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婺城區瑯琊鎮泉口村村支書陳桂祥繁忙奔走于村中的幾處新裝的舊屋。再過幾日,婺州窯非遺傳承人呂永明的“鐵店窯乳濁釉陶瓷工作室”將入駐這里,成為泉口村精準定位點燃鄉村文旅經濟的第一把“火”。
陳桂祥說:“婺州窯唯一的國家級文保單位就在我們村。我們有責任把祖先留給我們的婺州窯文化傳承好,更有優勢把婺州窯經濟發展好。”
唐代陸羽《茶經》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在茶圣筆下,婺窯茶具品質上乘,位列探花。這是婺窯唯一見于古代文獻的記載。據貢昌《婺州古瓷》相關論證,婺州窯因州得名,與龍泉窯等同屬婺窯系,興于商周,盛于唐宋,于明清時期逐漸衰弱,前后綿延2700多年。
陳桂祥所說的“唯一”就是婺州窯鐵店村遺址。鐵店村是泉口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這處遺址距離白沙溪不足2公里,依山傍水,植被茂盛,盛產松木,多粉砂巖。自北宋年間,這里便世代有人以燒窯制瓷為生。據相關史料載,婺州鐵店的這支窯火持續燃至元代。1976年,韓國新安海域打撈出一艘古代沉船,艙內有陶瓷器一萬多件,其中有百余件便產自金華鐵店窯。
“我們探索鄉村振興,就是要圍繞婺州窯這一歷史文化資源,引進人才、引進項目,不僅用美食美景留住游客,更要用文化留住游客。”陳桂祥說。
圍繞婺州窯文化,泉口村搭乘“非遺旅游景區村”建設的快車,對村容村貌及相關配套進行了改造和整治。如今,走進泉口村,一條青石板路牽引著游人不由自主地挪步村居深處。只見粉墻黛瓦,小樓庭院,低矮的院墻里鑲著瓷片,嵌著一口口瓷壇,瓷壇里種著各色花木,于古樸而精致的細微處向來人款款述說著這個古村千年窯火的傳奇。
據悉,呂永明是金華市婺州窯燒造技藝非遺傳承人,師從婺州窯燒造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新華,自2014年開始探索婺州窯乳濁釉的復燒,用時4年經上萬個作品試燒,于2017年其本掌握了乳濁釉的燒制工藝,并陸續推出乳濁釉瓷器。
呂永明表示,項目入駐泉口村后,他將對婺州窯鐵店村窯口進行深入研究,重點探究鐵店村窯口在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燒造特點,探究鐵店村窯口乳濁釉窯變的秘密,并進行復燒試驗,進而依托婺州窯鐵店村窯口創作系列有鮮明婺州窯特點的現代藝術瓷和日用瓷。(記者張苑)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