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婺城新聞網記者賈佳、見習記者包恒益
婺城區瑯琊鎮山后金村開始吃起了“鄉村旅游”的“螃蟹”;雅畈鎮車塢村也奔向了村集體建設的“康莊大道”……這段時間,婺城許多較為落后的小村莊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是什么推著這些軟弱后進村跟著先進村一起登上鄉村振興的列車呢?原來,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婺城區按照“政治素養好、治村經驗足、黨建工作專、致富思路廣、責任意識強”的標準,在全區先進村黨組織書記中層層篩選,產生了13名優秀治村導師。每名治村導師分別聯系1~2個軟弱后進村,點對點指導幫扶結對村,建強基層組織。近日,記者采訪了幾位治村導師,看他們如何讓優秀“治村經”在婺城遍地開花……
汪謹慎“村產業發展理念要更清晰”
“我們村的六亂整治即將告一段落,這都多虧了汪書記的傾囊相授!”說話的這人是婺城區瑯琊鎮山后金村的黨支部書記汪海清,而他口中的汪書記,正是竹馬鄉汪山頭村的黨支部書記汪謹慎。說到這,肯定有人覺得奇怪,山后金村的“六亂整治”工作即將完成,為什么要感謝汪山頭的村支書呢?
原來,在瑯琊鎮山后金村剛啟動“六亂整治”時,該村深刻感到擺在面前的難題如同一個纏繞著的毛線團,找不出任何的頭緒。正當他們一籌莫展時,作為山后金村治村導師的汪謹慎“上崗”了。“那時候,我們汪山頭村的六亂整治剛結束,完成的還是較為順利的。”考慮到山后金村的六亂整治才剛開始,汪謹慎根據實地考察、座談,了解完村里情況以后,給出了這樣的一個建議:“首先村兩委要按照統一思想帶頭拆,再引導黨員發揮模范作用,最后又黨員包干聯系戶。”
然而,這并不是汪謹慎第一次為山后金村“支招”。據悉,山后金村歷史遺留問題較多且缺乏有力的解決措施。在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走訪了解后,導師汪謹慎在發現問題的同時也發覺了山后金村的發展機遇。“村如其名,山后金真有‘金’!”汪謹慎告訴記者,在摸底走訪中,他發現該村背靠金蘭湖,多渠湖水穿村而過,十分利于冷水茭白的種植,“冷水茭白是山后金的特色農產品。都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山后金的冷水茭白品質很好,但是卻不夠知名,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品牌來提升產品的附加值。”為此,治村導師汪謹慎提出了他的“致富經”里的第一條建議:為冷水茭白申請品牌。
除了冷水茭白以外,汪謹慎還發現,山后金村自然環境好,山后金窯還是市級的文保單位。深思熟慮后,他又開出了一計發展“良方”:利用自然文化資源發展農旅結合新路線。“利用好農村文化禮堂等等建好紅色陣地凝聚人心,發動村中黨員帶頭推進環境整治,再利用好自然文化資源發展旅游和現代農業,一定能帶動村集體增收。”有了汪謹慎給出的建議,山后金村也馬上行動了起來。山后金村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有二十多名村民有意向創辦民宿,“如果把鄉村旅游發展起來,就不怕我們的品牌賣不出去。”
除了建言獻策,汪謹慎還經常帶領著汪山頭村的村兩委成員與村干部前往山后金村,幫助他們對村容村貌進行整治:“我們村干部們就去了大概有2-3次,過去幫他們打掃衛生什么的,希望能從實際上幫助到山后金村!”
