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觀看視頻
婺城區委七屆九次全體(擴大)會議暨區政府九屆九次全體會議于日前閉幕,全會提出了唱響“奮進‘十四五’圖強新婺城”的主旋律,推進“雙城”戰略迭代升級、奮力建設“五大名城”,爭當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市的排頭兵的目標。日前,婺城區融媒體中心推出系列融媒訪談,邀請部分區領導做客,圍繞如何奮力打造“五大名城”,貫徹落實全會精神。
本期我們邀請到的是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徐妙芳,請她為我們解讀怎樣建設創新名城。
記者 張易
主持人:徐部長您好!婺城區委七屆九次全會提出建設“五大名城”,您能否為我們簡要解讀一下“創新名城”,提出建設“創新名城”基于怎么樣的考慮?
徐妙芳: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一大永恒課題。作為區委區政府來說,提出“創新名城”,就是要把創新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驅動高質量發展。這兩年來,我們提出了建設“都市經濟創新城”的目標,統籌都市空間、產業、公共服務三大體系,構建以空間為骨架、產業為基石、公共服務為支撐、創新為動力的城鄉協調一體發展新體系,加快縣域經濟向都市經濟轉型。
這次全會提出建設“創新名城”,就是在“都市經濟創新城”建設的基礎上,將思維創新、產業創新、科技人才創新、文化創新、制度創新等全面融合、一體推進,形成更高層次、更多要素、更全體系、更有活力的創新能級和體系模式。
建設“創新名城”,婺城是有基礎和優勢的。
從戰略機遇看。近年來,婺城搶抓機遇,主動融入長三角、G60科創廊道,借勢“義新歐”“義甬舟”,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且獲批省級經濟開發區,打通了內外大循環,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從創新指數看。婺城區深入貫徹人才強區、創新強區首位戰略,始終把創新擺在核心位置,經過多年的不懈奮斗,婺城區科技創新指數跨入全省第二梯隊、提升位次全省第2,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引進取得明顯成效,這為建設“創新名城”筑牢了根基,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高質量建成“創新名城”。
從產業體系看。婺城區構建了都市工業、都市農業、都市服務業融合發展的都市經濟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智造裝備、現代商貿、生物健康、文化旅游“五大百億”產業,推動了三次產業產值在全市占比每年提升1個百分點,建設“創新名城”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
主持人:徐部長,剛才您對“創新名城”進行了解讀,那么提出建設“創新名城”要實現什么樣的目標?
徐妙芳:建設“創新名城”,就是要把“創新賦能”貫穿發展全過程各領域,提高“五大創新”能力,打出創新發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組合拳,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戰略型未來產業,切實加大科技投入,牢固樹立“沒有創新就沒有高質量發展”的理念,打造科技人才新高地,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區,全方位推進婺城高質量發展。“十四五”時期,各項指標全市占比逐年提高,GDP增速超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總量超400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上市企業數實現倍增。R&D投入占比、人才總量兩大指標實現翻番,科技進步創新指數力爭進入全省前20。
主持人:徐部長,我們都知道,“創新驅動實質上是科技人才驅動”。請問徐部長,今后乃至更長一個時期,婺城在科技人才工作方面將有哪些舉措?
徐妙芳:人才是第一資源!推動“雙城”戰略迭代升級、推動“創新名城”建設,離不開高質量的科技人才支撐。面對“十四五”全新開局,我們將唱響“奮進‘十四五’、圖強新婺城”主旋律,在“變量”中找準“定量”、于“變局”中找尋“新局”,突出數字化引領、撬動、賦能作用,圍繞全省三大科創高地大力建設科技創新示范區與人才生態最優區,探索新招式新舉措,繼續堅持以用為本、注重實際實效的理念,以“揭榜掛帥”等機制為牽引,釋放人才驅動引領發展強勁動能。具體講,主要是三個方面:
一是打造區域創新的“浙中硅谷”。實施區域創新“1224”行動,“1”就是謀劃建設1座婺州科學城,用好用足浙師大、金職院等高校資源,依托浙中科創廊道,謀劃建設具有新內涵的現代婺州科學城。“22”就是實現科技企業、科創飛地兩個“雙倍增”。實施科技企業“雙倍增”行動,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企業創新活動,推動一批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企業成長為婺城發展的“頭雁”。實施科創飛地“雙倍增”行動,深度融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力爭在粵港澳等地設立科創中心,實現科創飛地數量與引進高層次人才數量的雙倍增。“4”就是圍繞四大重點細分行業和重點產業鏈,實施科技攻關、推動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同時,大力支持“婺江醫學實驗室”“G60科創走廊(婺城)產業創新中心”“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提檔升級,全面賦能“創新名城”建設。
二是打造群英匯聚的人才洼地。堅持人才引領創新發展,實施“鯤鵬計劃”,搶抓后疫情時代人才流動有利契機,加快國際高端人才引進。實施青年英才“聚婺工程”,加快大學生創業園建設,厚植未來發展動能。實施“藍領行動”,大力培育產業藍領隊伍,加快推進“婺城制造”向“婺城智造”轉變。積極開展“婺城工匠”培育選樹,建立完善的技工人才培養體系。謀劃布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招才站,推進高校院所、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省級博士后工作站等智力平臺建設,為“創新名城”建設提供高素質人才隊伍。
三是完善科技人才創新機制。聚焦打造人才生態最優區,堅持靶向發力,深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集成政策優化創新生態。推進人才創業創新全周期“一件事”改革,升級人才“智服務”平臺,打造全流程交互式掌上辦事平臺,實現各類人才創業創新事項“一窗式、一站式”辦理。開辟“人才直通車”,探索實行高層次人才和產業急需緊缺人才的直聘制度;建立健全“草根人才”“鄉土人才”選樹機制。用好用活“揭榜掛帥”人才使用機制,精準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全力保障擦亮“創新名城”的生態環境。
最后,我想說的是:“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我們將創新能力融入到干部教育培養體系,一體謀劃、一體推進,引導廣大干部用創新思維、創新辦法來謀大事、干成事,帶動服務全區創新創業。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