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花,是一種民間藝術工藝,工匠們以高超的技藝,賦予木石磚瓦以鮮活的生命力,廣泛用于建筑的門窗、外墻、影壁,以及流傳下來的老式家具中。
那些隨處可見的磚雕、木雕、石雕,那些精美的圖形,古拙的人物,共同構成了一幅意韻悠長的畫,將千家萬戶的動人故事娓娓道來……
浙江金華,婺州之地。自秦建縣2200多年歷史,因其“地處金星與婺女兩星爭華之處”得名。古婺州的燦爛文明和久遠歷史,在這片水土留下了無數古樸民居,自成風流。
金華府城隍廟
從前的城,千城千面。有的輝煌大氣,有的端莊典雅,有的紅粉碧樓,每一幢都有讓人駐足長嘆的資本,古典致雅的雕花,禪意靜美,美到窒息。
金華府城隍廟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坐北朝南,為院落式組群建筑。整體建筑的天花、磚雕、藻井制作工藝精致,系浙江保存較好的一處府城隍廟,極具藝術價值。
城隍廟共三進,依次為門廳、戲臺和正廳;左、右廊廡十二楹,又廂房十一間。整組建筑群的屋頂均為硬山頂,梁、枋和牛腿等木構件雕刻精湛,尤其兩個穹窿藻井十分精美,門廳的藻井以百余朵雕刻牡丹的楓栱盤旋至頂。
城隍廟內還有一座極有特色的吊角古戲臺,古色古香。戲臺頂部有鑲嵌于其中的大量圓雕和浮雕。雕刻工藝精致,木雕人物栩栩如生,動物鳥獸形態各異,花紋裝飾華麗脫俗。
塔石上陽古建筑群
“小鄒魯”金華,文化資源豐富、地位獨特。1996年,建筑學家洪鐵城首次提出“婺派建筑”這一學術概念,作為一種建筑文化、建筑流派,“婺派建筑”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塔石上陽古建筑群是全區現存保留最大的婺派民居,這些古建筑多為兩進式住宅,中帶天井,兩旁廂房,中堂后壁。
古村老街有騎馬樓、過路亭,路面以青石和鵝卵石鋪就,寧靜古樸。在老街上,一眼看去,沿街錯落有致地排列著古建筑,白墻黛瓦、雕梁畫棟、馬頭高聳,雕工精致的木格子窗半開半掩。
聽村里老人說,這些老宅以前都是商鋪店面,過去,上陽是塔石到龍游的必經之地,很多南來北往的商旅都要經過此地,曾經盛極一時。
婺州窯陶瓷博物館
古時候,雕花是用心來打造的,那刻在窗櫞垣上的龍鳳花鳥、坐在門口石獅人雕、飛到檐上的奇珍異獸,都滲透著工匠們的思想,充滿了生命力,為建筑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婺州窯陶瓷博物館建筑風格獨特、雕刻精良、簡潔大方,于2009年拆建至婺州古城內。
從建筑的布置裝飾特點看,該宅祖輩楊氏是書香世家,建筑裝飾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江南雕刻工藝的建筑裝飾優美、靈動的地方特色。
雕花里,融有古婺風俗文化的精華,糅合著每個人的深情。門外滄桑,門內過往,一道道被精細雕刻的紋路,等待著人們去聆聽、去解讀。
太平天國侍王府
每一副雕品,都是一段歷史,一種情趣,一種人文情懷。雕欄玉徹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所謂故人己去,只有雕品是永恒。
太平天國侍王府曾是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在浙江的軍事指揮所,構建于1861年,規模宏大。
整座建筑為硬山頂、磚木結構的衙署式建筑,府內所有墻壁、梁柱上均繪有各種壁畫和彩畫,十分壯麗宏偉,是太平天國的藝術寶庫,1983年底已發現石雕、磚雕各11件,木雕526件。
滿目的青磚灰瓦,精巧的飛檐雕壁,高聳的城墻市樓,鮮亮的燈籠金匾,輕輕撫摸古建的每一個角落,仿佛與古人執手相牽。
(記者張紅星、攝影黃詩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