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驅動婺城農村文化提質升級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極大推動力,也讓大批農村人口投身商海、進城務工,大大加快了城市化發展的進程。高頻率的人口流動和信息互通,在“百花齊放”的文化政策引導下,驅動了農村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讓婺城農村呈現出嶄新的精神面貌。
上世紀50年代,婺城地方文藝道情、小鑼書、快板等得到了空前發展。尤其六七十年代,農民創作積極性很高,自編自導自演的草根節目紛紛登上農村茶館草臺。一到點,大家就都往茶館趕,邊喝茶,邊聽唱道情、說書、講故事。這便是極具時代特征的婺城“茶館文化”。
時至八九十年代,婺城農村文化出現了大跨步發展,尤其到了21世紀,無論是文化形式、內容,都開始呈現“百花齊放”的景象。農村文化禮堂、村民休閑廣場、農家書屋等硬件設施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婺城農村大地上。在此基礎上,送文化下鄉等服務活動漸成常態。趕上春節,村里鋪排一臺熱鬧喜慶的“農民村晚”,還能讓年味更濃烈。
“文革”時期,中國電影業的發展一度停滯。改革開放后,傷痕電影與傷痕文學同步興起,國內電影產業迎來新的黃金發展期。十年文化生活的貧乏讓村民看電影的熱情空前高漲。1978年,改革春風吹遍中華大地。農村吹起了“家庭聯產承包”風。文化工作者們將這些新風尚編成文藝作品,搬上農村小舞臺。
經歷改革開放40周年后,如今的中國電影界“百家爭鳴”。電器、數碼、IT行業的技術革新和平價競爭更助推家庭影院趨向平民消費。去年,婺城區竹馬鄉下張家村還探路“文化禮堂+產業園”模式,引進影視企業,推動茶花經濟進入3.0時代。
伴隨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矮小的茅屋逐漸被多層小洋樓取代,村里的泥土路逐漸被水泥路取代,各家各戶的自行車被小汽車取代……一棟小樓,一個庭院,四季輪轉,處處都是風景。在美麗庭院里,農民們手中不再只有鋤頭、鐮刀和麻將,而替之以筆墨丹青、皇皇書卷。得了空,農村百姓總會到村里的農家書屋借閱圖書。一陣陣書香飄進尋常農家,濡染著孩子們的智慧童年。讀書不再是“鯉魚跳龍門”的工具,它已然成為農村百姓生活的一種習慣。(記者張苑)
婺城砥礪奮進做數字經濟領跑者
2009年正式啟航的浙中信息產業園,自起步起就以“高標準、高起點、高投入”為要求,秉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原則,積極探索國資、合資、民營獨資等多種所有制形式的園區開發建設和運營模式,目前已形成了“一區八園”的發展格局。今年,婺城區積極貫徹省、市數字經濟發展大會精神,將數字經濟作為“一號工程”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抓手,持續推進數字經濟提質轉型,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浙中信息產業園已有數字企業300多家,交易額達38.5億元,預計全年可以突破60億元。
浙江斯瑪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落戶于婺城新城區婺星基地的高新技術企業。它的快速發展見證了婺城新城區數字經濟的“含金量”。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斯瑪特科技公司成為“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產業合作對接系列活動推薦項目”優質項目。作為金華市加速崛起的數字經濟集聚區,婺星基地吸引了不少知名信息企業前來投資創業。“小集聚”帶來“大效應”,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企業選擇棲息在婺城這片創業熱土上。
“雙11”當天,金華電子商務創業園銷售額超1億元。這家運營面積不過13萬平方米的園區,在7年時間內培育出了五個淘寶網單品類前三的電商,并且榮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國家級科技孵化器”等稱號。2016年始,創業園與新光集團合作,全力助推“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升級,成為優秀互聯網企業的“成長搖籃”。
