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者 豐懿超、蔡君楠、 彭麗莎、實習生童欣婕
攝 影 黃詩媛、徐樂
今年春天來得比往年更早一些,眼下,農民伯伯們搶抓農時采茶種菜,結束寒假生活的孩子們爭相采購學習裝備,書香四溢的文化禮堂也吸引著群眾紛紛前來閱讀“充電”,人勤春來早,婺城各地一派忙碌奮進的新年新氣象。
箬陽早春采茶忙
早春,箬陽鄉第一批早茶迎來了采摘季。在綿綿春雨中,漫山遍野的茶樹青翠欲滴,一枚枚新芽嫩綠芳香,微風吹來,韻味悠長。
這些生長在海拔700米山上的茶葉,終日云霧繚繞,是名副其實的“高山云霧茶”,一年只采摘一季,十分珍貴。可以說,“一杯清香四溢茶”是幾代箬陽人的詩與遠方。在南坑村茶山上,采茶女工們腰挎竹簍、身披雨衣穿梭其中,手指熟練地在綠葉間上下舞動,將一片片嫩綠的茶芽送入茶簍。茶園里,她們的身影宛如躍動的音符,譜寫春天里的美好樂章。
“采茶是個技術活,不能用力掐,需要輕捻茶芽,輕輕拔起,才不會傷到茶葉,這樣泡出來的茶才更香。”今年59歲的鄭鳳妹是南坑村一名村民,有著四十多年采茶經驗,因為長年累月地采摘,她的手指上都長滿了老繭。“快的時候,一天就能采下四五斤。”即便說著話,她也沒有停下手里的工作,新鮮采摘的嫩芽很快就鋪滿了茶簍。
南坑村像鄭鳳妹這樣的茶農不在少數,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有幾畝茶園,每到采摘時節,她們都會約上遠親近鄰一同采摘,種茶采茶周而復始,歲歲年年。“每年我們都會花上兩三個月采茶,采摘下來的茶葉會有茶廠來收購,算下來至少能增收七八千元。”村民余秀鳳說,茶園伴著她長大、成家、生子,見證著她的青春芳華,也為她描繪了美好未來。
在連綿起伏的茶園里,一道道紅色的身影也經常出現其中,他們是“山里人紅盟”的成員。據了解,今年有不少村民響應國家號召,留在外地過年,村里茶農勞動力不足,所以箬陽鄉里的黨員干部和志愿者前來幫助茶農一同采摘。
“原本我還在擔心缺人手,會錯過春季茶葉的采摘,結果鄉里一下子來了四五十位志愿者,一下子就把活干完了。”眼瞅著茶園里的茶葉被一筐筐采摘下來,茶農們笑容滿面。
近年來,箬陽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茶葉經濟得到了穩步發展。去年九月,高山茶品牌“箬陽龍珍”順利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有力提升了婺城特色農產品的競爭力。去年,鄉黨員干部多次組織茶農前往市區苗木城和古子城宣傳銷售茶葉,日均營業額達萬余元,不僅解決了疫情期間茶葉滯銷的問題,也讓市區居民近距離感受到了箬陽特色高山茶的魅力。此外,鄉黨委政府搭乘“網紅經濟”“直播經濟”順風車,組織全鄉50余名村民參加了網絡帶貨直播培訓,不斷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助力創業創新發展。
“今年四月,我們將繼續舉辦茶文化旅游節,開展采茶制茶比賽、品茶大會等系列主題活動,不斷推動茶旅融合,帶動鄉村振興。”箬陽鄉鄉長羅丹介紹,下一步,箬陽鄉將通過整合資源、打造品牌、建設高標準茶園,把茶文化進一步融入茶產業發展,將茶、旅、文、養有機結合,使箬陽茶葉全面升級,為“五大名城”建設貢獻箬陽力量。
長山蔬菜產銷旺
遠在另一頭的婺城區長山鄉盛珂家庭農場里,鮮嫩的馬蘭頭、翠綠的番薯葉、茂盛的青菜……各種新鮮的蔬菜,也讓大棚里一片生機盎然。
“最近兩個月,大棚里的蔬菜長勢較好,原來畝產4千多斤的馬蘭頭,今年能多產10%左右。”盛珂家庭農場老板盛福建介紹。據了解,每年的二三月份是馬蘭頭生長旺季,現在蔬菜大棚里的馬蘭頭長勢喜人,正是采收的好時節。這兩日,盛福建和員工們一直忙著采摘蔬菜大棚里的馬蘭頭,然后裝車運往市場進行銷售,每天要賣掉10多框。“過年前,我們就開始采摘馬蘭頭了,可以一直采摘到下個月底。”盛福建說道。
“去年疫情雖然給我們菜農造成了不少的損失,但也讓我意識到線上銷售的優勢,不迎頭趕上‘新趨勢’,遲早要落伍。”說起銷售情況,盛福建表示,今年他采用了“線上+線下”的模式。去年,基地蔬菜因為疫情原因銷售受阻,但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幫助下,他開通了線上銷售通道,將損失降到最低。目前,基地蔬菜50%的銷量走的是線上平臺。