陳秋平“村領導班子要團結”
說起陳秋平,大家可能都不甚了解。但是說起那坐落于婺城區仙源湖畔的安地鎮巖頭村,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走進巖頭村,只見原汁原味的徽派建筑與山水風景渾然一體,清雅別致;蜿蜒曲折的濱江綠道襯著田園風光,更是別有風味……閑來無事的時候,沿著村子閑逛,還可以看到村民們相聚在一處,嘮嗑嘮嗑、話話家常,怡然自得。然而早在幾年前,這個如詩如畫的村莊還是安地鎮環境最臟亂差的地方,村里甚至沒有一條像樣的路,沒走幾步就沾上滿腳的泥巴。
“我那時候的想法就是要把環境整治好。”于是,從去年開始,巖頭村黨支部書記陳秋平就開始發動全村上下,開展各項行動,向美而行。只用了一年多時間,巖頭村便發生了蝶變。
那是什么讓巖頭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加速度”?同為“治村導師”的陳秋平將自己的“治村寶典”帶向了雅畈鎮車塢村。車塢村地處桂花飄香風景線,地理位置優越,周邊環境良好,近幾年已經完成了秀美村建設。然而,這么一個資源稟賦良好的村莊,卻被列為了軟弱后進村,這是為什么呢?帶著這個疑問,陳秋平對該村進行了多次的實地調研,并通過座談會商、分享交流等形式,終于摸清了村情底數。
原來,在三改一拆行動進行后,車塢村人心渙散,矛盾突出,尤其在土地管理方面有很大的漏洞。針對這一問題,陳秋平立足該村實際、結合治村經驗,開出了自己的治村“藥方”:“我們實地走訪里其中的一戶農戶,了解到他們家的土地糾紛是因為歷史原因導致的。問題既然發生了,就要想著怎么解決,拿出措施來,還要加以防范,避免讓歷史‘重演’。”
此外,在幫扶過程中,陳秋平還發現,各類條件都還不錯的車塢村被列為軟弱后進村,還因為村兩委班子凝聚力、戰斗力不強。“我們巖頭村能夠在短時間內動起來,全村上下團結一心是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剛商討完的內容,下一步就各自按照分工區落實,村民也很支持配合。”走一路、談一路,陳秋平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治村寶典”分享了出來,“人心齊、泰山移。村班子首先要團結,做事前要加強溝通,統一意見,規劃在前。作為村干部,更要守規矩、肯吃虧,把整個集體擰成一股繩,這樣才能更好地為百姓多干事、干實事……”
錢瑞華“開啟黨群幫扶新模式”
說起錢瑞華這個名字,或許有些人還不曾聽說,但說起“茶花書記”、“水書記”大家都早有耳聞。錢瑞華是婺城區竹馬鄉下張家村的黨支部書記,在任職的40多年里,他呼吁治理長湖,自發牽頭并通過村民自籌、部門撥款、社會捐贈等方式籌集資金120余萬元,用于建設轄區水域兩岸護坡、植樹造綠等內容,并定期清理打撈水岸垃圾還原河道整體景觀。在我市開展“五水共治”期間,錢瑞華推進長湖治理,消滅53個排污口,甚至不惜“生命”下湖清理打撈紅藻,成為當之無愧的“水書記”。由于水質變好,錢瑞華又廣發“英雄帖”呼吁外出創業的種植大戶回鄉種植茶花,現在的下張家,不僅成為了茶花基地,還以此吸引了不少外地投資客帶動了村集體經濟,村民都紛紛為這位“茶花書記”點贊。
在錢瑞華的帶領下,下張村獲得了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綠化示范村、省特色旅游村、省黨風廉政示范村、省興林富民示范村、省全面小康示范村、省文化示范村、省生態村等光榮稱號,也因為這些出色的成績,如今,錢瑞華搖身一變成為了婺城區治村導師聯誼會的一員。
“治村導師也談不上導師,我就是結合以前的工作經驗,看看對現在的村莊建設有沒有幫助。”錢瑞華親切地說道,言談間這位71歲的老人又開始認真處理工作事務。據了解,他現在治理幫扶的村莊是位于浦江中余鄉的東湖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一直以來,“村小民寡”的基本村情限制了東湖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錢瑞華告訴記者,今年4月份剛進入村莊時,他發現村里組織渙散,人員也很少聯動,為此,他帶領村支部依托“聯鄰幫戶”制度,開啟了黨群幫扶模式,要求每個黨員至少聯絡5~6戶村民,負責解決和上報這些村名的困難和問題。“記得有一次,村里有一位60多歲的農戶,由于生病口齒不清,而且還腿腳發抖,基本已經喪失了勞動能力。負責聯絡的黨員在了解了情況之后,立即將他的情況上報了上來,經過交談和走訪,我們為農戶申報了貧困戶,不僅如此,黨員們還自發行動,聯合捐款,給予農戶資金補助。”錢瑞華說道。
為了改善東湖村經濟薄弱的狀況,同時加快“十佳美麗村”建設,錢瑞華耐心為村兩委提供建議,給予他們治水排污,環境治理之道,同時他也建議村兩委加快拓寬村莊道路,使交通更加便利。“我一定會結合自身經驗和村莊實際,積極落實黨建責任,幫助東湖村走出了一條“特色強村”“產業富民”的發展之路。”錢瑞華表示。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