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苑、通訊員姜雯)自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后,有關白沙溪的系列研究、采風及媒介傳播如火如荼,在婺城,一陣白沙研學熱也悄然興起。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近日,白龍橋小學的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在白沙堰的淺灘邊做起了潰堤實驗。同學們首先在玻璃箱里用沙子堆起大壩,然后從大壩后方不斷注水,在實驗過程中可以看到,由于受到水流的不斷沖擊,大壩整體就會變形,還會發生位置的移動。通過觀察潰堤實驗,同學們了解了堤壩在防洪中的重要性,同時,也明白了定期泄洪和選擇堅固材料的重要性。
隨后,同學們又開始了新的探索——沙盤實驗。同學們以班級為單位,合理分工為設計組、施工組、保障組、安全組四個組。設計組負責規劃沙盤的整體形狀,比如大壩設計幾個,設計在哪里,農田和河渠的位置怎么安排才合理;施工組負責用沙子和其他工具按照設計組的指揮來操作;保障組負責搬運小石頭、河水和所需要的沙子等;安全組負責觀察沙盤周邊水域及水流是否通暢等情況。同學們積極討論溝通,通過模仿古人利用落差規劃水利,創建利于灌溉的河渠系統,鍛煉自己的規劃與合作能力。
好玩的游戲包含著豐富的知識,家門口的白沙溪蘊藏著探索不盡的奧秘。很快到了中午,同學們又各自分組,按照分工開始洗菜、燒菜、收拾碗筷。通過燒土灶,培養了生活自理能力,鍛煉合作及溝通能力。
近年來,關于研究性學習的探索在全國范圍內興起。圍繞各色主題,婺城區各學校都開始在既有基礎上推動學科融合,開發主題課程。白沙溪的成功“申遺”,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老師帶領著孩子們走讀白沙溪、發現白沙溪、走進白沙溪、研學白沙溪,各色研學課程百花齊放。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