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東
母親沒讀過書,和父親結婚后,就在鄉下生活了一輩子,平時連集鎮上都難得去,更別說是大城市了。現如今,父親去了天國,母親也年歲已高,89歲高齡,老人更不愿走動了,每天都呆在家里的小院里,靜靜地坐著,看日起日落。
做兒女的,每日里工作繁忙,平時無暇顧及,只能每周末回鄉下看看老母親,僅此慰藉一下老人思念兒女的心。無奈今年因為疫情防控,回鄉次數減少,就連大年三十,我都在忙著防控疫情專班工作,而趕不上除夕夜的團圓餐。
自古忠孝難兩全,每每想起這件事,內心悔疚之情油然而生。
好在疫情得到緩解,防控壓力減輕,每個周末,我又能回鄉下與母親團聚了。這也是我每周必須要做的功課。古人云:父母在,不遠游。何況老母親年近九旬,還一個人獨居鄉下,守望家園。這讓做兒女的,內心時時不安。
母親盡管歲數已高,但身體硬朗,每天三餐,都得飲上一杯白酒。平時還要在小院的菜地上,侍弄一些瓜果蔬菜,茄子、辣椒、黃瓜、蕃薯,密密地種滿了院里。每當蔬果采摘時節,母親自己舍不得吃,總會第一時間打電話來,讓我回去拿。
“城里蔬菜很貴,還沒有自己種的好,你來拿點去,也能省點買菜錢。”母親的話總是透著對兒女的關懷。但她想不到的是,我開車回鄉下一趟,往返近百公里,油耗費用,足以買回一大堆蔬菜了。
但是,飽含親情的蔬菜,是母親用愛心和汗水澆灌而出的,這根本就是無價的,更不能用經濟價值來衡量,能吃到年近九旬的母親親自種的蔬果,是兒女心里最大的幸福。所以,每當接到母親要我回家拿蔬菜的電話,我總是第一時間趕回去,還笑著對母親說:“這一大包蔬菜拿回去,我又省下很多買菜錢了。”
聽到這話,母親總是會很開心地笑著,然后瞇著眼,看著兒子駕車離開家門。
不愿出門的母親,就這樣安靜地生活在鄉下的小院里。其實,老人不是不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是覺得自己老了,兒女都有自己的大事要做,不想給子女添麻煩,更不想影響子女的工作和事業。
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一直都是名聲在外,就是沒去過杭州的老人,也知道西湖美景,名揚天下。想趁母親現在還能走動,帶母親到省城杭州走走,看看西湖美景,也成了我心中最強烈的愿想。
為了帶老人去杭州看西湖,準備工作要很充分,暈車藥,暈車貼,車上帶的水果、飲用水等等,母親愛喝酒,得特別帶一瓶白酒,還要備幾個塑料袋,以備在車上遇不時之需。母親得知要跟兒子去杭州看西湖,興奮得像個孩子,早早就換上干凈的衣服。
早上六點多,我回鄉下接上老母親,沿高速公路直奔杭州。
都說老人像小孩,此話不假。我們小時候跟著父母到集鎮上玩,也是開心得像只小鳥。所不同的是,以前受家庭貧困限制,到了集鎮上,我們嚷嚷著要吃大餅油條,而母親因為囊中羞澀,往往不能隨了子女的心愿。而現在,假如母親想吃點什么,只要能買到,我一定會盡量去滿足。
三個小時的車程,汽車進入杭州市區,大都市的氣息漸濃,道路車水馬龍,兩旁高樓林立,從沒到過省城的母親,看著車窗外的高樓,驚嘆杭州大都市的繁華。特別是過錢塘江大橋時,寬闊的江面上,船舶飄行,高橋橫跨,每一處都讓這個鄉下小老太感到新奇。
汽車沿繞城高速七轉八轉,進入了西湖區。杭州歷來是一座文化古城,綠化蔥郁,名勝眾多。當車子經過西湖邊時,浩瀚的湖面上,游艇穿梭,人流如潮。我們在西湖邊的保淑塔邊,找了一家賓館,方便老人夜游西湖。
吃過中餐,短暫休息之后,我們雇了一輛旅游車,帶著老人,沿西湖邊慢慢滑行。每到一個景點,就停下車來,讓老人感受一下西湖的美景。盡管我去過杭州多次,但對于西湖仍然不是很熟悉,只能用心中僅有的這點可憐的知識,糊弄一下老人,無非是讓老人家圖個開心。
在704工程隧道口,我讓母親在一輛坦克邊上合個影。704工程是當年林彪在杭州的行宮,林彪為了搞政變,特意在這里修了一個地下工事,可以從他的臥室直接通到地下,而且一旦大門關閉,可以堅持一年多時間。
站在坦克邊上,老母親雖然不明白這是何物,但我告訴她,這個地方,是林彪建造的,漫步其中,可以看到作戰室、臥室、彈藥庫,可以防止原子彈的大門和通風空調系統。林彪這個名字,對于中國人來說,絕對不陌生,他曾經企圖謀害毛主席,而毛主席在中國老一輩人心里,絕對是神一般的人物,所以,連我老母親都知道,建造這個工程的人,圖謀判亂,是個大奸臣。
