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苑文、陳俊攝
淵淵白沙流水,款款鄉戀歌聲。5月20日,“白沙八景”落成典禮暨歌曲《聞著花香回故鄉》全球首發式在婺城區白龍橋鎮“龍橋映月”外婆文化公園舉行。在白沙溪畔長大的音樂人陳越繼《江南有座金華城》《親愛的婺城,親愛的你》《水墨金華》之后,又一次唱響鄉戀,吟詠鄉思。
“外婆文化”開情感公園之源
陳越是白沙溪畔長大的孩子,他在這里度過了童年與少年。在人生最初的二十余年里,陳越坐在白沙溪畔,聽外婆講著那動人的故事、百變的人生和多彩的世界。外婆的故事里藏著悲喜,藏著哲學,藏著美味,幻化為精神給養,潤澤了旺盛的藝術性靈。
20多年前,陳越背井離鄉,追逐音樂夢想。迎著改革開放的東風,走進南來北往的人潮,一首《江南有座金華城》第一次將白龍橋承載的濃濃鄉情唱進了千千萬萬人的心中,也將外婆的溫暖送進了天下兒女的心田。
“江南有座金華城,城邊有座白龍橋,橋下外婆在講著那故事,坐在橋上看到,星星掉進了那條小河……”《江南有座金華城》中的“外婆”形象隨之深入人心,這位和藹可親又有著講不完的故事的“外婆”成了一個文化符號,成了白沙溪沿線燦爛的人文景觀里的一個溫暖意象。
今天,伴隨“人文婺城幸福城”迭代升級,“文化名城”建設的循序推進,“白沙八景”之“龍橋映月”外婆雕像揭幕,標志著全國首個外婆文化公園正式落成。這一份烙刻在每一個人心間的外婆意象被以一種頗具儀式感的方式呈現了出來,也為千千萬萬人對溫暖的外婆、美好的童年的記憶找到了一個寄托的載體。
與此同時,在“外婆文化”這一情感IP輻射下,外婆童謠文化廣場、外婆童詩館在金華市榮光國際學校落地。外婆童詩獎評選、外婆美食節等將陸續推進。
“白沙八景”啟南山文旅之興
在婺城的南北各聳立著兩座青山。長久以來,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北山文化聲名遠揚,以白沙文化為核心的南山文化卻鮮為人知。繼白沙溪三十六堰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之后,此次“白沙八景”的落成無疑為南山文旅的崛起,為最終南北旅游分庭抗禮的發展格局提供了新的助力。
溪出白沙似霜雪。白沙溪發源于仙霞嶺山脈,全長68.3公里,流域面積320平方公里。流經沙畈、瑯琊、白龍橋匯入婺江,然后攜手富春、錢塘而終流入海。千百年來不僅養育了無數杰出的婺鄉兒女,也是錢塘江詩路文化帶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東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輔國大將軍盧文臺率領部下36人首筑白沙堰,引水灌溉,其“深掏潭、低筑堰”的梯級群堰壩體,是浙江省現存最古老的堰壩引水灌溉工程。盡管歷經1900余年的光陰,至今仍然發揮著強大的引水灌溉功能。
白沙溪不僅有舉世震驚的三十六堰的歷史留存,更有“龍橋映月”“寶塔搖鈴”“白沙古堰”“瑯琊峰回”“鐵店遺韻”“雙湖煙雨”“烏云橋渡”“澗道雄關”等匯成的人文景觀。由白沙溪串成的“白沙八景”,把婺鄉大地上散落的自然景觀、歷史資源、人文資源集結成線,以景為點地解讀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幸福密碼,以點帶面地展現了“都市經濟創新城、美好生活幸福城”落地成景的奮斗歷程。
“龍橋映照思鄉月,寶塔搖響酤坊鈴。白沙古堰三十六,瑯琊無處不峰回。鐵店遺有婺州韻,雙湖水墨煙雨迷。烏云橋上誰人渡,澗道雄關喊將軍。”這是陳越筆下的《白沙八景》。他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們不僅要傳承歷史,更要有創新歷史的勇氣和擔當。在我們這個時代所誕生的‘白沙八景’,就是我們獻給后來人、獻給未來的一份深情厚禮。相信在全區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白沙溪一定會成為一條在世界溪流史上熠熠生輝的最美溪流。”
穿越1900多年風雨,2020年12月,在婺城區委、區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努力下,白沙溪三十六堰被評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此次申遺成功,為金華在世界灌溉工程史上留下了歷史印跡。
緊接著,大型電視散文系列片《白沙溪》應運而生,在婺城乃至四海婺城鄉賢圈掀起了一場由鄉情鄉戀引發的熱議。此情此景,讓陳越等大批婺城鄉賢深感振奮,深覺未來可期。
“聞著花香回故鄉”引鄉賢還鄉之流
循著鄉思溯流而上,時光仿佛白駒過隙。時過境遷,小村莊已然不是從前的模樣,白沙溪卻將一縷花香送進游子的夢鄉,如父親的守望,如母親的呼喚,一聲聲催促,吾兒快快還故鄉。
在最新創作的《聞著花香回故鄉》里,陳越這樣唱道:
“父親種下一棵太陽
母親灑下一片月光
一朵山茶悄悄開放
問我何時回到故鄉
半生飄零無處安放
念念不忘過去時光
飽經滄桑的古老村莊
如今已是變了模樣
天地多遼遠,遠不過故鄉
走遍天涯走不出你溫暖目光
最好的風景,她不在遠方
就在開滿鮮花的故鄉
離家的孩子,最好別流浪
走遍海角不如回到花的故鄉
如果有一天,我行將老去
我愿聞著花香回故鄉……”
這段歌詞是陳越以及曾經生活在白沙溪畔的婺城游子乃至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內心獨白。一縷鄉情牽四海,一縷鄉戀匯萬家,近年來,婺城區全面推進“雙城”戰略,循序繪就“花滿婺城”美麗圖景。陳越希望,在“聞著花香回故鄉”的號召之下,鄉賢回歸,人才回歸,為傳承和發揚白沙文化,凝心聚力推進文化名城建設,將“白沙溪世界灌溉工程”打造成婺城建設“重要窗口”而不懈努力。
“白沙溪水乳汁甜,汩汩滋養千萬家。君若有幸抿一口,便是白沙溪上人。見慣江海波濤急,常念白沙浪不驚。牧笛聲里斜陽醉,漓渚深處炊煙醒。”這是陳越寫下的隨筆詩《白沙溪》。出走半生,滄海桑田。陳越從白沙溪出發,又以歌聲帶著千千萬萬游子在白沙溪里歸來。何不借著“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的豪氣,且把他鄉作故鄉,共赴一場白沙之約?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