據悉,盛珂家庭農場是金華市保障型蔬菜基地,占地約200多畝。主要種植馬蘭頭、空心菜、莧菜、番薯葉等綠色蔬菜。現在,農場的蔬菜大棚里種著100畝左右的馬蘭頭、番薯葉、青菜等蔬菜,每天出產量約1500公斤,其中大部分供應本地市場。值得一提的是,農場內還建有檢測室,蔬菜在采摘之前會先進行抽樣,檢測農藥殘留,確保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近年來,婺城區積極拓寬農戶增收致富渠道、持續培育壯大蔬菜產業,不斷發展蔬菜大棚、鋼架拱棚等現代設施農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同時,通過資金、技術和政策等多方面進行扶持,不斷提升農戶科學種植水平,引導和鼓勵農民發展現代化農業,有效帶動了廣大群眾增收致富,助力“幸福名城”建設。
“開學經濟”漸升溫
伴隨著新學期的到來,新一輪的學生裝備大采購已悄然開啟。近日,記者走訪了婺城區的部分書店、文具用品店,各種學習用品琳瑯滿目,暢銷的學習用品更是被擺到了顯眼位置,有不少家長和學生正在選購自己心儀的物品。
下午2時許,記者來到金華書城。盡管是工作日,收銀臺前仍排起了長隊,有帶著孩子來買輔導用書的家長,也有只身或是結伴前來購買文具的學生。柜臺前的工作人員忙得不可開交:“開學了,買書的人特別多,我中午剛吃完飯就又得趕緊回到柜臺。”
在文具用品區,記者看到墻上、過道邊都貼滿了“開學必備清單”,從基礎的書寫工具、書包筆袋和紙張本冊,到文件袋、握筆器等輔助工具,應有盡有。何欣桐是育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經過一番挑選,她購買了鉛筆和修正帶。“我一學年會來買一次,一般都會買修正帶,因為做錯題目的時候修改起來會很方便。”何欣桐說。
同樣,石先生帶著三年級的兒子正在挑選新學期要用的書皮。“平時我比較忙,趁著開學前帶孩子買好一學期要用到的學習用品,今年學校要求要買書皮,所以就帶他來挑選。”石先生介紹。
在書城的教輔資料區,記者還看到不少孩子購買了學習資料。浙江師范大學婺州外國語學院的胡同學抱著八九本資料說道:“這是復習階段要用的書,我馬上要中考了,所以買些書鞏固一下以前學過的知識點。”
教輔資料區的引導員陳女士告訴記者,根據往年的經驗,在開學之后一周左右的時間買書的人會達到峰值,通常是在開學后的第一個周末,前來購買教輔資料的客人最多。
在金華書城一樓,記者還看到一群忙碌的志愿者。他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幫助完成客流引導、整理書籍、指導支付、安全保障等工作。據了解,這批志愿者來自金華二中,他們趁著寒假的最后幾天,前往書城參與志愿服務,他們的到來為書城減少了不小的壓力。
此外,記者還在市區八一北街附近的幾家書店和文具店也了解到,近期,店內的客流量相對有所增加,各式新品都已經擺放在了顯眼的位置。在“開學經濟”的帶動下,全區大部分書店、文具店、小商品批發市場里的文具店鋪銷售額都有不同程度上漲。
4
文化禮堂書香濃
近期,婺城區書香四溢的文化禮堂也吸引了許多讀者前來閱讀“充電”。大家暢游寧靜的書海,盡享“書香之春”。
記者在婺城區蔣堂鎮的蔣堂書香文化禮堂里看到,閱讀室內坐了不少讀者,有的在挑選著自己喜歡的書籍,有的則在室內一角享受自己的閱讀天地。
文化禮堂負責人陳紀祥介紹,春節期間文化禮堂正常對外開放,每天都有不少人前來閱覽書籍,相較于平時格外熱鬧。接下來,文化禮堂還將結合當地民眾需求,舉辦一系列諸如農民閱讀賽、兒童讀書節、宣講沙龍等活動。
據悉,蔣堂書香文化禮堂是全省首批書香文化禮堂建設試點之一,同時也是金華市首個書香文化禮堂試點。禮堂占地1800平方米,擁有閱讀座位80席,圖書收藏近萬冊,報刊30余種,涉及農業科學、哲學、歷史、經濟、文學、少兒讀物等多個門類,其中,借閱功能還實現了與市、區兩級圖書館通借通還。
不僅如此,蔣堂書香文化禮堂也是蔣堂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蔣堂綜合文化站所在地,除了閱覽功能外,還配備健身房、鄉賢文化館、室外文藝活動場所等,形成了“借閱、宣講、休閑、展覽展示、讀書沙龍、全民健身、接待服務”為一體的多功能文化禮堂,滿足了周邊群眾多樣的文化需求。
此外,根據疫情防控要求,文化禮堂還靈活開創線上預約、線下服務的形式,建立了“蔣堂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公眾號,通過公眾號向社會發布服務信息和內容;線下配以疫情防控宣傳標語、體溫檢測、健康碼登記等措施,營造出安全、祥和的閱讀氛圍。
放眼全區,婺城按照“一村一品牌”、“一堂一特色”的建設要求,依據“五有三型”的建設標準,在全區各鄉鎮、街道和規模行政村,基本實現了文化禮堂全覆蓋,也讓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在老百姓身邊“多起來”“活起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