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婺城新聞網記者張苑、通訊員汪志賢
11月21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招飛局南京選拔中心組織的為首次評定飛行等級空軍飛行員家庭頒發榮譽牌匾暨2019年空軍招飛宣傳活動在金華一中舉行。飛行員馬威系婺城區人,于2013年從金華一中畢業,后被選拔為空軍飛行員,經高校(清華大學)教育和部隊培訓成長為三級空軍戰斗機飛行員?哲娔暇┻x拔中心向馬威的父母頒發了“首次評定飛行等級紀念牌”和“空軍飛行員光榮家庭牌”。婺城區相關部門向馬威父母發放慰問金2000元。
自由心里一份工匠情
馬威18歲以前,馬建軍夫婦從未想過,兒子會成為一名戰斗機飛行員。
“我們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對孩子沒有太高的期望,也不想拘著孩子,只希望孩子能平安健康地長大,靠著自己的能力,謀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過安生的日子!瘪R建軍說。
馬建軍小學文化,但喜看報,這個習慣似乎在冥冥中影響了兒子的一生,也在推動著這個家庭的未來。
那年,馬威讀高三。馬建軍從《金華日報》上得知南京選拔中心正在組織招飛,隨口與兒子提起,建議可以試試。馬威隨即在金華一中報名應征,經校醫、南京選拔中心、中國人民解放軍招飛局層層體檢,順利通關。
在隨后的高考中,馬威得了686分,超過一本分數線近70分。應征入伍,迎接飛行訓練的挑戰?上一所重點大學,過一段平靜安逸的人生?馬建軍把選擇權放心地交給了兒子。
22歲,馬建軍開始在金華市區江南工商城做百貨批發。夫唱婦隨,常常忙到沒有時間做飯,更沒時間接送孩子上學。馬威總是自己一個人從東苑小學穿過馬路,回到父母的小店,放下書包,幫忙去附近的快餐店買飯。一家人匆匆對付了晚飯,父母依舊忙著搬貨,馬威忙著做作業!皟鹤雍芄,每天都能自覺地自己完成作業;妻子很賢惠,每天都幫著我一起打點店里的活兒。”馬建軍說。日子一天天過去,馬威通過自主招考升入金華外國語學校、金華一中,一家人的日子也越來越殷實!拔覀儌z拼命賺錢一輩子,老家拆遷,家里不缺錢,就希望孩子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是夫妻倆共同的心愿。
男主外,女主內;夫妻任何一方教育孩子,另一方不拆臺;父母以身作則,認真做事,耳濡目染教育孩子……這儼然是個中國傳統家庭。馬爸爸在外收貨、調倉、發貨……要求自己今日事今日畢,常常忙到深夜,把生意打點得井井有條;馬媽媽居家灑掃、烹飯、照顧老小……把一家人安排得妥妥當當。夫妻倆相信,兒子一定承襲了世世代代農民家庭內心永不亂,做事求完善的性子。一次又一次收到兒子在訓練隊獲獎的消息,夫妻倆欣喜卻不意外,他們相信,播撒在兒子心里自由卻嚴謹的種子已然生根開花。
擔當面前一腔凌云志
持續五年夜以繼日的訓練生涯,也曾讓馬威猶豫不前。
自2013年升入清華大學,校園里別的同學都在琴棋書畫詩酒茶,享受青春年華,而每天一早迎接馬威的,是至少一萬米的負重跑步訓練,任風雨雷電,嚴寒酷暑。
2016年下半年,馬威來到石家莊,開始試飛初級教練機,于2017年改飛高級教練機,今年8月成長為一名戰斗機飛行員。700多個日日夜夜,馬威時時刻刻需要面對的除了緊張的學習和訓練任務,更有高達50%以上的淘汰率。十多年來輕輕松松當學霸的馬威,第一次感受到了艱難和壓力。
幾次試飛后落地,馬威總覺疲憊不堪,然而,接踵而來的是健身房的常規訓練。在訓練隊,每天都有固定的課程和目標,但凡有一項操作不合格,就會被淘汰;哪怕因病請假一天以上,落下課程難以隨隊訓練,就會直接出局。兩年多以來,馬威和戰友們一樣,不敢有絲毫懈怠,甚至不敢生病。原本年少輕狂、肆意妄為的年紀,卻早早地顯出了老成持重的處世方式。
疲憊感席卷而來,馬威偶然與母親吐露部隊訓練的艱辛和難熬。母親說:“要不你就飛差一點,淘汰到地面上工作吧。”去年,連續幾日高燒不退,恰逢馬威回家探親,馬威賭氣說:“高燒老不退,我不回去了!蹦赣H點點頭:“也行!边@不是母親的激將法,是母親面對兒子無條件的寬容和憐愛,但母親心里知道,兒子骨子里有一種永不言敗的牛勁兒。
接到飛行等級評定的消息,夫妻倆欣慰至極,他們的小男孩終于長大了,長成了一個可擔國之大任的好男兒,如鷹擊長空,保衛他生長的土地。
英雄胸中一顆柔軟心
英雄在媽媽眼里,始終是個貼心的小暖男。
十個寒暑假,在同學們都在父母的呵護下享受大小孩的美好生活時,馬威卻始終在部隊接受著高強度的訓練。
自兒子從軍后,家里的電視就停留在了央視軍事頻道。兒在外,不得歸,雖有親友常來常往,父母在家卻總覺寂寥,總在努力從有關國內國際的軍營中尋找兒子日常生活的影子,軍事新聞中有勝利也有失敗,有偉大更有危險,夫妻倆時不時地總會心頭一揪?墒,馬媽媽說:“我們這個國家,不管什么事,總要有人去做呀。”
無需叮囑,馬威每日在天上飛,落地就開機,主動給家里報個平安。訓練再忙,馬威總會每周雷打不動地給家里打兩通持續50多分鐘的電話,陪媽媽聊聊家里家外的新鮮事。
馬爸爸極少說話,聽著母子倆閑話家常,家中便熱鬧,便覺心安。
馬媽媽說:“等兒子分配了工作,我們倆就到他的城市去,在那兒安一個家。等他下班回來,我就給他做飯。等他成了家,我就給他們帶孩子。兒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