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東
一溪白沙水,蜿蜒數道灣。潤田千萬傾,福澤惠四方。白沙溪,從東漢綿延至今,歲月的滄海桑田,映照在平靜的溪水之中。
從綿延起伏的南山腹地,到一馬平川的婺江河畔,白沙溪婉蜒輾轉了不知多少道灣,沿途的農戶村舍,一路的芳草凄凄,兩岸蘆花飛絮,夾雜著雞鳴鴨啼聲,隨溪水一路下游,滋潤著桑園和麥田。這一方擁有江南稻米文化的土地,因白沙溪水的潤澤而顯得肥沃和富庶,沿溪兩岸的鄉民,幾千年來汲取著白沙水而世代綿延流傳。
走近白沙,去領略白沙溪沿線深厚的文化內涵,走進白沙,去挖掘白沙文化的真正精髓。這是一個婺文化追隨者的夢想。
對于白沙溪,也許我并不陌生,早年在沙畈擔任山村教師時,每周都會沿著白沙溪騎車去學校。當時,只覺群山在白沙溪兩岸擁簇,流淌的清泉碧綠透切,茂密的毛竹和林木,倒映的溪水之中。但是,我除了走馬觀花般瀏覽一路風景之外,對身邊這條水系所擁有的獨特文化卻熟視無睹,以致于一年往返十多次,仍對白沙文化一無所知。
白沙溪,發源于婺南群山腹地的溪流,途經沙畈、瑯琊、白龍橋,流入婺城的母親河——婺江,然后奔向錢塘江,匯入東海。盡管普通而又平凡,但這條婺城西南山區的河流歷經歲月流淌,福降沃野,惠澤鄉民,不僅滋育了兩岸的稻麥,也傳承了悠久的婺文化。對于婺南山區人民來說,白沙溪,是承載幾多鄉愁的水系,更是一條令游子懷想的母親河流。
白沙溪原名稱白龍溪,是金華婺江南部上游的一條重要支流,流經沙畈水庫、金蘭水庫,經瑯琊、白龍橋兩鎮后注入婺江。以溪水白如鏡而得名,又以蜿蜒曲折似龍蛇,風吹波浪似白鱗而得名白龍。白沙溪水清沙白、平湖映日,是金華一大美景。
然后,真正讓白沙溪載入史冊的,卻是因為一位古人:盧文臺。他的“白沙三十六堰”讓我們記住了這位古人筑堤治水、造福鄉鄰的豐功偉績。
盧文臺,字高明,幽州范陽(今河北省定興縣)人,漢武帝末年,盧文臺任步兵尉歷官輔國大將軍。后來,王莽篡漢,盧侯厭倦官場生涯,率部三十六人,退隱輔倉,來到浙西南山區——金華沙畈祖郭殿一帶。見此處地域廣闊,沃野肥潤,竹木茂密,對面山峰如五指伸展,便停留此地,墾辟田疇盧畈,自食其力。只因盧侯在此停留較久,便將此地命名為停久,并一直延用至今。
車子過瑯琊集鎮往南不到一公里處,有一座瑯峰山,丹霞地貌,奇巖突兀,林木茂盛。沿著山腳流淌的便是白沙溪,溪水清澈見底。在瑯峰山腳建有一條堰壩,古稱“白沙堰”,這便是“白沙三十六堰”中最著名的第二堰。我們在瑯峰山的山門處,看到了一塊石碑,上題“白沙堰”三個大字,背面記載著“白沙堰”的史料考證:白沙溪有三十六堰,首創于東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至今已有二千年歷史。
白沙溪旁有一座“瑯峰閣”,穿過“瑯峰閣”便來到“白沙亭”,“白沙亭”三個絹秀大字是著名書法家姜東舒所題寫的。“白沙亭”立于險峻的雙扇門下,呈六角亭狀。亭中間立著一塊石碑,刻著原浙江省省長李豐平題寫的“白沙堰”石碑,石碑經歲月的沖洗已經長滿了綠綠的青苔,但背面的碑文依然清晰可辨:“白沙溪古有三十六堰,瑯峰山位于最著名的第一堰”之下,第二堰之上,兩堰澆灌東北、東南兩岸農田十數萬畝。民國湯溪縣志載:東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輔國大將軍盧文臺率部隱退輔倉,墾辟田疇,興建白沙溪三十六堰。金華縣志載:吳赤烏元年(公元238年)旱。鄉民開堰引白沙溪水灌溉,取名白沙堰,為省內最早水利工程之一。
以前,曾經因為白沙溪水肆虐,給兩岸鄉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正是由于白沙三十六堰的修筑,才讓泛濫洪水得到了扼制。后來,白沙溪上游又修筑了沙畈水庫和金蘭水庫,急湍的白沙溪水一改往日的洶涌澎湃而顯得輕緩流動,我們在瑯峰山腳,看到了“白沙溪第二堰”,這條古時用石塊砌成的堰壩,將白沙溪攔腰截斷,圍筑的溪水便從南邊的瑯峰腳流入下游廣袤的農田。溪水從堰壩上淌過,形成一道白練,鋪墊在白沙溪中,流水從堰壩上方沖下,在溪澗形成一朵朵翻卷的浪花。堰壩上游則形成一個人工湖面,水清波平,倒映的群山在水底晃動,宛如一幅動感水墨畫,映襯在白沙溪中。
白沙第二堰歷經歲月的沖洗,雖然二千多年過去了,但堰壩依然穩固坐鎮溪中,庇佑白沙溪兩岸的鄉民。只是后來幾次大修后,原先的巖石堰面,現在改成了水泥澆鑄,自然就失去了古樸的味道。
現如今,白沙溪流域的三十六堰歷經歲月流洗,其中有23道堰自1960年以來因為修造水庫、開發等陸續不存在了,剩余的13個堰也只殘存部分遺跡,保存最為完整的主要是位于瑯琊鎮瑯琊徐村的白沙第一、第二堰,但也已經用水泥改建過,古樸的原貌已不復存在。
站在2000多年前的白沙堰上,看著經堰壩圍攔后的溪水繞著瑯峰山腳從邊上的溝渠流上下游廣袤的農田,腳下的流水依舊,兩岸的風景依舊,只是心中的感慨有些茫然。這,就是我們的先人曾經流下汗水凝成的古老水利工程嗎?這,就是造福白沙溪流域上萬鄉民的宏偉構筑嗎?
盧文臺死后,就葬在婺城區沙畈鄉停久與高儒兩村之間的祖郭殿,其墓葬已經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點。由于盧文臺治水有功,歷代朝廷都進行勒封,而民間懷其意,則建廟祀之,現在瑯琊建有白沙廟,在白龍橋建有馬海廟,廟內供奉著的就是白沙老爺盧文臺。
在白沙堰旁,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有明朝詩人杜桓的詩作《白沙春水》:
白沙春水鏡光清,
水面無風似掌平。
春暖錦鱗吹細浪,
晚晴黃鶯囀新聲。
煙堤綠樹人家小,
云渚斜陽釣艇橫。
三十六渠饒灌溉,
秋田萬頃仰西成。
歷經幾千年流淌的白沙溪,孕育了豐厚的白沙文化,令后人一輩子研讀。而造福鄉民的人,總是會讓人記住他的恩典。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