近段時間,塔石山區村民開始忙碌地制作紅薯干,一批批綠色生態的紅薯干隨著三分田農村電商創業園的物流車,奔赴江浙滬各地。三分田農村電商創業園是一個以婺城區為主的區域性、綜合性園區,以政府主導、企業化運作、媒體推廣的方式,創造浙江省全新的“IAM模式”(即互聯網+農業+媒體),實現“農產品進城”“工業產品下鄉”和“特色鄉村旅游”的多重功能,進而推動婺城區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隨著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城北綜合園區、科貿文創園、三分田農村電商創業園……各領風騷,為婺城數字經濟發展帶來了源源不竭的競爭活力和發展動力。
(記者馬曉芬通訊員余悅)
金華“大水缸”倒逼沙畈產業轉型
十月的沙畈處處彌漫著豐收的喜悅,農民曬得黑紅的臉上洋溢著憨厚的笑容。然而,許多年前,沙畈人還因飲用水源地保護政策給經濟發展造成制約而飽受困擾。直到幾年后,精心培育的產業成果顯現,起初“吃螃蟹”的那些村民開始賺的盆滿缽滿時,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他們腳下踩著的綠水青山是一個巨大的“寶藏”……
沙畈鄉位于婺南山區,繁茂的林木與完好的生態植被環繞著沙畈水庫。為守護好這口“大水缸”,婺城區下定決心剔除所有污染產業。2013年,婺城啟動了沙金蘭水源涵養生態功能綜合整治專項行動。沙畈鄉在兩個月內拆除了89家畜禽養殖場、21家木材鋸板廠和4家采砂廠!瓣P停了養殖場,百姓的生活還要繼續,關鍵是要找到一條保護與發展兼容的新路!鄙愁侧l干部暗暗下定決心——要讓萬畝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于是,沙畈鄉大力引導農民發展毛竹、油茶、香榧等種植業,讓庫區百姓重新出發,捧起“綠飯碗”掙上“生態錢”。
近日,沙畈鄉石宮村的獼猴桃熱銷,村民們也收入頗豐。在六年前,該村黨支部書記羅根洪根本不會想到,讓村民以股份制的形式參與荒山的投資開發,能在短短幾年時間就讓這個貧困小山村發生如此變化。而這一切都源于“農民”老鄭。老鄭名叫鄭澤杰,是一名來自杭州的客商。他被沙畈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發展潛力吸引,投資1000萬元成立了浙江石宮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隨后,公司流轉了1300多畝土地,用來打造獼猴桃產業基地。此外,浙商華建軍依托梧桐村里的竹林資源成立了公司,為村民帶來了更多收益;烏云村的村民陳松余的香榧種植面積已達200多畝。因效益不錯,多戶村民效仿,種起了香榧……
為護航金華“大水缸”,捍衛好“金名片”,婺城人勇于開拓創新,傳統產業變革已初見成效,綠色經濟正奏響致富新樂章,一幅生態與經濟并舉的藍圖已然繪就!(記者賈佳)
吳月華:廿載創業歲月綻放美麗芳華
“間隔不到一年時間就推出兩款新型變速器,萬里揚團隊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也是萬里揚為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獻上的一份最好的禮物!碧崞鹎安痪檬着_cvt乘用車變速器試制成功,萬里揚集團總裁吳月華難掩興奮之情。
作為國內首家汽車變速器上市公司的女當家,一直以來,吳月華以打造全球一流零部件供應商為己任。1984年,吳月華從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畢業后,進入了金華湯溪齒輪機床廠工作。1996年,改革開放成效初顯,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頭。在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下,吳月華辭去工作,和丈夫黃河清一起投資創辦了金華市清華實業有限公司,主要生產農用車變速器齒輪和軸等配件。
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斗,萬里揚已經在行業中嶄露頭角。2000年,因為預見了國內輕、中型工程車的市場前景,萬里揚邁開了轉型第一步。吳月華迅速成立研究所,全力研發適應輕、中型工程車的專用產品。2002年,公司對輕卡市場進行全面分析,進一步打響了萬里揚變速器的品牌。迄今為止,市場上仍有一些型號的變速器只有萬里揚能制造。
在商用車變速器市場逐步穩定后,公司又將觸角延伸至乘用車和電動汽車變速器市場。萬里揚的研發團隊憑借雄厚的技術支撐和多年的經驗積累,勇敢進發,很快在這兩個市場中穩占了一席之地。隨著汽車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她又把眼光瞄準國際市場,自主開發的產品關鍵技術指標,被權威專家評為國內領先水平。在變速器業務穩健發展的同時,吳月華堅定不移地實施多元化戰略,帶領企業在轉型中不斷實現升級。
