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苑文、徐樂攝
借潭修堰,白沙治水造福千年
12月8日,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召開的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申報單位集中領獎儀式上,婺城區白沙溪三十六堰被確認成功申報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白沙溪舊名“白龍溪”,是婺城的“母親河”,主流長68.3千米,由遂昌門陳入境婺城,接納銀坑溪、大鋪水、左別源等支流,入沙畈水庫,經金蘭水庫后,流經瑯琊鎮、白龍橋鎮古方村、新昌橋村,在乾西鄉石柱頭入婺江。
史載:“盧文臺,字高明,幽州范陽(今河北定興縣)人,漢成帝末,為步兵尉,后授驃騎將軍。王莽篡漢,盧謝病,免歸順;建武三年(公元27年)率部36人從宜陽退隱到輔倉停久(今婺城區沙畈鄉停久村),墾田盧畈,首筑白沙溪堰,引水灌田,其后數百年,經百姓共力,筑起三十六堰,沿岸百二十余村受益。鄉民懷其惠,立廟以祭,尊為‘白沙老爺’!
宋時丞相、金華人王淮遺詩七律,道是“白沙三十有六堰,春水平分夜長流。每歲田禾無旱日,此鄉農事有余秋”。明成化年間湯溪縣首任縣令宋約曾題詩:“當年輔國有奇功,勇退歸山作臥龍。不向生前承帝寵,卻從歿后拜侯封。巍巍古相臨清渚,寂寂遺蹤對碧峰。三十六灣溪堰水,至今利澤未曾窮!
傳白沙筑堰之難,堪比秦時修鄭渠,白沙流域本西高東低,水位落差大,險阻無數,盧文臺披荊斬棘,擊退洪水猛獸,“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于漢時以近似唐代都江堰的修筑技術成功治理白沙溪。
《白沙圖志》等對各處堰壩的具體位置做了詳細記載,并載有布局圖。有關報道稱,《萬壇堰帖———金華白龍橋三十六堰》刻本(清光緒三十四年重修),還記錄了康熙、雍正、光緒年間官府調解村民用水糾紛,合理分配三十六堰運作的協議書。時光綿延千年,“白沙溪三十六堰”尤有受益農田27.8萬畝,至今仍有19座堰在發揮作用。2019年,白沙溪通過了“美麗河湖”驗收,以其安全美、生態美、清凈美、底蘊美、智慧美成為“美麗河湖”的“白沙溪樣板”。
不臨大海,不近大河,“浙江之心”在綠水青山的環抱下蓬勃生長。北有雙龍之水天上來,山泉汩汩澆灌閬苑仙葩;西有三十六堰巧奪天工,白沙清流滋養十萬人家;東有三江匯流,一路向西問道磅礴詩路。這個偏安一隅的江南水鄉,以古今傳承的樂水智慧和治水精神守護著世世代代的優質“大水缸”,水生態、水發電、水經濟、水生活、水文化……婺州因水而美,因水而興,因水而靈。
化險為夷,婺州公園改善人居
古城門邊、護城河旁,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古時,婺州公園尚不存世,此處的繁華卻早已上演了千百年。
作為農耕民族的華夏,一座古城的繁華總是與水緊密相連。義烏江與武義江合流而成金華江,穿城而過,當時的外來運輸多用水路,且必經此地,古人便在這離古子城和西大門入城口的河岸上建起了“小碼頭”,碼頭上大小水排一字排開,進城商賈一律在此歇腳,碼頭上終日來往行人不絕如縷,各式飯店、旅店、米店、山貨店等鱗次櫛比。
那時,婺州公園原來的位置是義烏江上的一片沙灘,其中有幾處深水溝和深水潭,平日市民們都在那里洗衣、洗菜,經年累月砂石沉積形成八詠灘,每次漲潮退去,都會有人在沙灘上撿河蚌,拿回來吵著吃,那東西繁殖很快。于饑荒年代,這無疑是大自然給予人類莫大的饋贈與援助。
然而,母親河并不總是溫柔的,它血脈中流溢著數千年來作為護城河剛烈的性情,那些年,歲歲鬧洪災,洪水沖擊燕尾洲后折向西北撞擊天寧寺南面山坡腳,造成山坡腳塌方愈演愈烈,進而使附近長樂劇院旁形成深水潭,而此段河道則逐漸演化為一個緊湊的“Z”字型,加上江面及沙灘水面深淺不均,水下有暗流,行船不易,被船夫們稱作“鬼門灣”,每次乘船接近此處,船夫都會告誡我們坐好不許動,一有不慎便會落水。此外,長樂劇院下是金華人的恐怖地帶,水下有泉眼,與北山水脈相通,泉流急速,形成強力漩渦,且水溫極低,每年都會有人下水時因受凍抽筋而溺水。一年數次的洪水也讓周遭居民深受其害,其中有一年,洪水水位超過警戒線4.68米,婺州治水迫在眉睫。
