸說后,爸爸媽媽把它們都送進了廢品收購站。”葛益博同學說,塑料袋等在自然環境中很難生物降解,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爛,對土壤有不可挽回的傷害。“3年前,媽媽就給家里買了分類垃圾桶,不但自己家里做好垃圾分類,而且還勸說鄰居做好垃圾分類。”胡芷銘同學介紹,現在常青新城的居民們垃圾分類做得可到位了。“每一次堅持就離文明近一點。”倪家睿說,如果外出就餐,家人堅持用可多次清洗的筷子,“一株生長了20年的大樹,僅能制成6000-8000雙筷子。保護環境就從小事做起。”同學們各抒己見,他們身上表現出的超強社會責任感,一次又一次打動著我。
事實上,同學們能有如此深刻的認識,與婺城小學積極推進文明校園建設分不開。結合“每周禮儀”等傳統活動,向學生宣講文明創建知識并邀請家委會代表開展家長宣講,倡議家長一起參與創建;開展美德少年評比引導學生做文明事、當文明人;與社區結對開展“以煙換糖”活動;通過主題班隊課、有獎競猜、晨會宣傳等多種形式普及垃圾分類知識……豐富多彩的文明創建活動,讓文明之花馨香滿園。
我倡議:做好垃圾分類、廢物利用;讓環境多一份美麗,讓城市多一份文明!
“文明窗口窗口文明”
記者胡艷 體驗崗位窗口工作人員
套上干凈整潔的襯衫,戴好藍紅相間的方巾,穿上平整素雅的西裝外套,化上令人舒適的甜美淡妝,這是每天清晨,在婺城區行政服務中心工作的賴含麗上班前的必修課。我來到了婺城區行政服務中心,跟著小賴一起,體驗了一回人力社保窗口工作人員的工作。
“我們窗口現在是實施無差別受理的,所以你在上崗前要了解的事情還真不少,不過我們可以從咨詢人數最多的幾個事項開始。”區人力社保局相關負責人向我介紹的同時,拿出了厚厚的一本區人社局自編的《無差別受理業務指南》,著實讓我這個外行人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是在工作人員的耐心指導下,我也在這些繁瑣的條條框框中慢慢摸索出了辦理各個相關事項的大致流程。
經過一段時間的業務熟悉,我換上了工作服便來到了要體驗的崗位——40號窗口。剛坐到人力社保綜合窗口沒多久,就有市民拿著介紹信來到了我的面前。主動詢問,禮貌待人是我的“老師”教會我作為窗口工作人員的第一件事,因此見到有人來,我馬上起身問候道:“您好,請問有什么事情可以幫助您的?”“你好,我是金華市利民環衛清潔服務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我想麻煩你幫我拉一下我們公司這四個員工的個人社保清單。”前來辦事的市民向我說道。“好的,您請坐,我現在就幫你辦理,請稍等。”我一邊微笑回應著,一邊打開了電腦里的查詢系統,然后根據市民提供的員工身份證復印件,一一錄入查詢,并按照規定進行打印。短短5分鐘時間,就完成了所有事項。“請您拿好相關資料,有誤請和我說。”“真快啊!謝謝你!”看著市民開心離開的背影,我初嘗了這份工作的成就感。
從早上八點半上班起,窗口就會有市民不定時地一波接著一波過來辦理事項。工作人員常常是一忙起來,直到午飯點才回過神來自己一口水都沒來得及喝。雖說中午有一個半小時的午休時間,但是因為就在窗口,所以只要有市民來,窗口工作人員還是會予以辦理。一天的體驗下來,這份工作的忙碌是我最直觀的的感受。
“相比較以前,最多跑一次的紅利已經惠及到了更多的人,我們在實施無差別受理的同時,還提倡網上辦、手機辦、自助辦、就近辦,不少市民反映改革后確實方便了很多。與此同時,我們也在不斷地提升窗口服務水平,助推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區行政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我倡議:實施無差別受理,提升窗口服務水平!
