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蘭
歲月的利劍在光陰的隧道里,將我們每個人真情地雕刻著……
草木一秋,人活一世,一世活著的人啊,總是期望著回顧自己一生的時候,能夠達到“雪泥鴻爪”的境界吧。
行走在人文薈萃的婺城大地上,行走在清澈見底的白沙溪畔,行走在五峰山下盧文臺將軍的墓地旁,我的腦海里突然閃現出一句諺語:高山藏虎豹,田野隱麒麟。
將軍出生在河北,功勛卓著在中原大地,退隱歸田在江南的丹青墨色里,成就了浙江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的“白沙溪三十六堰”。
白沙大帝盧文臺一生的經歷,用東坡先生的“此心安處是吾鄉”來概括,那也算是最真實的寫照了吧。
四年前,七月二十二日大暑,這一天一直深藏在我腦海的深處揮之不去。今日再次踏進高儒村口,來到盧文臺將軍的墓前,來到漓渚書院的門口,面對書院后面的神山和右側的五峰山,我禁不住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四年前,因工作的緣由,我跟著一群人后面,第一次來到高儒村。白沙老爺的傳奇故事,我在史冊里讀過,我跟盧將軍唯一相同的身份就是一個異鄉人,深情款款地愛著腳下這片熱土。
我的孤陋寡聞,讓我臆想高儒村的由來,大概也就是此地歷史厚重,人文薈萃且高姓人家世代顯赫,讀書之風盛行,人才輩出,外界稱之為“高儒村”吧。
哪知,我脫口而出的臆想,被我身旁的一位中年人秒推翻。他說,這個村子李姓居多,恰恰沒有一戶姓高的人家。高儒,其實就是高級知識分子群聚之地。說完,他憨憨一笑,我就是這個村子里的黨支部書記。
我瞬間赧然羞愧,此時深刻體會到:“書到用時方恨少”!
大暑,熱得人透不過氣來,為迎接我們一行人的到來,高儒村的村民們半夜就起床準備山里各色特色小吃,清明馃、清涼糕、尖角粽、糍粑、咸湯圓等各色美食。
可能中暑了,我有點不舒服。我站在人群角落——一處陰涼的地方,靜靜地看著一群人蜂擁而至品嘗美食,一張張汗津津的臉上是歡快的笑意和品嘗美食后的滿足感。有人不停地贊嘆,你們這里的清明馃味道清香四溢,清涼糕純正香甜,尖角粽爽糯清口、咸湯圓爽滑美味。我們買點帶回去可以嗎?
李書記站在人群里笑瞇瞇地說道,歡迎大家到高儒村文化禮堂來參觀指教。今天這些美食,都是我們山里純天然的食材烹制而成。我們全部免費請大家品嘗,等活動結束,如有剩余的,大家喜歡吃,我們給諸位打包帶走。
這時,一位面色紅潤、滿頭大汗的大姐,端著一碗清涼糕來到我面前。她柔聲地問我,你大概中暑了吧,大家都搶著吃東西,就你一動不動。我看你半天了,你一口東西都沒有吃。你趕緊喝點涼的降降溫,她一邊說一邊用手拍拍我的肩膀,又悄聲對我說,我幫你留了幾個清明馃放在桌子底下,你現在不想吃,走時帶著吧,晚上回家再吃。
剎那間,我有淚輕盈。素昧平生,茫茫人群中,這份關心和實在真的讓我好感動。我微笑著問,大姐,你為啥對我這么友好?我們倆都不認識的!她爽朗地笑了起來,我看你面善,看你的樣子像有點不舒服,聽你口音是外地人,外地人來我們這里上班不容易,我猜對了吧。今天天氣太熱了,中暑很難受的,我幫你刮刮痧就好了。
她接著說,外地人來我們這里都喜歡吃我做的食品。你下次再來,我請你到我家吃飯,保證你吃了不想走的。我禁不住握緊大姐的手,連聲說謝謝。
臨走的時候,她從桌子下面,果真給我拿出打包好的一袋各色美食,還不停囑咐我,下次來高儒村一定要找她玩,去她家吃她做的筍子燉肉。盛情難卻,拎著一袋美食的我啊,心海里蕩漾著溫情的漣漪……
難怪兩千年前的盧大將軍來此隱居,難怪文韜武略的白沙老爺窮盡后半生精力,也要為這里的百姓修筑三十六堰。這里淳樸的民風,人間仙境的美景,值得他付出余生。難怪在這大山深處,漓渚書院朗朗的讀書聲,千百年來響徹白沙溪、響徹五峰山……
青山綠水的深處能夠建起一座書院,足以顯示當年此地經濟、交通、文化的繁榮昌盛。
從西漢盧大將軍開始修筑白沙三十六堰,大山深處的兩岸的子民豐衣足食。民以食為天的問題解決后,開始完善水陸交通,交通問題解決了,外面的世界和山里的世界便也融為一體。此時,經濟的繁榮接踵而至,而經濟繁榮和文化繁榮總是相輔相成的。
白沙老爺的豐功偉績載入史冊后,一代代君王為感念白沙老爺為民造福的卓越貢獻,一而再、再而三對他進行七次誥封,其中四次封侯,三次封王?v觀古今,這樣頻繁的誥封歷史上難得一見。
歷朝歷代的先賢們仰慕他的威名,朝圣的路上絡繹不絕。白沙溪三十六堰與之對應的白沙老爺的廟宇在三十六座之多,而當時最早、規模最大的廟宇,當屬高儒村和停久村接壤的祖墎廟。
如此,高儒們能夠云集偏僻的崇山峻嶺中,云集在白沙溪畔,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吧。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白沙老爺一生的修為也堪稱“高儒”們的價值取向!
