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紅星、范卓崢)人才資源是經濟發展與鄉村振興的第一生產力。得益于優厚的人才優勢,塔石鄉東店村充分發揮以人帶人、人才返鄉的作用,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強大的活力,走出了一條從“文化村”到“小康村”的致富之路。
“東店村歷來崇學向善、民風蔚然,區區四百余人的小山村,就走出了7個博士,7個碩士,還有一批人民教師,你看這就是我們村上的名師榜……”日前,東店村黨支部副書記傅曉平向記者介紹。
東店村是塔石鄉內遠近聞名的“文化村”,距今已有529年歷史。自從東店先民來到這片沃土繁衍生息,就以崇學之風作為家族文化傳統,澤根后代。村民胡厚泉是村上一名退休的人民教師,培育出許多優秀的大山學子。他告訴記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人過的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深知只有讀書才能走出大山。盡管家境貧寒,村民依然竭盡全力培養孩子,讓孩子用讀書搏出自己想要的人生。而學子們在學有所成之后,也總是不忘感恩故土的滋養,回歸家鄉助力鄉村振興。
以前的東店村是一個基礎設施薄弱,道路泥濘的破舊小山村,與現在環境優美、寬敞明亮、配套齊全的文明村面貌截然不同。那時候村民出行十分不便,收入普遍不高,脫貧致富成了群眾最迫切的愿望。
2018年,東店村的兩位博士吳煒峰、傅根清回到家鄉,為村莊的發展出謀劃策。東店村環境優美、水質優越,他們建議在村內發展農旅產業,通過建立共享農場的方式,既可以讓本地土特產品走出大山,也可以通過采摘旅游為家鄉帶來人氣,為農戶創造實實在在的收益。“智囊團”的創新思路,讓東店村兩委茅塞頓開。于是,傅曉平便開始牽頭落實共享農場一事,著手辦理尋找農場發起人、注冊商標、開拓銷路、登記營業執照等一系列事宜。
2019年,東店村偉娟家庭農場正式成立,28名黨員和村民帶頭入股,并與浙師大對接投資30余萬元引進優質藍莓品種進行試種,嘗試優質農產品種植,探索村莊消薄增收新思路。如今,東店村已經成功種植了四百余畝覆盆子、彌猴桃、藍莓等特色生態農產品,并通過村里村外互助互動的方式,打通產供銷環節,依靠土特產的好口碑吸引眾多游客前來游玩。
村內經濟發展有了實質性的突破,東店村兩委又一次乘勝追擊,歷時半年時間充分挖掘村內家風家訓、文化資源、名人名錄、榜樣力量等文化內核,圍繞“文化村”特色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該所于日前順利落成,將以研學基地的形式對外開放。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