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黃芷依、見習記者鄭睿)一張辦公桌、一疊作業本、一支紅筆,這是東市街小學三(1)班班主任吳永琴辦公的“全部裝備”。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張辦公桌不是在辦公室里,而是被放置在三(1)班教室的最后一排,成為了教室中一方獨特的“小天地”。
從帶自己的第一批學生開始,吳永琴就堅持扎根在教室里,到現在已經有了九年的時光。“吳老師是‘長’在了教室里!”許多老師紛紛說道。
實際上,在東市街小學,像吳永琴一樣“長”在教室里的老師并不少。教室后設立辦公桌、老師在教室后辦公已經成為了校園中的一種“日常模式”。“雖然學校并沒有將‘教室后面的辦公桌’這一模式制度化,但是坐在孩子們的教室后面辦公、答疑,已經成為了東小許多老師習以為常、自然而然的工作方式。”東市街小學校長賈秀軍說,“這不僅提升了老師對孩子們的關注度,讓老師能夠及時對孩子們的表現進行反饋,也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孩子們敞開表達的心扉。”在教室里設立辦公桌后,兩位不同科目的老師出現在同一課堂、課堂上師生共同奮筆疾書、課間師生在教室內交流談心等場景,成為了東市街小學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對于老師來說,設立‘教室后的辦公桌’同樣是一個提升業務能力的好方式。有教室里的‘聽課老師’在,老師上課時也會要求更嚴格、講課更專注。”東市街小學大隊輔導員王璇說,“教室后的辦公桌”的設立,讓她上的每一堂課都像是“公開課”。不僅如此,在課后,老師們還會就剛剛上完的課進行探討,查漏補缺、取長補短,共同促進課堂教學水平的不斷精進。
教室后面的辦公桌,折射出東市街小學教師一心記掛孩子的愛生情懷、一心撲在課堂上的敬業精神、一心謀求發展的拼搏干勁。近年來,東市街小學在清廉教育、文明創建、垃圾分類、婺劇特色等方面下功夫、花心思、出實招,學校成果顯著,在市區二環內文明校園創建專項督查中位居全市中小學榜首,在婺城區發展性評價中被評為“A類學校”。
賈秀軍表示,下一步,東市街小學還將不斷完善“教室后的辦公桌”這一模式,鼓勵教師隊伍拿出100%的努力,給予每位孩子100%的關注,在校期間帶給孩子們100%的陪伴,不斷推進東市街小學教育創新再結碩果。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