做全球一流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是吳月華堅定、執著的夢想和追求。近年來,得益于國家迅猛的經濟發展態勢,國內汽車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期。對此,吳月華大力實施‘《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推進產品邁向中高端。創業20年來,吳月華敢闖敢試。繼2010年6月在深交所上市后,2016年,她又作出了一項重大戰略抉擇:聯姻德國吉孚成立合資公司。隨后,僅僅用了268天時間,代表著行業內領先水平的6AT變速器試制成功。
“與改革同行,創一流企業,做一流貢獻,是我們的歷史擔當。在中國汽車強國夢第一陣營中,萬里揚不會缺席,也不能缺席!眳窃氯A說,“萬里揚過去在追求發展進步的道路上,已經讓一個個愿望變成了現實;在今后的發展中,同樣能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去實現一個個更新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時間會證明一切!(記者傅偉炎通訊員徐蕾)
錢瑞華:一朵山茶花引領新時代
竹馬鄉下張家村,一個由3個自然村組成的小型行政村。初探茶花種植業,就建成了堪稱“茶花基因庫”的國際茶花物種園;總共不過900多人口,卻早在五年前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億元村”;只有1050畝耕地,卻主導了附近數十萬畝的茶花經濟……如今,它建起婺城區第84家農村文化禮堂,卻“后起之秀”一鳴驚人,在全省首創“農村文化禮堂+文化創意園”模式,布設下茶花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大藍圖。
這個“茶花村”的發展,離不開一個人,他就是錢瑞華。1976年,錢瑞華退伍返鄉,走上了下張家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那時候,我們村土地貧瘠,百姓貧困,還欠了3萬多元的集體債。我是窮人的兒子,更是黨的兒子。我想我必須帶領大家富起來!卞X瑞華回憶。
錢瑞華開始外出考察各地農業經濟。1996年,錢瑞華決定將擁有本土優勢的茶花種植業作為發展方向,走“特色強村”之路。下張家村“糧農”變“花農”,一年時間就破解了缺乏原始資本積累和技術支撐的產業發展瓶頸。
此后數年,下張家村黨支部堅持以“老戶帶新戶,大戶帶小戶”的黨群幫扶模式,引領竹馬鄉茶花產業蓬勃發展;同時不斷引入茶花新品種,讓竹馬逐漸發展成為擁有1000多個品種、占據華東山茶花系98%的品種總量的茶花“基因庫”。
花香引蝶來。2003年,國際山茶物種園在竹馬鄉下張家村落成。同年,國際茶花大會中國分會在這里舉辦。竹馬鄉山茶花從此進入國際視野。與此同時,“竹馬牌”茶花一經注冊,聲名遠揚。竹馬鄉茶花經濟出現了爆發式增長。2008年,竹馬鄉下張家村全村820位村民幾乎全員投身茶花產業,存款總額突破1億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億元村”。
物質富裕,還要精神富有。去年10月,下張家村文化禮堂落成。禮堂定位為“中國茶花文化產業園”,三個樓層均緊緊圍繞茶花主題設置場館。禮堂啟用當天,“喜迎十九大、翰墨浸花鄉”書畫展暨《中國書畫報》浙中藝術中心授牌和浙江錦鴻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簽約入駐儀式在這里隆重舉行,F場,翰墨書香,流光溢彩;文人墨客,濟濟一堂;名花筆會,相得益彰。
村民們都說,有了這個文化禮堂,我們“茶花村”的品位更高了!(記者張苑)
徐錦生:四十年樹人路
從民辦教師到公辦教師,從農村學校到市區學校,從一線教師到學校校長,從智力教育的踐行者到非智力因素教育研究專家,從公辦學校到民辦學校,徐錦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教育事業的探索和變化。
1973年,高中畢業當了一年農民的徐錦生,應聘上了村小民辦教師,從此走上執教生涯。一周上25節課,既教小學語文、數學,又教初中數學、物理……他邊學邊教,在忙碌的教學中夜以繼日惡補文化知識。他拿著微薄的薪水,肩負著沉重的學習和教學任務,每天還要早起幫著食堂師傅挑井水。他的堅持和努力曾讓很多人費解,但他相信,“一個尊重知識、尊重文化的時代終究會到來”。
