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苑文、徐美琴攝
仲夏的鹿女湖,蒼翠的青山環繞著一汪澄澈的碧水,在山水相依的盡頭映出落日的余暉。湖畔游人三三兩兩,信步沙灘與草地,置身久違的舒適。長久以來,這里流傳著一個有關鹿女的傳說,翹首遠眺的鹿女雕像、近旁的小鹿、相簇相擁的鴛鴦樹,無不催人遐想,流連沉思。經過系列景觀改造,鹿田早已脫胎換骨。行走中的游人,或不曾留意,悠悠鹿女湖畔,那片碧色綿延的緘默茶山于時光流中亙古不變,亦或不知,萬卷經綸的鹿田書院里,一味茗茶香已流溢千年。
1 、鹿水之畔出貢茶
鹿女湖畔自古便出產舉巖茶,品質優越,一度為貢品。五代十國時期后蜀二年(935年)毛文錫所著《茶譜》載:“婺州有舉巖茶,斤片方細,所出雖少,味極甘芳,煎如碧乳也。”這是婺州舉巖目前發現的最早見于史料的記載。這在明代方以智著《通雅》中可得佐證,“婺州之舉巖碧乳……此唐宋時產茶地及名也。”此后,“斤片方細,煎如碧乳”成為世人口中舉巖茗茶的最主要特點。
從婺州舉巖的演變歷程,可見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史。宋代吳淑所著《茶賦》載:“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則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綠腳,香浮碧乳……”宋代斗茶之風盛行,與插花、掛畫、焚香合稱“宋人四雅”,舉巖茶之“絕”躍然紙上。
到了明代,茶作為百草之一入藥。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就提及婺州舉巖,“昔賢所稱,大約謂唐人尚茶,茶品益眾,有金華之舉巖,會稽之日鑄,皆產茶有名者。”
到了明代,舉巖出現了明確的貢茶記載。明萬歷六年《金華府志》卷之七《貢賦》載:“進新茶芽二十二斤”。由此,婺州舉巖也于此時發展至鼎盛。明正德年間兵部尚書潘希曾于游金華山時題《北山茶》詩一首,曰:“春來謠憶北山茶,青碧丹崖榜我家。采露擷煙空夢寐,沿河溯濟共年華。求閑會了三生愿,知足何須七碗加。燕語鶯啼春送盡,又看光景到萱花。”明代顧元慶著《茶譜》載:“婺之舉巖,丫山之陽坡……其名皆著品。”明代許次紆著《茶疏》載:“東陽之金華,紹興之日鑄,皆與武夷相為伯仲然。”田藝蘅《煮泉小品》中更表現出對金華茶的偏愛:“余嘗清秋泊釣臺下,取囊中武夷、金華二茶試之,固一水也,武夷則芡而燥冽,金華則碧而清香,乃知擇水當擇茶也”。
時至清代,婺州舉巖作為貢茶被一再載入史冊。《中國地方志集成》之《康熙金華府志、道光婺志粹》卷之七《貢賦》載:“明歲進新茶芽二十二斤。”又有清光緒《金華縣志》記載:“婺州有舉巖,斤片方細,所出雖少,味極甘芳,煎如碧乳。碧乳之名,以其茶之湯色如碧乳故也。”劉源長《茶史二卷補一卷》載:“婺州舉巖茶斤片方細,所出雖少,味極甘芳,烹之如碧玉之乳,故又名碧乳。”
2 、高山流水遇知音
談及舉巖的緣起,民間傳說中大抵與一位名叫呂永和的隱士有關。
東陽人呂永和本在婺州刺史李紓門下當差,管理婺州八邑公產。唐大歷十二年(公元777年),呂永和任滿,卻未還鄉,而是擇了鹿田村定居。據說是為這靈山秀水中的動人傳說打動。相傳當地有位叫宋玉女的姑娘,收養了一只受傷的梅花鹿。小鹿知恩圖報,通達人性,常幫宋玉女進城采買,下地拉犁。一次外出途中,小鹿不幸被獵人所殺。宋玉女不知情,登高遠眺,翹首盼著小鹿歸來。式微式微胡不歸,小鹿遲遲不歸,玉女在山頭站成了化石。鹿田村也因此得名。
