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義、遂昌、婺城區三縣(區)交界,距離金華市區60多公里的深山里,有一個紅色山村。這里寧靜祥和宛如世外桃源,卻也曾經歷戰火,成了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堅持游擊戰的根據地。時光荏苒,那些殘酷艱辛的戰爭漸行漸遠,而這個小山村,卻因為這段血色歷史而與粟裕將軍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它就是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革命老區的婺城區沙畈鄉銀坑村。
“將軍個子不高,皮膚白凈,說話溫柔,對我們小孩子尤其好,我到現在都記得他的長相!”95歲的村民端坐在銀坑村文化禮堂前,為前來緬懷粟裕將軍的市民講述他的“紅色記憶”。張茂財說,那時候他不過十來歲,幾乎天天都跟著父親去紅軍營里送飯送菜。每次去,粟裕將軍總是面帶微笑,特別和藹可親。
紅色歷史歷歷在目
不只張茂財,銀坑村的老村民們對當地紅色歷史都能娓娓道來。據村里一位老支書介紹,銀坑村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革命根據地”,早在1932年就有共產黨的組織在這里活動了。
1935年2月,中央決定以先遣隊先頭部隊和江西懷玉山被敵兵包圍后突擊的部隊為基礎,組建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由粟裕任師長,劉英任政委,挺進浙江,匯合閩浙邊革命力量,先后開辟浙西南、浙南游擊根據地,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重新燃起了浙江的革命烈火。
1935年5月,粟裕將軍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駐扎在銀坑,籌劃、指揮浙西南3年游擊戰爭,同時發展了一批黨員,建立了“浙南革命根據地”——遂、宣、湯邊區特(委)。
當年,粟裕領導的紅軍挺進師不僅在銀坑(湯溪邊區)根據地建立了黨支部,還贏得了廣大窮苦人民積極支持,成立了貧農團、婦女會、赤衛隊,協助紅軍開展革命活動,打探敵情、提供補給、對外封鎖消息……使部隊有依托作戰,有地方休整安置傷員,紅色力量在婺南山區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勢。這其中,銀坑村不但成了紅軍軍需重要的補給地,還有一大批村里的有志青年受紅色思想引領,加入了紅軍隊伍。
紅色思想浸潤萬家
在銀坑村的正中心,有一尊2.8米高的粟裕將軍銅像。正值清明節,銅像周邊圍滿了前來緬懷的金華市民,家住市區的王女士就是其中之一:“我是帶著孩子過來的,希望他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這段紅色歷史,知道眼前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也希望他可以多多學習革命英烈的精神。”
事實上,像王女士這樣前來追憶紅色歷史的市民不在少數。據銀坑村黨支書陳凱良介紹,清明期間(截至4月5日),銀坑村已接待前來緬懷革命英烈的市民千余名。陳凱良說:“除了每年的清明節,國慶、建軍、建黨這些節日,也都會有很多市民朋友過來緬懷、悼念革命先烈。”。此外,記者了解到,從2015年11月紅色教育基地建成后,到現在為止,銀坑村這個“紅色陣地”已經接待了400多個團隊、8萬多人次。
為了發揚革命傳統,讓黨的事業薪火相傳,2015年,銀坑村籌建了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陳列室。在有關部門、企業的支持下,村民還自發集資建造了粟裕將軍銅像。再接著,紅色文化長廊、粟裕將軍紀念廣場等項目陸續建成……時至今日,銀坑村已經不再是隱于深山的世外桃源,成了遠近聞名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默默為國家傳承紅色基因、培養新一代紅色血液貢獻著力量。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