終于,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文化教育事業如春筍般從荒蕪已久的大地上復蘇。1980年9月,徐錦生和千千萬萬知識青年一樣,重新走進高考考場,“鯉魚躍龍門”考入了衢州師范學校。兩年后畢業,他成為一名公辦教師。
“那個時候,基本不存在城鄉、校際教育水平差距!毙戾\生回憶。
伴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教育的受關注度越來越高。于是,師資力量和整體教學水平開始普遍提升。各學校及各教師開始教學的自主探索,競相賽跑。教育教學水平差距開始出現。
由此,師資隊伍出現流動,教育資源出現競爭,從農村到市區,從普通學校到名校,老師和學生都在頻繁“擇!。一些過度偏重知識教育的現象漸漸凸顯,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批評。對此,教育界開始倡導“三維”教育,即在“雙基”之上強調“三觀”教育和引導。
進入新世紀,徐錦生開始在金師附小任職。在校內,他全面開展“非智力因素教育”,提出“班際之間、校際之間平均分差5分不批評”、“讓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長即成果”,倡導在“高分”之外充分重視孩子良好的興趣、習慣、方法、能力、個性等的培養。在校外,他走上“市民大講堂”,深入社區,傳播教育思想,呼吁家長轉變育兒觀念。
2015年,徐錦生從金師附小退休,受聘創辦金華榮光國際學校!皬哪撤N程度上說,在學區制度之下,民辦教育是家長追求高質量教育的另一種選擇!毙戾\生說。在他的帶領下,金華榮光國際學校倡導“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在婺城民辦教育領域進行了新的嘗試。
“對于一個教育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對教育的熱誠和負責,不管在何種境遇之下,都要做一個思維開放、敢于說真話的人!被仡40年執教路,徐錦生如是說。(記者張苑)
王風:巧手舞剪紙生花藝術傳承結碩果
“40周年一晃就過去了,現在婺城人民生活環境和水平都越變越好,希望這片土地能繼續快馬再加鞭!泵鎸Σ稍L,王風說出了他對婺城的寄語。他還告訴記者,最近他剛剛將《題八詠樓》寫成書法作品,希望作為對改革開放40周年的獻禮。
王風原籍義烏,1922年出生,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離休,剪紙是他一生的愛好,曾獲國家文化部“藝術研究院一級剪紙藝術家”稱號、“中國剪紙藝術家”稱號;獲中國剪紙德藝雙馨獎、浙江剪紙藝術終身榮譽獎,被譽為“金華第一剪”。
王風出生于義烏佛堂一戶農家,自小就頗具藝術天賦。10歲的時候,王風在學校圖書館找到了一本關于剪紙的圖書。一把剪刀、一張彩紙,竟能變幻出如此多的花樣,這讓王風著了迷。過年了,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祭灶君、貼春聯。學了剪紙后,王風用手工紙把灶君的帳簾裝飾得格外好看,與春聯一并拿到集市上賣,貼補家用。
1944年10月,因在抗戰中表現優秀,王風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4年,王風來到了金華。1957年,他受當時形勢影響,被開除黨籍。隨后,他主動提出了要到農村去。沒想到在農村一待就是16年。而質樸的農村生活也給了王風源源不斷的創作題材。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王風分管教文衛,看到農村一些年輕的赤腳醫生勤奮好學,就以自己認識的醫生為原型,剪出了《鄉村醫生》系列剪紙。
在王風的記憶里,金華剪紙曾一度被藝術圈拒之門外,甚至被諷為“雕蟲小技”。但王風相信,藝術殿堂里有剪紙的一席之地,因為這里有農耕民族的根。1987年,王風應邀參展。作品展令在場眾人耳目一新,在百姓中反響甚大,媒體爭相報道。1982年離休以后,在王風等眾多藝術家的努力下,金華的剪紙藝術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更是成功入圍了浙江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記者蘇曉婕)
曹榮安:義務宣傳環保近四十年
在婺城,有一位“環保老人”,他叫曹榮安,已年過八旬。他是中國最早投入環保事業的外行人,最終成了浙江省首批公益使者、十大綠色先鋒人物……他中年醉心環保宣教,他是個平凡的老人,卻把環保當做事業堅持了近40年!
