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苑)連日來,在婺城區新獅街道下裴村李桂華以自家老宅屋后種滿烏葉樹的大山為背景,擺開席面,堆滿粽葉、餡料、烏米、棕櫚葉等,和鄰里一起,一邊包烏飯粽,一邊對著手機直播講解著金華人吃烏飯民俗和他的烏飯粽創意。這樣的直播圈粉無數,僅一個月就為李桂華帶來了80萬只的銷售量。為了供應源源不斷的端午節禮需求,李桂華喊來鄰里鄉親們一同幫忙,每日包烏飯粽超萬只。
自久遠的年代起,金華便有四月初八吃烏飯的習俗。入了四月,人們便踏著晨露上山采烏飯葉,洗凈后清水泡發一晝夜,再瀝出汁水,用來泡白米,如此又是一晝夜,白米便染成了烏米,幽藍發亮,像極了藍珍珠,甚是好看。爐膛里熊熊的火苗燒起來,催得“藍珍珠”們昏昏欲睡,呼出騰騰熱氣,一覺醒來,個個都睡成了“黑珍珠”。一家人圍著灶臺,各盛上一碗,拌上新年的紅糖,甚是美味。
之后便是端午,做廚師出身的李桂華別出心裁,以非遺為起點,玩起了農創——拿烏飯葉泡糯米,包粽子。論取材,箬葉定要芒種后出梅前的“梅箬”,扎繩定要用新采的老棕櫚樹葉;包粽子,箬葉要光面朝里,餡料要多種多樣,粽子要包得緊實,這樣剝出來才會米不黏葉,粒粒黑亮,吃起來才能米香餡滿,色香味俱全。
“每到端午,我就有一個粽子情結,起初是因為母親,而后是因為妻子。”李桂華說。年少時,母親是他心里最美的女子,母親包的粽子樸素中自有一種生活的精致,讓李桂華百吃不厭,年年盼端午……自打十多年前,李桂華上門提親,丈母娘給他打了整整四枚黃酒蛋,妻子便住進了他的心里。于是,每當侍弄一口好吃食,心中便多了一份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李桂華的粽子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成了親朋好友每逢端午時舌尖上的牽掛。
去年,李桂華試水端午烏飯粽經濟火了,他還為家鄉的烏飯民俗申報了婺城區非遺項目。
今年,李桂華在傳統的蜜棗粽、蛋黃肉粽、板栗肉粽、鮮肉粽、豆沙粽之外,增加了鮑魚肉粽等不少新口味。除了烏飯粽子,婺城的這口“烏飯香”經由農創研發,出現了真空裝烏米、烏飯蜜藕、烏飯鍋巴、烏飯蛋卷等烏飯系列產品,經由直播帶貨,從本地市場循序走向全國各地。
據悉,作為直播背景的這片種滿烏葉樹的后山,將通過劃分功能區,落地土灶、游泳池、茶座等配套設施,以“烏飯莊園”形態導流農旅綠色經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