1956年,當時的金華縣政府建設科在天寧寺南面的義烏江邊建起了兩條挑水壩,以引導洪水改變流向,減少對其山坡腳的沖擊,收效明顯。于是,建設科決定再行加長加高,建筑物料何處來?經勘察,縣建設科一行考慮到碼頭加工好的大米通常需要被裝載入雙輪車,而后被推著穿過西大門,轉向中山路,再一人推一人拉合力翻越鐵嶺頭,送到東市街市場上賣,途中多有險阻,欲以在山腰處筑一條坦途,把挖掘出的泥沙倒在挑水壩上,形成了一片平地,市民休閑常常造訪此處。新筑的路名喚“濱江路”,那片平地則被市民稱作“火腿公園”。隨后,金華縣挖備戰地下坑道網,挖掘出大量砂石,全部堆到“火腿公園”,由此再次擴大了建筑面,提升了高度。
一瀧八站,雙龍泉水匯能電力
雙龍清泉汩汩而下,甘冽之中蘊藏了巨大的動能,曾于半個多世紀前掀起中國水利水電的一波發展大浪。
雙龍電站位于金華山南麓雙龍水庫北側,始建于1958年5月,是當時金華地委、縣委在金華山動工興建的“一瀧八站”8座梯級電站之冠。1959年,電站干部職工攻克技術難關,從196米高程(當時為國內第一)引雙龍、九龍之水,帶動金華機械廠(后來的金華水輪機廠)自制的我國第一臺750千瓦沖擊式水輪機與兩臺上海華生電器廠制造的256千瓦發電機聯機發電,獲得成功,譜寫了我國電力機械制造和農村水電史上的新篇章。
1960年3月14日,毛主席乘坐專列專程來此視察,隨行的有江西省委第一書記楊尚奎、衛士長李銀橋以及浙江省公安廳廳長王芳,金華地委書記李學智陪同視察。
2018年,雙龍電站進行修繕維護,保留了大門、辦公室、老廠房和新廠房,復建了宿舍樓,新建了展覽廳和體驗廳,最大程度的還原了當年毛主席視察雙龍電站的原貌和場景,館內還收藏有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和照片,重點展示了小水電發展的變遷和歷史貢獻,弘揚金華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
在紀念館小廣場上矗立著毛主席的偉岸銅像,主席目光深邃望著前方,雙手相握放在腹前,身形高大挺拔,這個形象是根據1954年毛主席視察浙江時,在杭州劉莊所拍攝的照片,銅像高三米,按照主席1.83米身高等比例制作。
小廣場邊就是主席當年視察過的老廠房,當年的發電機組仍然保存完好。就在這些機組旁,曾留下一段響亮的對話。毛主席問工作人員:“電盤是自己制造的嗎?”工作人員答復:“是的,儀表盤也是自己改造的,電纜、電流感器是自己繞的!钡玫娇隙ǖ拇饛秃,毛主席滿意的連連點頭,并對金華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發展小水電的精神給予高度評價。
當年,金華山“一瀧八站”水電站是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利用山泉水自然落差發電的小型水電站,在水資源豐富,有自然落差的山區、農村均可建造。金華山水流有數百米的天然落差,依次興建了西湖一級、西湖二級、雙龍洞、少年、雙龍、庫口、官基、石門硤八個梯級電站,雙龍電站為八站之冠,位于雙龍水庫北側。電站水源共有雙龍、九龍二股,雙龍溪是通過環山開挖了2632米長的引水渠,西側隔山的九龍溪,興建了九龍水庫調節蓄水,然后通過1462米廠的地下管道和148米的穿山隧道與雙龍溪水匯合,在華溪橋村上游建407米長的壓力管道,利用196米高水頭沖擊發電,在1959年9月30日建國十周年前夕投產,這是金華第一座裝機500千瓦以上的引水式高水頭水電站。
毛主席在看完發電機組后,對王芳說:“浙江水資源豐富,發展小水電大有前途!辈⒆髦甘,把金華山“一瀧八站”水電站作為全國發展農村小水電的典型加以推廣。從此,我國小水電發展進入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高峰期,雙龍電站也引起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關注,聯合國亞太地區小水電會議代表以及105個國家的專家、學者曾先后來此考察學習。如今,當年的廠房仍在使用。而雙龍電站已成為紅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