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六月,天氣也逐漸炎熱起來,近日,白龍橋鎮龍蟠村村支書呂巧萍和村主任徐阿旦一早便趕到了村里的老祠堂——龍蟠大廳,指揮工人對大廳后方兩棟民居的部分建筑進行拆除。“遺留了多年的問題今天終于解決了,接下來,我們會對祠堂進行修復,把它改造成紅色紀念館,把老建筑的作用真正發揮出來。”
呂巧萍口中所說的龍蟠大廳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后來隨著時代更迭,逐漸荒廢。20多年前,由于村中缺少老年活動場地,龍蟠大廳被龍蟠村老年協會暫時借用,改造成了如今的老年活動室。大廳后方,還建起了兩棟民居。
呂巧萍說,這些年,村里一直缺乏保護老建筑的意識,龍蟠大廳歷經多年自然侵蝕,加之使用過程中對建筑物的過度干預,建筑物傳統木質結構已經出現腐朽霉爛現象,特別是廳后兩層民居的上下樓梯緊挨著龍蟠大廳外墻而建,每到下雨天,雨水就會通過樓梯滲漏到大廳的墻體上,給整棟建筑帶來安全隱患。看到凝聚著先人智慧的古建筑遭到破壞,龍蟠村民們很是心痛,多次要求村兩委對龍蟠大廳進行加固與修繕。
想要解決龍蟠大廳的問題,第一步就是要做好屋后兩戶農戶的思想工作,拆除大廳外墻的兩條樓梯,重建排水渠,解決雨天排水問題。為此,呂巧萍和村兩委多次上門講解政策、分析利弊,最終獲得了兩戶農戶的理解。
在農戶的配合下,當天上午,施工人員進入現場,對兩棟農居外的樓梯進行拆除。“拆除結束后,我們會對龍蟠大廳進行重新修復,改造成紅色紀念館。”呂巧萍說,龍蟠村上曾出過三位革命烈士,在金華一帶小有名氣,村里決定把這份寶貴的“紅色歷史”進行深度挖掘,在紅色紀念館進行展示,并結合美麗鄉村、休閑旅游等,打造成激勵后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追尋革命遺跡、開展紅色文化旅游的資源。
此外,村里的居家養老中心也在緊鑼密鼓地建設當中,待建成后,原本在龍蟠大廳的老年活動室也將統一搬遷到新的居家養老中心,給村里的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活動環境。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