行走在高儒村的藍天白云下,我貪婪地呼吸著田野上的清芬氣息,白沙溪清澈如鏡的溪水,讓我忍不住赤腳撩裙去踩水,清涼的溪水浸泡著我的雙腿,浸染著我的心靈;田野里包漿的稻谷和田埂上盛開的叫不上名字的花兒,在盛夏的熱浪里,對我微笑揮手;鳥兒飛過高儒村澄碧蔚藍的天空,我說留下吧,鳥兒,在五峰山上的竹林里筑巢,咱們做鄰居可好?
我依偎在一棵五百年的香樟樹粗大的枝干上,看著漓渚書院的遺址和旁邊一棟陳舊的老房子,思緒飛向了之乎者也的學堂……
古婺州人文薈萃,可圈可點的歷史人物燦若星辰,我在歷史的長河中回味。
“東萊先生”呂祖謙的婺學是當時最具影響的學派,他與朱熹、張栻齊名;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統稱“金華四先生”,四人也是遞相傳授的師生,是宋元時期金華學派的四位著名學者;南宋王淮官至左丞相,封魯國公,被宋孝宗稱為“不黨無私,剛直不阿”;葉衡資政殿學士,建言獻策,勤政為民;范鐘為相,直清守法,清德雅量;喬行簡宋光宗紹熙年間進士,晚年至平章軍國重事,并被封為魯國公;趙志皋兩度任內閣首輔,在神宗怠政,國家內憂外患并存之際,盡力維持了政局的穩定;陳亮所作政論氣勢縱橫,詞作風格豪邁,更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傳世。宋濂,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
這一串串閃光的名字,在八婺大地上如珍珠般閃爍光芒,他們一路走來的旅程,何曾不去拜謁白沙老爺,他們何曾不是青山綠水中藏著的高儒!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白沙溪世世代代淙淙流淌在山重水闊里;白沙溪經年累月滋養著兩岸的子民,白沙溪啊,一路沉重、一路歡歌訴說著白沙三十六堰的傳奇故事;白沙溪啊,在五峰山下靜靜地聆聽著青山綠水中,高儒們的朗朗讀書聲……
此次,再來高儒村,同行的胡老師對高儒的漓渚書院多有考證,聽他介紹:“在《酤坊杜氏宗譜》傳記中了解到,杜翔鳳,字世儀,號梅舟老子,又稱玉山主人,明酤坊(古方)后杜村人,系宋名臣、吏部尚書杜常之裔孫。杜翔鳳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年少即學有所成,擢邑庠生,并于明天啟年間擇桃源停久初創掌館,取名漓(麓)渚學館,后又易名漓渚書垸。隱在山間的’漓渚書院’,與那青翠滿崗的竹子和令人敬畏的原始闊葉林(神山)相伴,儒家學子、文人墨客就像仙者神客從各地慕名而來,在院間苦櫧樹下品茗賞竹、苦讀四書五經,吟詩作詞。多有雅客隱居,心燈古居,委身于一幅殘月,縈繞于淡墨。想當年,高士雅儒云集于此,山村因此而名‘高儒’,倒也十分恰切!
在書院門口,我懷著一顆虔誠的心,踏進殘留的曾經的漓渚書院一角,破舊的房子在時代的變遷中歷經滄桑,這里還住著一對老夫妻,老奶奶跟在我的后面絮絮叨叨熱情地說著土話,可惜我一句也沒有聽懂。后來同行的朋友告訴我,老人家大概的意思,就是你們要跟上面反映,這房子要好好修繕,這里曾經出過很多能人。
是啊,是該好好修繕漓渚書院了,書院后面的洗硯池已寂寞上百年,清冽的一汪池水照得見人影、更照得見人心。我們有理由堅信,白沙文化的精髓在高儒村的天空下,伴著書香浸染著每個人的心靈,浸染著每個人的靈魂。
青山綠水藏高儒是時代的縮影、更是時代的延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