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粿,也作青團、清明團子,是清明節前后江南地區用以祭祀祖先、饋贈或款待親友的傳統時令美食。清明臨近,在塔石鄉塔石村,當地群眾正在手工趕制清明粿。他們采下田間嫩綠的鼠曲草,混合其它餡料,制作成鮮香臘肉春筍餡或清甜順滑豆沙餡的清明粿。一只只清明粿糯韌綿軟,包裹著濃濃的春意,碼齊上鍋,整個村子都彌漫著誘人的清香。
“清明節包清明粿是村子里的傳統,以前大家都是包好了自己吃,現在塔石清明粿的名氣越來越大,城里來的訂單也越來越多,經常四個阿姨都忙不過來。”村民董孝青一邊忙著招呼顧客,一邊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從今年三月初開始,她每天都能接到大量的清明粿訂單,還有不少“回頭客”和慕名而來的顧客,平均每天制作500個清明粿都能銷售一空,僅靠這款小吃,小吃店的日營業額就能超過2000元。
近段時間,在塔石鄉,還有很多農家商戶和董孝青一樣,接到了來自城區和鄰近縣市的清明粿訂單。大量的訂單以一人之力很難完成,家家戶戶便互相幫忙,今天到這家,明天到那家,三五成群,一邊包粿一邊說笑,好不熱鬧。“清明粿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了!”村民們紛紛說道。
近年來,隨著塔石鄉旅游產業的興旺,鄉村美食受到越來越多城里人的喜愛。以特色美食為媒,塔石鄉充分利用當地特定季節、特定美食吸引游客,同時鼓勵當地“老字號”做出招牌,走出去開拓市場,逐漸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聯動,“小吃經濟”遍地開花,成為助推鄉民致富的重要引擎。據了解,每年三月,塔石鄉清明粿銷量可達3萬個,月銷售額超過10萬元。
“好看的風景千篇一律,特色的小吃萬里挑一,我和朋友每年都會自駕來塔石,就是因為對這里的農家小吃念念不忘。”來自義烏的董俊飛是個“吃貨”,對她而言,旅行的意義,便是嘗八方美食,品百味故事。清明粿的故事,見證了塔石鄉逐漸興旺的歷史。小吃,已不僅是一個地方的特色符號,品牌小吃作為地方名片帶來流量,對地方經濟具有不可替代的助推作用,發展特色小吃,有著本小利大的效益。
一個燒餅,能帶動一方致富;一碗年糕,能炒出億元“金飯碗”。講好小吃故事,做活“小吃經濟”,不僅能在經典配方、生產工藝、制作方式的整理和傳承中弘揚傳統文化,更能通過培育現代主體、推進產業聯動,更讓其成為一股振興鄉村的重要力量。未來,塔石鄉將繼續創新發展模式,不斷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立足特色小吃,推動美食經濟發展,帶動一方百姓致富。(記者張紅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