“從心出發護航文明交通”
記者賈佳 體驗崗位文明交通勸導員
文明交通是城市的一張名片,是展示城市文明的窗口,更是居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最為重要與直觀的體現。近年來,婺城區大力推進文明交通,努力改善城區交通環境,完善運營管理制度,不斷強化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同時還廣泛開展交通安全宣傳,切實提高市民交通法制意識,規范市民的交通行為,使得闖紅燈、亂穿馬路等不文明交通現象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然而,交通文明有了這樣的進展,自然也離不開這樣的一群人——他們頭戴小紅帽、身著紅馬甲,胸前佩戴著一只哨子,風雨無阻地站在路口,為我們更為順暢文明的交通保駕護航。我來到了市區新華街與解放東路路口,化身“交通文明勸導員”,體驗了一把他們面前的光榮與背后的辛酸。
新華街與解放東路路口位于江北核心商業圈,人流密集。早上7:00左右,天還沒有完全亮透,這個路口卻早已人來人往熱鬧非凡。當天在那路口進行文明勸導的大爺告訴我,其實天還沒亮,他們就過來了,要趕在早高峰開始前到達:“附近有小學,有菜市場,有醫院,還有老年人愛去的人民廣場。來這些地方的人的活動時間都比較早,我們早點到崗,他們的安全就多一份保障。”在經過大爺長達一小時的“崗前培訓”后,早上九時許,我穿上了紅馬甲,戴上了小紅帽,從大爺那兒接過了指揮的小紅旗,開始了真正的“文明勸導”之旅。
在文明勸導的過程中,我發現大多數的市民朋友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在不斷提高,原本存在難以根治的交通“頑疾”在如今也呈現出了一個良好的面貌。就拿行人“文明出行”來說,新華街的道路路面狹窄,附近又有許多老人。以前,他們往往都會選擇不管紅綠燈,直直地沖過馬路。然而現在,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在看到紅燈時,他們都會停下匆忙的步伐,在路口稍等一會兒,等到綠燈亮起,再走過馬路。“這也是為我們自身安全考慮嘛,你讓我,我讓你,這樣金華才會更加文明呀。”一位行人笑著說。
然而,在這樣的全民參與的文明大背景下,依然存在著那么一些人。“為什么黃燈車子能開,人卻不能走?”因為斑馬線上已亮起了紅燈,出于行人安全考慮,我將這位想要“沖過去”的行人攔了下來,誰料,志愿服務換來的不是感謝,卻是這位市民朋友的不理解。另一位在崗的志愿者告訴我,這樣的情況并不在少數,但是也無可奈何,只希望大家可以多些理解,畢竟文明交通并不僅僅事關城市的文明面貌,更關乎自身的安全,“不管理不理解,我們都要耐心地勸導。既然做了這個事情,就肯定要堅持做好它。”
文明交通關系你我他,更關乎生命,我們每個人都是文明交通的參與者,也是見證者。減少“中國式過馬路”,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讓我們一起做一個文明交通人!
我倡議:文明出行意義大,方便你我和大家,讓我們一起行動吧!
“包容與溝通就是和諧的‘秘方’”
記者 林玉潔體 驗崗 位調解員
早上八點半,位于新獅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章善祥“老娘舅”工作室準時開門。為了盡快掌握一些基本的調解技巧,我與“老娘舅”章善祥進行了簡單的溝通。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調解員,需要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儲備,需要極大的熱情和耐心。面對紛繁復雜的糾紛事件,要有明辨是非、洞悉迷霧、體悟人心的能力。
窗外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馬路上來往的人也不似往日那么多了。趁著還未有人上門求助的空暇時間,章善祥撥通了老人胡大爺的電話,再次與他進行懇切的交談。這是他最近正在跟蹤調解的一起家庭糾紛。幾年前,胡大爺的女兒為了更好地贍養喪偶的父親,為其購置了兩套房產,一套自住、一套出租。如今,胡大爺與一位退休婦女再婚,這兩套房產的歸屬權問題成為父女倆的矛盾爆發點,胡大爺甚至想上法院起訴女兒。
“我可以把房子抵押給養老機構,以房養老,不需要她贍養我。”電話中,胡大爺語氣激動、強硬,沒有絲毫退讓的意思。章善祥不急不躁、耐心開導,勸說胡大爺要為女兒的生活狀況多做考慮,父女之間四十余年的親情不應該被兩套房子壓垮。電話那頭,喋喋不休變成了沉默不語,或許是在思忖,或許是在算計,不得而知。章善祥又趁機進行了一番勸說,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對方客氣地應和著,掛了電話。
隨后,玫瑰園社區的社區干部諸葛寶成上門,說起了社區里的一起鄰里糾紛。一位家住二樓的孤寡老人,屢次報警投訴樓上住戶制造噪音,影響他正常休息。為了老人能安享晚年,社區多次上門調解,卻發現問題并沒那么簡單。玫瑰園社區屬于老舊社區,大部分建筑都是上世紀經過改制后的單位宿舍樓,隔音效果差,樓上稍有動靜,樓下便聽得一清二楚。而住在二樓的老人,自工作以來便習慣了極度安靜的環境,對聲音十分敏感。樓下屢次報警,樓上委屈不堪,為了社區和諧,諸葛寶成輾轉反側、夜不能寐,只能到章善祥處尋求幫助。我與章善祥一起認真記下了諸葛寶成所言,三人又一起商量了調解對策,并約好了時間上門了解情況。
緊接著,我又跟著章善祥到柳湖花園小區開展回訪。前段時間,為了小區換物管的事情,章善祥幾乎天天都要到業主家中調解,一戶一戶地跑,一個一個地談,最終,新物管得以順利進場。走進柳湖花園,我看到了面貌一新的小區環境、認真負責的工作人員,這些轉變離不開章善祥的努力。“物管工作到不到位,直接關系小區和諧,一點兒都不得馬虎……”在物管辦事處,我與負責人耐心交談,令我意外的是,我的諸多想法和意見建議得到了對方的認可。
半天的調解工作,讓我感慨頗多、收獲頗多。這個社會,只有多一點信任、多一點包容、多一點溝通,才會更加和諧。希望通過我的文字,能呼吁更多人為精神文明創建助力。
我倡議:多一點信任、多一點包容、多一點溝通,共同為社會和諧助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