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城西街道中山路社區見到了劉軼倫。蓄一頭短發,高高的個子,五官棱角分明,30歲剛出頭的他,看起來卻十分穩重。“我其實沒有什么好報道的,做的都是分內之事!眲⑤W倫謙虛地說道。
劉軼倫是城西街道中山路社區的垃圾分類管理員,從社區建造垃圾分類投放點開始,劉軼倫就開始東奔西跑、忙上忙下。選址在哪里合適?對居民有無影響?水電怎么接?建造地進度到哪了?每一件事情,他都要親力親為跑現場,配合物業在各個垃圾分類點監工、督促。
據了解,城西街道中山路社區一共分為五個垃圾投放點,1號垃圾投放點在啟明弄小區靠近蘭溪門,相對較遠。2號、3號、4號點分別位于時代花園東門、西門、南門,5號點則在社區對面的頤和雅苑小區內。
“我早上剛從時代花園小區的各個垃圾分類點巡視回來,現在的每個垃圾分類點都很干凈,大多數居民都能積極配合,垃圾分好歸類、定點按時投放,社區環境也是越來越好!”劉軼倫笑著說道。
但其實前期工作開展的并不順利,剛開始,居民們對于“四分”的概念還很模糊,尤其是廚余垃圾里經常會混入紙巾,外賣盒等。面對這樣的情況,劉軼倫意識到,只有將垃圾分類的知識宣傳普及到每一個居民,才能將這項工作落實下去。為打造“學習型”社區,劉軼倫召集各個樓道長、格姐志愿者集中學習,以自身行動帶動居民垃圾分類意識。他們前往每家每戶發放宣傳冊,為“不會分”的家庭做現場指導。經過一個月的大力宣傳,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志愿者團隊人數越來越多,每個垃圾分類點位確定了網格長、分揀員、志愿者,以多方聯動的形式大力推廣垃圾分類的宣傳。
“但垃圾分類這項工作,不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日復一日地積累和滲透,就像我們一個新習慣的養成一樣,要有一個堅持的過程。”劉軼倫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了解小區居民垃圾分類的情況,除了投放時間在點位上指導以外,非投放時間也經常去投放點轉轉,加強管理和監督。通過一次次地宣傳和勸導,垃圾分類這項工作變得家喻戶曉,居民都會有意識的在家里分好類到指定時間再投放。
除此之外,社區還建立了“反饋檢查”微信群,每日的垃圾分揀員工作在微信群進行及時反饋,看到有衛生不到位的地方拍照發在微信群,大家一起監督、一起整改,將檢查督導任務網格化,大大提高了社區垃圾分類工作的監督效率。
為了進一步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社區每個月都會定期組織一些垃圾分類趣味活動。在活動中,培訓人員會結合日常生活情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垃圾分類的知識和處理易腐垃圾的小竅門。在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讓大家掌握垃圾分類的方法。
“垃圾分類工作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關系到節約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重要體現,是涉及民生的關鍵小事,更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系統工程。”劉軼倫表示后續將繼續努力,扎實推進垃圾分類工作。(記者徐美琴)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