曹榮安出生于1938年,集郵在那個年代是一種大眾時尚。自1959年收藏第一枚郵票開始,曹榮安的藏品已小有規模。而他的人生轉折,也恰恰源于“集郵”這個愛好。1982年曹榮安因深受《集郵》雜志中一篇環保文章的觸動,決定行動起來。從此環保成了他主要的集郵主題。
潛移默化間,曹榮安將環保主題收藏落實到了實踐,并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從垃圾房里拾掇出廢棄的硬紙板;每天堅持用廢水沖馬桶;出門帶自制環保袋,走到哪兒撿到哪兒……此外,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將積攢下來的20多萬元全部投入到環保資料、環保展品的制作和巡回展出中。至今,他的足跡遍布全國近20個省市。
隨著志愿隊伍的壯大,曹榮安開始思考如何能讓這份“綠色事業”長長久久繼續下去。隨后,他發動藏友圈,廣泛收集雷鋒藏品,終于聯系上了全國學雷鋒組織。2010年5月8日,“金華雷鋒事跡館”正式亮相。他的“學雷鋒、講環保”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2016年,這位老人第二次走進人民大會堂,從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原主任委員曲格平手里接過了“中華寶鋼環境獎”這座沉甸甸的獎杯。
從2016年11月4日開始,曹榮安便一直持續不斷地以個人名義向雷鋒文化館公益基金捐助愛心資金,記錄在案的捐款總額就高達40萬元。多年來,曹榮安視環保事業、雷鋒精神傳承為己任,奔走各處,熱情呼號。他的環保理念與雷鋒精神宣講詞被現場翻譯成多國語言,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我已經八十多歲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夠在有生之年培養一批優秀的金華雷鋒事跡館接班人。這個‘接班’并不是簡單的藏品交接,更是精神和理念的傳遞。我希望,下一任接班人能夠將新時代背景下的雷鋒精神發揚光大,推動婺城、金華乃至全國的環保事業邁上新臺階。”采訪最后,曹榮安動情地說。(記者賈佳)
章竹林: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征程四十年
作為金華曲藝界的知名人士,從農村文化站到區文化館,從農村小晚會到金華曲藝盛會,從草根道情到央視大舞臺……年逾古稀的章竹林見證了改革開放四十年帶給婺城文化界的強大推動力。而他的四十年文藝生涯便是最好的佐證。
說起來,章竹林曾是個地道的農村窮娃子,高小畢業便開始回家務農?蓭啄陮W堂生涯,給他種下了一顆愛上創作的“種子”。于是,半大小伙兒的時候,他便一邊當著農民,一邊努力在田間地頭開展創作。
1979年,已經在鄉間小有名氣的章竹林,被借用到金華縣電影管理站工作,創作小快板、順口溜、小演唱等,由各電影隊安排人員在電影放映前說唱宣傳。于是,計劃生育、科學種田、新人新事、批評賭博等內容成了他當時創作的主要素材。
就在那時,一段由他和鄭土華合作的道情《賀新房》從村里唱到了北京,節目歌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成果,讓臺下觀眾在嬉笑之余倍受鼓舞。
正因為工作出色,1980年,章竹林被特批“進城”,當了金華縣文化館的一名工作人員!拔蚁矚g寫作,我想寫快板,領導就讓我寫快板;我想寫新民歌,領導就讓我寫新民歌;我喜歡曲藝,領導就讓我從事曲藝……能把工作和愛好統一起來,這是特別難得的事。而且周圍那么多有才的人,王風剪紙,章偉文寫小說,倪祥慶、方康明搞音樂,洪愛琴舞蹈,諸葛棟畫畫,張經華攝影……能在這里工作真是太幸福了!”于是,章竹林便在文化館勤勤懇懇工作了23年,期間還兼任了18年的金華市曲藝家協會主席,直至退休。
