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來了樹梢的第一葉嫩芽,等來了第一場淅淅瀝瀝的雨,等來了一聲驚雷喚醒冬眠的生靈,等到太陽光線掃過赤道去往北回歸線,平分晝夜,世界仿佛新洗過一般,天清地明,一切都隨著天地一起變得澄澈可見。而有些揮之不去的思念,恰在雨落紛紛之間變得愈發刻骨銘心。有些堅強偉大的靈魂,讓人肅然起敬。
紅色星火照亮前路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婺城區沙畈鄉銀坑村相較往年愈發熱鬧,黨員宣誓、紅領巾游學、紅色旅游……這片革命老區曾經的星星之火早已映紅了天。“奶奶看到這一切,一定會感到欣慰的。”如今,61歲的銀坑村村支書陳凱良又一次追憶起奶奶許云香,那個了不起的共產黨人。
許云香是銀坑村解放后第一任黨支部書記。那年,許云香還是個二十出頭的小媳婦兒,剛嫁到溪口鄉不久。村中流傳著一種可怕的病,患病者口舌生瘡,至死時會爛掉一截大拇指。許云香患上了這種病,所幸她偶遇了來到銀坑村開展紅色活動的紅軍軍醫。見到被病痛折磨的許云香,軍醫傾力救治,不日便痊愈,分文未取。這位生活在大山里的淳樸婦人,從此認定紅軍是救命的好人。于是,每逢戰情緊急,許云香就幫助紅軍下山采買生活物資。為了躲避敵人追捕,紅軍不便在山間生火做飯。為掩護紅軍,許云香借上山砍柴為由,將家里做好的熱菜熱飯送到紅軍戰士們手中。這段軍民魚水情,感染了越來越多的鄉親們,建設著越來越好的紅色銀坑。
這位老共產黨員事事做做表率,樂于奉獻,抗美援朝時期,她帶頭送子參軍,于1958年領導全村開墾千年荒灘,造田50余畝,是一位堅持黨的領導、依靠群眾、團結群眾,走群眾路線的好書記、好干部。在銀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唐朝樊梨花不及銀坑許云香”。
許云香曾榮獲“三八”紅旗手,先后28次被評為省、縣、鄉的勞動模范和軍屬模范。1958年出席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代表會議;同年榮獲浙江省人民委員會發給社會主義水利模范獎章;1959年出席浙江省青年、婦女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大會,榮獲獎章。多次當選原湯溪縣、金華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縣婦聯委員。
科學教育引領前程
時節到了,父親胡步蟾又如期走進了胡豐的夢里。年歲越來越長,對父親的思念越來越深切,往事越來越清晰,在胡豐的心里漾起一陣陣的悲傷。
父親胡步蟾辭世已有半個多世紀,然而,父親的音容笑貌深深烙刻在腦海,激勵著他直面人生的順逆,世事的冷暖。
“爸爸走了,什么也沒帶走,什么也沒留下。但他為人正直、剛正不阿、誠懇熱情、樂觀大度、刻苦節儉、勤奮好學、治學嚴謹、敬業奉獻的精神時時激勵和鞭策著我。這就是他留給我們的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是我們的傳家之寶!”胡豐說。
抗戰勝利后,胡步蟾繼方豪之后任金華中學(金華一中前身)校長,在風雨飄搖的歲月里扛起“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大旗,擔負起金華教育發展的重任。胡步蟾編著出版了我國最早的大學《生物學》教材(合作,1924年)、第一部教育部審定高中師范《生物學》統一課本(1934年)、第一本有關人類優生和遺傳學專著《優生學與人類遺傳學》(1936年)、第一部血型學專著《血液型》(1936年)。這為近百年來中國引進西方科學、培養科學人才提供了強大助力,如一束七彩之光,照亮了國門之外萬千世界的萬花筒。
赤子之心扮靚山野
十多年前,陳澤斌被評為“浙江省十大見義勇為勇士”。早些年,沙畈鄉還有小學。每逢清明,學校總會組織孩子們來陳澤斌墓前祭掃。陳松余總會提前下山買些蘋果,分發給孩子們。他要幫著兒子招待客人,也盼著孩子們都能平安健康地長大。
“孩子如果還在,也差不多有你這么大了。”“看到別人家孩子回來,我就一個人跑山上去。”……采訪中,這個年近花甲、說話粗聲豪氣的山里大漢不經意間的流露,聽著就讓人忍不住紅了眼眶。
14年前,14歲的陳澤斌還是當時白龍橋鎮虹路初中的一名在校生,為救落水兒童躍入新挖的淤水溝中,再也沒能爬上來。陽光下綻放的美麗生命戛然而止。
“孩子走后兩個月,孩子媽也走了。那段日子,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別人家孩子都好好的,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那么愛笑,村里的老人見著他就開心……”人到中年,先后喪子、喪妻,守著一顆空落落的心,獨自面對著白墻發呆。直到有一天,被一份信念填滿。
“孩子走了,但他的精神永遠被人們記住了。孩子走了,我要幫他把精神傳承下去。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開始養樹,像養兒子一樣養樹。”2007年,陳松余走出家門,在烏云村的山頭引種紅豆杉,帶動鄉民致富。無奈2014年,沙畈鄉紅豆杉產業受到嚴重沖擊。
得知香榧產業發展前景好,陳松余投資50余萬元,率先從紹興引種200多株已有8年嫁接樹齡的香榧,當年掛果,次年摘果,每株產鮮果超過15公斤,得干果1至1.5公斤。紅豆杉種植大戶紛紛響應。陳松余帶領村民在當時婺城區農林局有關專家的指導下,逐漸掌握香榧嫁接、人工授粉等技術,整合紹興嵊州、諸暨等香榧干果加工及銷售渠道資源,數百畝香榧在沙畈落地生根,香榧產業體系在沙畈鄉初步形成。
經有關專家反復論證,香榧作為植物界最古老的樹種之一,生長速度慢,果實營養價值高,在產業上有前期投入高,后期收益高的特點,沙畈鄉引種香榧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陳松余提前預付租金,與農戶約定,自己承包的300畝香榧林50年不改種。“50年后,我不在了,可是香榧林還在,那時候,它們都是百年大樹了。我們村在大山里,經濟一直很薄弱。有了這些香榧林,村集體就有收成了。”烏云村的人都說,香榧林是村支書陳松余最大的牽掛。
一顆顆鮮嫩的青果爬滿香榧如藤蔓般伸展的枝條,仿佛少年年輕的生命,在一位老父親的精心照料之下,從傷痛的泥淖中拔地而起,茁壯成長在時光的記憶里。(記者張苑)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