看過704工程后,我們又來到西湖龍井茶基地。這是一片綠植蔥郁的平整之處,碧綠的茶樹排成整齊的一行行,像畫一般鑲嵌在山坡上。我告訴母親,我們喝的龍井茶,就是這里產出的。母親俯身看著茶園,眼里閃著光亮,這是一個老人對土地、對綠植、對農事的深厚情感。
老人行動緩慢,我們只能慢慢地陪著,就像當年母親帶著我們上集鎮游玩一樣。母親還時不時要拉著我的衣角,生怕走丟了。“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自然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這樣具有規律。
聽說我帶老母親到杭州游西湖,在杭州的朋友非常有心,早早就在杭洲的百年名店“樓外樓”訂下餐位,準備宴請老人家。在我們游玩了一陣后,便來到樓外樓就餐。
素以“佳肴與美景共餐”而馳名的杭州樓外樓座落在秀麗的西子湖畔、孤山腳下。創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一個半世紀來,樓外樓以豐厚的歷史文化跨進了全國名樓行列。
走到樓外樓門口,母親自然不知道樓外樓的歷史淵源。當我告訴她,這個地方,以前乾隆皇帝來杭州,也是在樓外樓吃飯的,母親頓時覺得這個地方高貴起來。
步入豪華的餐廳,我們在一個圓型的拱門處坐下,此處在樓內可以透過圓型拱門,觀賞到西湖的景觀。夜幕悄然降臨,遠處的湖光山色,漸漸朦朧起來,城市霓虹燈相繼點亮,讓西湖籠罩在一片燈火之中。
“以菜名樓,以文興樓”的樓外樓,不愧為百年老店,餐廳裝飾典雅、環境幽美,頗具古色古香。一百多年來,孫中山、魯迅、郁達夫、竺可楨、馬寅初、豐子愷、潘天壽、趙樸初等名流雅士都光臨過樓外樓。
母親是鄉下人,自然不知道有多少名人雅士光臨過樓外樓,但從菜肴的色、香、味、形、質,足可以判定,這是一家很上檔次的餐廳。朋友點的菜品,都是樓外樓的招牌菜:龍井蝦仁、叫化童雞、東坡燜肉、荷芯清湯等,每一道都風味獨特。
一直以來,母親在家都是主管全家老小一日三餐的“煮婦”,但是,她也許做了一輩子飯菜,也沒有看到過樓外樓的佳肴名品,更別說是品嘗了。看到母親喜悅的臉色,杭州的朋友不住地為老人介紹各種名吃小菜,讓這個鄉下小老太有點像劉姥姥進大觀圓,望著滿桌佳肴,眼花繚亂,拿著筷子竟不知所措。
“這么多好吃的,看看都滿意了。”喝了點酒的母親,面色紅潤,一臉的滿足感。
吃完晚飯,西湖邊已是燈火璀璨,行人如織。我們走出樓外樓,沿西湖邊一路慢行。垂柳依依的西子湖畔,聚集著許多夜游的人們。湖中央滑行的畫舫,隨著燈光與湖面波動,點綴著西湖夜景,讓本就人聲鼎沸的湖邊風景,更多了一層動人色彩。
從白堤一路行走,來到了斷橋,其實,斷橋不斷,母親不知斷橋為何物。我告訴她,斷橋是《白蛇傳》中許仙與白娘子相會的地方,也因為這個美麗的傳說,給這座橋平添了許多浪漫色彩。對于農村人來說,白蛇傳當然不陌生,許仙和白娘子,是我們童年時期,母親講述過最多的神話故事。
站在斷橋之上,母親遙望遠處的湖光山色,眼睛里閃動著光亮。在母親心里,代代相傳的白蛇傳故事,只是夢里的神話傳奇,沒想到,她在八九十歲的垂幕之年,還能在兒子的帶領下,親臨西湖,撫摸一下當年見證許仙與白娘子愛情的神秘場所,這是何等的榮耀?
沿西湖邊一路走來,我給母親講述了雷峰塔、保淑塔、六和塔、武松墓、三潭映月等西湖邊流傳的故事,不知不覺近10里路程,近九十歲的老太太竟然都沒有喊累,就走回了入住的賓館。
第二天,我帶著老人繼續游覽西湖。由于許多景點都需要驗證健康碼,而老人使用的手機,都是非智能型的老年機,沒有查驗健康碼的功能,所以只能放棄進入景點內,讓老人在景點外看看,以示來過這個地方。
花港觀魚是一處開放型景區,我們來到湖邊,清澈的湖水中,紅色的錦鯉滿湖游蕩。老人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魚聚集在水里,驚奇得如同一個孩子,不時用手中的食物,去喂食游動的錦鯉,玩興十足。
西湖是省城杭州的代名詞,看過西湖,可以算是來過杭州了。能帶著老母親游一次西湖,做兒女的,也算是盡了一份孝心。回到老家之后,老母親可以在四鄰八方吹噓一番:我到過省城杭州,看過碧波蕩漾的西湖,摸了白蛇和許仙走過的斷橋,進了乾隆皇帝吃過的飯店,這足以羨煞村里的其他老太太。
娘在,家在,這是所有兒女的心聲,衷心祝愿老母親健康長壽!希望母親在能自行走動的歲月里,繼續跟著兒子,去更多的地方走走看看。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