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星名片】姜紹武,1935年出生,蔣堂鎮澤口村人,從事農村戲劇導演幾十年,是婺城知名的草根藝術人才。
“來來來,小朋友們,跟著爺爺把手這樣舉起來,眼睛看前方……”前不久,一位頭發花白、身體消瘦的老人為蔣堂鎮澤口村幼兒園的小朋友們義務上了一堂婺劇表演課,雖然頭發已花白,但在給小朋友上課時,老人還是精神抖擻。
眼前的這位專業婺劇老師,是蔣堂鎮出了名的“草根藝術人才”——姜紹武,集編導、演員于一身的他,原先也是一個婺劇戲迷,在對婺劇的癡迷中自學成才,逐步成為一個通音律、精戲譜、善表演的草根婺劇導演。他自導自演了《雪里梅》、啞劇《老有所養》等多部婺劇作品,創作了《長年歌》等多部民歌民曲。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國家正處于困難時期,很多人連飯都吃不飽。可澤口村幾位戲迷卻在饑餓中尋求樂趣,排演了婺劇“珍珠塔”“打登州”“碧玉簪”等曲目,為村民獻演,換取人們歡快的笑聲,姜紹武便是其中的活躍者。他猶如一個天生的角兒,學什么就像什么,村里的演出隊根本少不了他。
說起姜紹武,村民總愛用“戲癡”來形容他。那些年,姜紹武和村里的其他幾位婺劇愛好者一道,把婺劇表演帶到了羅埠、洋埠、湯溪等鄉鎮,讓村民們“飽嘗”婺劇所帶來的“樂趣”。
如今,姜紹武已經83歲高齡,出門演出非常困難。于是,他把自己對婺劇藝術的滿腔熱愛,傾注在對未來一代的培養上。2015年澤口村創建文化禮堂和婺劇文化園之后,姜紹武就在村子里物色了12名底子較好的孩子,成立了一支(新生代)少兒婺劇表演隊,他主動擔任老師進行“傳幫帶”,從婺劇“手、眼、身、法、步”等方面進行專業指導。
在節假日期間,姜紹武還借助“春泥計劃”活動平臺,開設了“婺劇學唱班”,每天上午開班授課,不管臺步、跪步,還是腔調,他都以身示范,手把手地教,直到孩子們學會為止。“孩子們學習婺劇,將來不一定要成為表演藝術家,主要是培養一種興趣,也是一種很好的德育方式。”姜紹武說。
其實,親友鄰里都擔心姜紹武年紀大了身體吃不消,經常勸他在家拉拉二胡、喝喝小茶、哼哼小曲,享受悠閑的晚年生活。但他認為,沒什么能比為婺劇傳承盡一份力更有意義。在他看來,婺劇傳承靠的就是堅持和付出。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