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徐美琴)日前,市民秦某因李某拆卸舊房木料時高空拋物,造成腳粉碎性骨折,要求李某補償100天的誤工費、營養費、交通費等。雙方因賠償費用意見不一致導致僵持不下,多次協調未果后,便求助婺城區人民調解委員會駐矛盾糾紛調處中心調解室進行調解。
很快,婺城區調解委員會受理糾紛后老娘舅張路前與各方當事人積極溝通,多次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在經過一次次和風細雨的耐心說理后,李某也認同對于秦某的受傷應該負全部責任。最終,李某按照浙江省平均收入誤工費對秦某進行補助,并給予秦某后續相關治療費用的補償,并在現場履行了相關補償協議。老娘舅張路前團隊的熱情付出讓李某深受感動,近日,李某來到矛調中心向區調委張路前團隊送來錦旗以表謝意。
“只要是矛盾,就有化解的辦法,我們多想想法子,給他們把癥結疏通,心結打開,老百姓能握手言和,社會就多點和諧。”張路前說道。
這是婺城區矛盾糾紛調處中心社會治理的有效縮影。“早、準、快”地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是訴源治理工作推進的初衷。對此,婺城建立糾紛流轉機制,對經村級調委會調處后不能化解的糾紛,可將案件流轉至鎮級調委會或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調處,確保糾紛不激化。同時,優化“人民調解+司法確認”路徑,拓展在線司法確認申請方式,加大司法確認引導,提高司法確認率,確保協議執行有保障、矛盾糾紛不反彈。
目前,全區18個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都已按2名專職調解員要求配備到位,并確保經費保障到位。以“一鎮一室”為目標,已建有個人調解工作室23家,“老娘舅”品牌逐漸獲得群眾認可。
“一站式受理、多部門對接”的多元糾紛調解機制,能有效構筑矛盾糾紛化解的“減速器”“防火墻”。各個調解模式之間有序銜接、相互配合,構建起基層矛盾化解在鄉鎮、行業矛盾化解在部門、涉訴矛盾化解在法院、綜合矛盾化解在綜治中心的矛盾糾紛分層遞進銜接配套化解機制,實現“漏斗式”的解紛效應。
今年以來,婺城區司法局立足弘揚楓橋經驗,積極探索以人民調解為基礎,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緊密銜接的多元調處工作格局,充分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為平安婺城、法治婺城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區各級各類人民調解組織共調處矛盾糾紛3161件,調處成功3157件,調解成功率達99.8%,成效顯著。
與此同時,婺城區著力推進線上調解組織建設,借助“12348浙江法網”“浙里調”微信小程序、浙江省大數據調解平臺等工具,積極開展各類線上遠程調解,幫助企業群眾化解矛盾。眼下,婺城區正多措并舉,依托多層次、廣領域、全覆蓋的組織網絡體系,發揮基層一線和前沿陣地的作用,為全域社會治理注入穩定劑和黏合劑。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