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劇四百年,梨園人在戲臺上,咿咿呀呀唱盡了天上凡間事,游子家國心。然而,早在很久以前,這些古戲臺上就開始上演一場場霸王割據,一幕幕悲歡離合,從漢時胡人百戲到宋詞元曲,從獨人彈唱的道情到戲班人馬粉墨出演。如今,千年古戲臺歷盡滄桑,板柱爬滿斑駁,似是一名須發斑白的老者,默默訴說著婺州先民的造物智慧。婺城區對八婺古戲臺做了大量調研,形成金華古戲臺數據庫。日前,這個數據庫在浙江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資源項目驗收中獲評優秀。
古戲臺何以高居廟堂
金華的古戲臺通常高居廟堂,如位于金華市區江北馬路里90號的金華府城隍廟古戲臺和位于婺城區湯溪鎮湯溪城隍廟內的古戲臺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兩座。
金華府城隍廟古戲臺始建北宋治平元年,后于清同治年間重建。古戲臺位于第二進明間后,為固定木質戲臺,臺頂為單檐歇山頂式,由四根方形石柱支撐主體結構,柱子上端鑲有牛腿、架梁、斗拱,臺四周有木質欄桿,臺三側有12個望柱。
湯溪城隍廟木質雕花古戲臺始建1472年,于1866年重修。戲臺位于城隍廟一進大門后,臺頂為硬山頂式,上方懸掛“廟貌重光”匾額。戲臺共有16根臺柱,鑲有雕刻精美的牛腿、架梁、斗拱。兩側有門洞通后臺,戲臺中間的臺板可拆卸,臺底中空,臺周有25厘米高的鏤空雕刻圍欄。戲臺后方及兩側有閣樓,臺后為戲房,兩側為戲樓。
古戲臺面積通常不大,如以上建制考究的兩座舞臺面積也不過25至28平方米。背后一塊大木板上掛各色幕布,便是舞臺背景。戲班樂隊就緊挨著背景墻面向觀眾落座。由于演出空間小,當年的演出陣容也不似如今這般動輒二十余人。舞臺對面樓上樓下及兩側,擺上座椅,便是觀眾席。正對戲臺的位置,本是絕佳欣賞角度,卻恰是城隍老爺的塑像。古戲臺的這一建制便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當年廟堂之中戲劇演出最初的用意。這在家族宗祠中也有明顯的表現。
婺城區雅畈鎮小窯上自然村周氏宗祠中現存有一座古戲臺,始建清嘉慶4年。祠堂為三進二明堂結構。戲臺位于一進大門后。臺頂為單檐歇山頂式。戲臺由四根柱支撐主體結構,前兩根為方形石柱,柱上端鑲牛腿、斗拱、架梁,雕有鳥獸、花卉、人物像,雕工精致,臺頂與架梁間有木質鏤空隔板。目前臺板損毀已拆除。
在臨近的羅芳橋村胡氏宗祠,也有一座古戲臺,始建清康熙年間。祠堂為三進二明堂結構。戲臺位于一進大門后。臺頂為單檐歇山頂式。戲臺由四根柱支撐主體結構,前兩根為方形石柱,柱上端鑲牛腿、斗拱、架梁,同樣雕有鳥獸、花卉、人物像,雕工精致。臺頂與架梁間鑲有木雕件。目前臺板損毀已拆除,戲臺整體破損嚴重成危樓。
古戲臺位于宗祠倒座,面向第二進大堂。在金華民間,在宗室祭祖、修譜或長者做壽時,常有請戲班子連續演出幾天幾夜的習俗。演出的用意不言而喻。
當然,古戲臺也有場外版,如金東區孝順鎮的白溪、嚴店,蘭溪的義烏會館,都有獨立的戲臺,得益于精妙的檐角設計及外沿的磚砌保護,古戲臺保存完好。
揭開古戲臺擴音之謎
大堂門一關,樂隊走起,古戲臺上就是正兒八經的一臺劇場戲。圍觀者雖近在臺前,卻少說也有百二十人,加之過程中難免有雜音叨擾,觀眾們要如何才能聽得更加真切呢?除了藝人們洪亮的大嗓門,先民們有自己的妙招。
細看金華府城隍廟古戲臺,可見其有精致頂棚,正中有球形雞籠頂藻井,近兩百個鳳頭昂首盤旋,制作精美,立體感很強。再看湯溪城隍廟古戲臺,正中原有藻井,文革時期拆毀,目前只留一個八角形外框。雅畈鎮小窯上周氏祠堂古戲臺頂上有方形藻井,正中繪麒麟神仙畫,周圍圖畫已模糊不清。羅芳橋村胡氏宗祠古戲臺的頂上也有方形藻井,隱約可見彩色繪畫。
這些工藝精美、如倒扣的鍋一般的藻井深藏于戲臺頂部,并不在觀眾的可視范圍之內,顯然不僅僅為了美觀。參與數據庫采集的工作人員認為,藻井的主要功用就是擴音。但目前發現的古戲臺中,藻井存量極少,多數臺頂正中為平頂式,推測是當地百姓在藻井損毀后以木板替之。
婺派古建筑研究學者洪鐵城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戲臺頂部藻井的建筑手法應該是清代以后的做法,是建筑工匠在既往平頂式臺頂之后做的進一步探索,比如湯溪鎮上境村百順堂古戲臺始建明永樂年間,戲臺正中無藻井,隔板上有一個八角形外框;湯溪鎮鴿塢塔村鐘氏祠堂古戲臺始建清中期,臺頂也為平頂式;再如櫸溪、俞源、茶壇等年代久遠的古戲臺均為平頂式,同樣有擴音效果。洪鐵城指出,藻井工藝存在較大難度,但可恢復。在早年走訪中,洪鐵城曾聽百姓與他提起,戲班子唱戲時,會在臺板正中央的底下擱三只空的大水缸,以起到擴音效果。
金華古戲臺不僅在擴音工藝上巧奪天工,在戲臺的拆裝設計上也有所表現。建在宗祠中的古戲臺,中間一塊臺板及附帶的支撐柱通常可拆卸。上演大戲時,人們可以進入大門,往左或往右繞道進入第二進看臺。遇盛大活動,人馬必須從祠堂正門直接進入時,則可拆卸下臺板,讓出一條寬敞筆直的通道。
戲里戲外多少故事
《三請梨花》、《僧尼會》、《白蛇傳》……梨園藝人演繹著一段段千古傳奇,游離于天上人間,扣動著水鄉人的心弦。古戲臺點點滴滴的裝飾,帝王將相、花鳥蟲魚、八仙過海……同樣在講述著另一段傳奇。
金華府城隍廟古戲臺雕刻精美華麗,以人物、動物為主,臺三側架梁上懸掛12盞宮燈。外側有精美的戲劇故事人物雕刻,戲臺照壁后有樓梯和后臺。戲臺有對聯曰:“能道俗情勿遺聰聽,急須猛省莫太認真。”
湯溪城隍廟的圍欄及臺檐上有精美的花卉、人物等雕刻。臺后太師壁繪有松鶴圖案。戲臺有對聯曰:“離合悲歡演往事,愚賢忠佞認當場。古今來多少角色,天地間大小舞臺。”
湯溪鎮鴿塢塔村鐘氏祠堂古戲臺有對聯曰:“臺上戲古義為今今再演出教今人。臺下事今亦是古古續戲生后人觀”……
千百年間,江南水鄉,悠長的雨巷,如丁香一樣的姑娘,在綿長的歲月里垂垂老去,兒孫繞膝,在古戲臺前,一遍遍講述著那些祖祖輩輩口耳相傳的戲里戲外的故事……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