動人的傳說滋養了真摯的性靈,流瀉在指尖,成就了舉巖茗茶的誕生。相傳呂永和見鹿田村身處深山密林,村東北有洪頭山,西南有白望山,山上盡是茶樹,山高多雨,云深霧重。時值清明后谷雨前,正是采茶好時節,呂永和攜家小上山采茶,回家后細心攤、炒、抓、挺、烘,制作新茶。且以新火試新茶,眼觀湯色,碧綠澄澈,仿佛已將滿山蒼翠映入其中;略聞其香,芳香撲鼻,已然采擷了四季花果之氣;小品清茗,茶湯清冽,收納了高山流水的回甘。
呂永和欣喜不已,有意為新茶取個雅名。一日,他站在家門口極目遠眺,望見鹿女峰下,粗壯的石柱之上巨石磊磊,有如仙人舉巖。得此啟發,呂永和便將新茶取名“舉巖”。婺州舉巖由此誕生。
時至今日,那座曾經感動呂永和的鹿女峰,那片曾與呂永和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舉巖茶山,依然靜臥在鹿水之畔,千年未改。
3 、論道婺學潑茶香
越過鹿女湖,穿過舉巖茶山,叢林深處便是那處鹿田書院。書院始建于宋代,于清末時大修,于千年間承載了婺學名師講學、禮祭、藏書之功用,更成為婺學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集散地。靈動莊重的編鐘聲響起,鴻儒講學、大筆揮毫,君子讀書倦,恰是茶香清逸時。故鹿田書院自古就有“書茶二絕”,佳偶天成。
相傳這味舉巖茶香,不僅令婺州才俊文思如泉涌,還曾經由一代大儒呂祖謙之手,化解了“鵝湖之會”上的一場論辯干戈,以近乎行為藝術的方式讓兼容并包、求同存異的婺學思想大放異彩。
南宋淳熙年間,本是儒學傳承發展的繁盛期,呂祖謙創立金華學派,與理學家朱熹、張軾齊名,號稱“東南三賢”。當時,朱熹與陸九淵在學術思想上各執一詞,爭辯不休,并因此心生不悅。呂祖謙有意講和,同邀二人及東南一帶學者共赴“鵝湖之會”。
會中,朱、陸二人劍拔弩張,辯論十分激烈,一諷為“禪學”,一譏作“支離”,場面尷尬。呂祖謙急中生智,取出隨身帶的“婺州舉巖”,悠悠然泡茶,待客,亦自飲。一抹澄碧之色,一股甘香之味,濃烈而不失清雅,恬淡而不失真味,茶湯由公道入一眾杯盞,令在座大儒們入口入心。呂祖謙借茶論道,“得者有其失,失者有其得”,順勢推出其主張的兼容并包、文武并重、求同存異之思想,大儒們深以為然。由此,婺學文化借舉巖之力名聲大振。
4 、舉巖復興看今朝
婺州大地上,舉巖茗茶與婺學文化獨領風騷越千年,卻于清末遭遇亂世,一度失傳。然而,這份茶香與書香早已融入涓涓雙龍泉,流淌進婺州人的靈魂。上世紀70年代,婺州舉巖試制恢復成功。
婺州舉巖重出江湖,便驚艷八方。自1979年到1981年,婺州舉巖連續三年被評為“浙江省一類名茶”。1981年,全國供銷系統名茶評比會上,婺州舉巖被列為“浙江省四大名茶之首”。
很快,婺州舉巖的現代化傳承與產業化發展被提上日程。2006年,婺州舉巖由全國茶葉行業百強企業——浙江采云間茶業有限公司接手經營,并成功申報“金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婺州舉巖成功申報“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國務院下發文件,將“婺州舉巖傳統制作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在茶行業綠茶大類尚屬首例。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