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彭麗莎)近日,在婺城區蔣堂鎮澤口村農村婺劇文化園內的小廣場,村民姜素娥、余根仙等幾位婺劇愛好者,正在排練演出婺劇小戲《三掛牌》,精彩的表演贏得了臺下村民們的陣陣掌聲。
據介紹,澤口村婺劇歷史悠久,村民歷來愛看、愛演并愛創作婺劇,全村雖然不足千人,但上臺演過婺劇的就有100余人。過去,澤口村的村民都十分熱衷于彈唱婺劇,在農忙過后的閑暇時間,大家紛紛圍坐在一起,學唱婺劇,創作婺劇,該村是遠近聞名的婺劇愛好村。
2015年,為了更好地傳承、弘揚婺劇文化,該村建成全省首個農村婺劇文化園。該園占地2000平方米,內有婺劇知識普及廊、經典婺劇墻畫廊、婺劇坐唱班活動室、婺劇劇本創作室、婺劇傳承陳列室、婺劇節目排練室、婺劇演出小廣場以及當地婺劇人才榜、民間婺劇典故欄等,是金華市和婺城區的婺劇文化傳承基地之一。
自然而然,該村還有一批婺劇草根編劇、導演,可以自編自演。他們創作了一大批婺劇劇本、小戲、小演唱,所編的作品無不帶著濃濃的鄉土味。
76歲的洪增貴是一名草根編劇,他創作的處女作《碧水紅心》得到多方贊賞和肯定。從此,洪增貴一發而不可收,至今已創作大小劇本80余個。如大型歷史故事劇《千秋令》《白沙老爺》,現代婺劇小戲《三掛牌》《金花銀花》等,其中不乏愛國、奉公、教養、誠信的劇目,傳達出孝敬長輩、廉政愛民、善待病殘、扶危濟困的美好品德。
今年是建黨一百周年,在這特殊的時間節點,洪增貴又創作了一批具有紀念意義的劇作。如婺劇小戲《三掛牌》,講述了村里黨員干部帶領貧困村民發家致富的小康故事;小品《三娘坐轎》,講述了白沙溪三十六堰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以及周邊村民們日新月異的新生活;革命現代婺劇《龍崗春雷》,講述了在銀坑村,粟裕將軍團結廣大戰友和村民與敵人開展革命血戰,并贏得了勝利……帶著生動質樸的語言、精湛細致的演技,接下來,這些劇作將搬上舞臺,把好聲音、紅故事傳遞給更多的群眾。
在澤口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婺劇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澤口村有一支由近20位村民組成的文藝宣傳隊,年齡40多歲到70多歲不等。只要時間允許,村民們便湊在一起交流探討,演上一段婺劇;在節假日時,尤其是元宵節,村里還會舉辦春節晚會,足足唱一個晚上的婺劇。當然,平日里,宣傳隊還會被邀請到各地參加演出,傳承傳播非遺文化。
以婺劇為載體,以婺劇中的德育價值和音樂之美為內涵,婺劇以其特殊的方式講述生活百態,給與一代代人精神熏陶和教育。相信在未來,婺劇之花在老藝人的呵護傳承下,定將綻放得愈加絢麗。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