“我覺得,自己趕上了好時候。我們國家對文化越來越重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環境,讓我們這些草根有了圓夢的舞臺。”如今,年逾古稀的章竹林這樣說。
是啊!黨的十六大提出“順應時代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全國各級文化媒體逐漸實現事業轉企業改制,文化市場日漸繁榮,文化產品越來越明顯地展現出經濟帶動力。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重點討論“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產業發展”,鼓舞著全國無數如章竹林一般的文化工作者積極奮進。
如今的章竹林依然沒有閑著。他和女兒“花花”共同編輯出版了國家級“非遺”叢書之《金華道情》、《鄉音金華》等6本著作;他還在致力于培養曲藝文化傳承人,也再度將金華曲藝送上了央視大舞臺。(記者張苑)
吳法土:植樹造林四十載綠色家園滿眼春
在塔石鄉梨樹源森林公園里,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正步履蹣跚地行走著,不時輕輕撫摸樹木枝干。老人名叫吳法土,是塔石鄉銀嶺村人,如今已84歲高齡。同時,他也是一名有著60年黨齡的老黨員,曾擔任多年銀嶺村黨支部書記。從1977年開始,吳法土便積極響應政策,投身植樹造林工作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時光流轉,仿佛回到了40年前。凌晨5點,簡單的早飯過后,村民們個個精神抖擻走到村口集合,然后一起出發——開荒植綠。10月份的山區已經有些寒意,寒風過處不禁讓人打了個寒顫。山路崎嶇,行走艱難。與其說是山路,其實很多地方都沒有路,甚至還有荊棘。
到達目的地后天已大亮,大家立刻就四散到各自生產小組負責的區塊開始勞作。。憶當年,吳法土坦言,銀嶺村的植樹造林之路,并非從一開始就順風順水!胺N樹不像種糧,種糧食,種一季收一季,見效快;而種樹,不當吃不當用,沒有十年八載見不到收益。”這是當時很多村民的想法。吳法土沒有氣餒,而是挨家挨戶上門勸說,告訴大家植樹造林的長遠好處……就這樣,越來越多村民加入到種樹的行列。于是,吳法土每天領著七八個生產小組,步行兩三個小時到大山深處,把樹苗栽下,天黑才收工。
8年以后,一條嶄新的公路通到了銀嶺村村民的家門口。事實上,這條公路的鋪設正得益于全村人的“綠色銀行”。原來,銀嶺村位于海拔600余米的山區。曾經,村民想要將土特產拿到山下售賣,只能沿著山路步行數小時。當村里植樹造林產生效益后,村集體便利用售賣苗木的錢加上眾籌,修建起了一條“康莊大道”。
1984年,吳法土開始帶著全家人繼續植樹造林。為了植樹,他們在山上用石頭和帳篷搭起了簡易的住所,一住就是好幾年,完成了300余畝的植綠工作。期間,吳法土被授予“浙江省林業先進工作者”稱號;兒子吳永生被中央團委授予“全國青少年綠化祖國突擊手”稱號。
如今,吳法土已是耄耋之年,他頭發花白,行動也略顯遲緩,可一聊到植樹的事情,原本混沌的雙眼會閃出一抹光亮。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個個“吳法土”、一代代山里人,用數十年歲月換來了梨樹源數千畝“綠”,也留下了最寶貴的財富。
(記者呂璐)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