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彭麗莎) 5月27日上午,婺城區(qū)蔣堂鎮(zhèn)直里村水稻種植基地上空,一架無人機在百畝稻田上空扶搖穿梭,機身旁噴出的水霧絹帶般飄向綠毯似的禾苗,為其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不到10分鐘,15畝稻田噴灑完成。
據無人機操作員袁杰介紹,這臺“六旋翼無人植保機”載重量約為20公斤,噴灑完一桶藥液需8、9分鐘,作業(yè)面積可達15畝左右。同時,無人機可根據需要精準噴到根部,不僅效率高,而且效用明顯。
看著近200畝水稻僅半天便完成撒藥工作,水稻種植基地負責人陳興洪叉著腰站在田埂上瞇著眼,一臉滿足。“相比傳統(tǒng)人工作業(yè)方式,無人機施肥、噴藥的效率高、精準,還節(jié)約成本。”陳興洪說,每季水稻需要噴灑兩次農藥,每次噴灑農藥都得4天,有時正值酷暑,噴灑農藥顯得尤為辛苦。除了辛苦,藥物的毒性也會被吸收進體內,對身體影響不小。
現在,有了無人機助力,他種植的400畝水稻,撒藥時間從4天縮短至1天多,基本完成了從“勞動者”到“管理者”的角色轉變。
當然,不僅病蟲害治理運用科技手段,水稻種植的整個過程也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流水式育苗、機器插秧、拖拉機耕地、無人機施肥和撒藥、收割機收稻、烘干機吸收水分等等,每一步都體現了節(jié)約人工、提升效率的現代化農業(yè)特點。
據了解,陳興洪自2005年便開始大規(guī)模種植水稻,憑著近20年在土地上的堅守和探索,種糧種出了“名堂”,種植規(guī)模從最初的130畝達到了今年的400余畝。很快,早稻將在50天后,也就是七月中旬左右成熟。屆時,忙碌的“雙搶”時節(jié)又將發(fā)揮機械化、科技化農具的作用,為再播種、搶豐收打下堅實的技術基礎。
蔣堂鎮(zhèn)是一片充滿“硒”望的土地,富硒土地面積占富硒區(qū)總耕地面積的61.67%,素有“浙中糧倉”的美譽。近年來,高產量、高標準、高品質特點的蔣堂富硒米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農業(yè)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這背后,除了農戶們幾十年來積累的農業(yè)經驗知識,還有高新技術的大面積合理運用,為實現“多種糧、種好糧”的目標賦能助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