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苑文 、見習記者徐樂攝
婺城是一處仙山秀水之地,物華天寶之城。這片豐饒的土地上有著看不完的四季美景,品不盡的美食佳釀,聽不完的坊間動人傳說,讀不盡的人間百態。“十三五”期間,婺城區以“雙城”戰略為抓手,圍繞鄉村振興,開展“鄉創”行動,立足生態發展理論,多維度探索康旅、文旅、體旅及研學游融合,實現鄉村經濟大發展。“十三五”塵埃未洗,“十四五”策馬揚鞭,我們回眸“十三五”,奮進“十四五”,踏上嶄新的征程,高歌猛進,踏浪而行。
康養振興白沙村游經濟
半年前,初逾天命的陳愛娥從崗位上退休,回到位于白沙溪畔的老家新昌橋村,守著一處十幾平米的小房子,張羅起了一家餃子館。街坊鄰里自家地里種的蔬菜,現搟的皮,現炒現拌的餡兒,現下的餃子,口口都是家的味道。“夏天來游泳戲水,秋冬季來徒步釣魚,來村里玩兒的人越來越多,餃子店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好的時候一天能賣一百多碗。”陳愛娥說。新昌橋的旅游指引周邊百姓在家門口踏上了致富路。
每當落日在古婺白沙溪畔灑下一抹燦爛的余暉。奔忙了一天的人們終于放下手頭的工作,三五相邀,尋那愜意處休憩。漸漸地,溪畔一片與天姆山隔水相望的沙灘上,聚攏來一波又一波的人潮。人們在在沙灘上漫步,在廊橋上閑話家常,在觀景臺上吹風看景。夜幕悄然降臨,小廣場上明亮的燈帶將四周照得仿若白晝,炭烤牛蛙、美味溪魚、各色小吃紛紛上線,食物迷人的香氣催得人垂涎欲滴,欣欣然覓食去。見客涌來,張羅小攤生意的鄉民們心上激動,吆喝聲更響亮了幾分……這是發生在位于白沙溪下游的白龍橋鎮新昌橋村的場景。借助“7+X”婺城鄉創模式,新昌橋依靠多方協力,由一個落寞古村迅速“蝶變”為一片濱水樂園,既留住了“綠水青山”,也為賺到“金山銀山”按下了快捷鍵。
十年前,新昌橋村如多數落寞古村一樣,坑洼的村中小道兩旁,錯落著爬滿歲月斑駁的民居。穿村而過的溝渠散發著臭氣,溪邊是一個集中垃圾場。越來越多的人離開村莊,去遠方尋找夢想。“五水共治”、“美麗鄉村建設”、“鄉創行動”……系列重大舉措如滾滾春雷呼喚著古村的春天,似春風化雨浸潤了古村舊貌換新顏。
“五水共治”后,清水流回了村莊,溪畔建起了廊橋,村婦挎著大水盆走進了生態洗衣房。今年,婺城區政府主導,啟動“南山漫道”美麗鄉村精品線建設。項目引入國有企業婺城區城投集團開展建設,范圍涉及新昌橋村、盧家村、長山二村、石道畈村及望山新村,新昌橋主入口成為重要打造節點。白沙溪畔草木茂密,一行綠道沿溪而走,村口創意標識、鄉愁記憶館前三十六堰圖、古橋下燈光噴泉秀……儼然移步換景,美不勝收。
緊跟著,“南山漫道”文旅經濟運營隨之啟動。婺城區在新昌橋村進一步探索“7+X”模式,由村集體與婺城區城投集團合資成立婺城區昌橋文旅發展有限公司,主導新昌橋文旅經濟運營,接納村民入股分紅。在運營早期,充分發揮黨員帶頭作用,部分黨員率先投放燒烤、冷飲、大排檔等夜經濟主流業態,配合濱水景觀留住客源,拉動消費,其余黨員在營業過程中做好安全、秩序、衛生等維護和服務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孵化,新昌橋村夜經濟日引流穩定在千人左右,僅炭烤牛蛙單品日創收近4000元,大排檔因客流爆滿已實行預約制。
體旅盤活高山生態經濟
在位于婺城西南偏遠山區的莘畈鄉,一條湯莘公路直抵山鄉,兩行銀杏夾道,兩側草木豐盈。一條莘畈溪滔滔而下,娟秀而雋永。連續多年的“萬人毅行”活動讓山水莘畈成為眾人心中的“體旅圣地”。在此基礎上,莘畈鄉試水體旅經濟,盤活山水生態資源及周邊配套,同步帶動山鄉百姓實現本地就業。莘畈鄉已培育有省金宿“山水間”、“潤合欣畈”及周邊散戶民宿等多層次共8家民宿350多個床位,發展5家農家樂共800多個餐位,配套有游樂場、游泳池、泛舟湖、文體活動中心等設施,引進了“潤合欣畈”等旅游地接機構,與正大、康泰等多家旅行社建立了合作關系,帶動農民增收50余萬元。
“十三五”期間,莘畈鄉以體育產業為驅動力,以自然山水為價值核心,整合體旅品牌力,精準定位生態體旅市場藍海,并引入專業企業進行運營,實現專業先導,行業帶動。
今年4月,莘畈鄉引進“潤合欣畈”體育產業發展公司。“潤合欣畈”立足生態體育產業發展整體規劃,同步配備了民宿、體育館、會議室、團餐廳,設置了相關水域活動區,架構相對完整的空間框架,同步整合附近農戶蔬菜基地、農家樂、民宿等作為補充配置。
2020年7月,“潤合欣畈”在莘畈鄉大立元村落地兩棟民宿,均由獨棟民居改造而成,喜迎“開門紅”。
莘畈鄉引導“潤合欣畈”對標三星級酒店專業化運作,由此為周邊民宿樹立標桿進而發展可能的合作載體,同步為下一步發展高端民宿蓄客導流。目前,莘畈鄉已搭建鄉村民宿多層級互補性發展體系。
研學孵化古村詩畫經濟
走進婺城區巖頭村,沿著舊石板鋪就的主路向前,只見清澈的梅溪環村而過,徐徐轉動的水車、農家庭院里探出頭來的一簇新綻的茶花、布局精細的生態洗衣房……掩映著一座座婺派仿古民居,一個個亭臺樓閣,讓人不覺陷入了歲月靜好的心流,懷想起千年以前流淌在這青山碧水、粉墻黛瓦間的詩情歲月。
十多年前,巖頭村是秀麗梅溪畔的貧困村。村中青壯年紛紛外出討生活。隨著婺城區鄉村文化振興的循序推進,巖頭村整治村莊環境,建設以文化禮堂為核心的文化陣地。
此后,婺城區以巖頭村文化禮堂為核心,打造“詩畫巖頭”,統籌資源,發揮多渠道多方面力量。“以堂養堂”吸引社會資源。出臺優惠措施,吸引文化企業進駐,將文化禮堂部分場館交由專業公司托管,產生的收益反哺文化禮堂。目前,巖頭村文化禮堂吸納禾居文創入駐,通過豐富“十歲成長禮”,提供扎染、造紙、刺繡、制琴等體驗服務,文化禮堂年收益額達到200萬,吸引游客1萬多人次。
另外,婺城區“借智借力”吸納高校資源。與浙師大、金職院等高校合作,將文化禮堂作為高校實踐點,由大學生負責挖掘村落文化,策劃文藝活動,組織文化走親,以解決文化禮堂缺錢、缺人的難題,彌補基層一線文化力量薄弱的短板。目前,全區已有2400多名大學生來文化禮堂開展實踐活動。
今年以來,婺城區以農村文化禮堂為鄉村文化振興的真諦和抓手,著力推進農村文化禮堂活躍力、生命力、持續力建設,推動文化禮堂規范化管理、常態化使用、可持續發展。
文旅賦能北山書香經濟
近幾年間,金華北山鹿女湖畔的鹿田書院里,相較往年又熱鬧了幾分。自呂祖謙、陳亮、唐仲友到“北山四先生”,鹿田書院作為婺學傳承的重要文化符號,在婺文化發展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如今,源遠流長的婺文化借力文創,搭乘文旅快車,以鎮尺、書簽、茶壺、小擺件等為載體,向小學子們傳來頻頻問候。
鹿田書院始建于宋代,于清末時大修,于千年間承載了婺學名師講學、禮祭、藏書等功能。1991年,鹿田書院被發現,評定為省文保單位。2018年,鹿田書院再度重修問世,保留其兩進格局,陳列有婺學名家傳承譜系、金華歷代文武狀元榜等相關史料,設有學堂、琴房、藏書閣等功能空間。自重修問世以來,書院內開展了幼學開筆禮、企業團建等中國傳統文化主題活動。婺州大地上源遠流長的婺學文化,北山鹿田書院世代傳承的治學精神,被越來越多的金華人所熟知。靈動卻莊重的編鐘聲響起,鴻儒講學、大筆揮毫的場景重新出現在鹿田書院。
除了鹿田書院,在金華北山,黃大仙祖宮默默講述著叱石成羊的千古傳說,吸引金華及周邊的游客紛至沓來,感受道家文化的深厚底蘊。重修的智者寺敲響了晨鐘暮鼓,流淌出千年不絕的梵音。儒釋道三足鼎立的文化繁榮以嶄新的姿態驅動著金華的文化經濟。
“十三五”期間,婺城區大力推動北山文化產業發展。金華山旅游發展總公司成立了金華仙山文化產業公司。負責人邢小平介紹,公司將致力于打造金華山研學游品牌,引流學校及培訓機構客源,落地2—5日游項目,并以此為突破口,配套硬件設施,發展特色民宿、主題餐飲、影視文化、文創經濟等周邊文化經濟。目前,公司已對接研學機構,開發涵蓋雙龍電站、金華的兩個巖洞、鹿田書院等文化旅游IP在內的研學課程,其中,鹿田書院成為第一階段的突破口。除了婺學主題研學游,書院還承載了文創產品展銷、文化推廣等功能,暑期古琴班即將開班,裊裊琴音將呼喚鹿田古韻繞梁歸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