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靜姝、陳曉倩
每到周末,在沙畈鄉銀坑村粟裕將軍紀念館里,不少參觀者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來到這里學習了解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的歷史,接受紅色文化熏陶。
銀坑村地處武義、遂昌、婺城三縣(區)交界處的深山里,距離金華市區60多公里,是浙江省第一批革命老區,是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堅持浙江三年游擊戰爭時期創建的老革命根據地之一,也是開國將軍粟裕戰斗生活過的地方。
崢嶸歲月凝聚奮進力量
從市區驅車前往銀坑村,沿途風景優美,青山隱隱,碧水悠悠,鳥鳴陣陣,微風吹拂下,城市的喧囂仿佛就此遠離。經過約兩個小時的車程,坐落在群山懷抱間的銀坑村悄然映入眼簾。下車沿著村間小路行走,繞過錯落有致的民居,眼前豁然開朗,前方一塊平坦的草地上佇立著木制的訓練用爬架等器具,聽附近的村民說,這里就是粟裕將軍曾經訓練部隊的練兵場。
銀坑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5年5月,粟裕將軍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駐扎在此,籌劃、指揮浙西南3年游擊戰爭,也曾發展了一批黨員,建立組織,創建了“浙南革命根據地”——遂、宣、湯邊區特(委)。當年,銀坑村有一批有志青年加入紅軍隊伍,廣大窮苦人民積極地支持、協助、投入紅軍開展的革命活動。
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1935年2月,中央決定以先遣隊先頭部隊和江西懷玉山被敵重兵包圍突圍的部隊為基礎,組建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由粟裕任師長,劉英任政委,挺進浙江,匯合閩浙邊革命力量,先后開辟浙西南、浙南游擊根據地,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重新燃起了浙江的革命烈火。
1935年5月20日,挺進師從松陽的瓦窯崗經遂昌近江嶺到門陣,來到銀坑村。紅軍一來就廣泛開展宣傳,發動群眾。中共地下黨負責人朱金寶找到粟裕、劉英,與紅軍取得聯系。在黨組織領導下召開村民大會,發動群眾,斗爭土豪劣紳,開倉濟貧,將地主家的浮財分給貧苦農民。
粟裕領導的紅軍挺進師在銀坑(湯溪邊區)根據地,建立了黨支部、貧農團、婦女會、赤衛隊。群眾協助打探敵情,對外封鎖消息,部隊有依托作戰,有地方休整安置傷員。根據地也十分重視發展山區經濟建設,歡迎平原客商進山做買賣,滿足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也保障了挺進師的軍需供給,銀坑也成了紅軍軍需重要補給地。
研學教育傳承紅色基因
八十余年前,這個大山深處的小村莊與紅軍正式結緣,亮起了革命的星星之火,點燃了激情燃燒的歲月。時光悠悠,炮火轟鳴聲也在歲月里漸行漸遠,但紅色基因早已融入民眾血脈,信仰之火在代代相傳中煥發璀璨的光芒。
為了發揚革命傳統,讓黨的事業薪火相傳,2014年,銀坑村在人民會堂的基礎上建設了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文化禮堂,2015年,修繕完成了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陳列室。在有關部門、企業的支持下,村民還自發集資建造了一尊2.8米高的粟裕將軍銅像。隨后,紅色文化長廊、粟裕將軍紀念廣場等陸續建成……時至今日,銀坑村已經不再是隱于深山的世外桃源,成了遠近聞名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傳承紅色基因、培養新一代貢獻著力量。
走進練兵場旁的粟裕將軍紀念館,堂屋內栩栩如生的將士塑像圍著面前的沙盤,排兵布陣、揮斥方遒,生動再現了當年作戰時將士們研究戰術的場景。墻上掛著粟裕將軍從1927年參加革命直至浙西南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所到之處所有的線路圖,望著線路圖,仿佛能感受到滾滾硝煙穿越歷史迎面而來。走進粟裕將軍曾住過的房間,略顯窄小的辦公桌、木板拼就的床榻、簡單樸素的草鞋、斑駁的槍套等盡收眼底,一切如昨。
在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陳列室的小桌上,記者看到了一本厚厚的冊子,不少參觀者會在上面留下自己的體悟。“重溫歷史,紅色事業永承!”“向英雄、英烈致敬!”……一句句樸素真摯的話語,蘊含著留言者對黨的熱愛和無限深情。
正在參觀的李女士表示:“我是一名黨員,今天特意來到銀坑向革命先輩致敬。下次我要把孩子也帶來,希望他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這段紅色歷史,學習革命先輩的精神。”
“這些年,有不少人專程來到銀坑,了解這段紅色歷史。”村黨支部副書記賴秋香介紹道,“每年的清明、國慶、‘七一’、‘八一’等節日,很多市民前來緬懷、悼念革命先烈。”此外,銀坑村也是不少單位、學校開展黨員活動、紅色教育的必選之地。據了解,從2015年11月紅色教育基地建成后,到目前為止,銀坑村這個“紅色陣地”已經接待了400多個團隊、近10萬人次。
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創造未來。如今,有越來越多的人來這里感悟當年的紅色歷史,傳承紅軍精神,汲取奮進力量,紅色火種播進了一代代年輕人的心中,成為他們前行的動力。
山鄉蝶變帶來美好生活
品味紅色文化之時,這些年,在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全體村民齊心協力,銀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銀坑,除了擁有讓人印象深刻的紅色元素,還有隨處可見的惠民工程。蜿蜒秀美的游步道、結實美觀的河道欄桿、干凈整潔的親水平臺……在村民的印象里,這一切的變化似乎只是轉眼之間。
近年來,村兩委班子積極從村民的實際需求出發,籌措資金,完成了飲用水提升改造工程、污水處理工程、公路水泥路面及加寬等民生工程。“現在該有的都有了,真的幸福。”村里的老人笑著說。
因銀坑地處深山,優良的氣候環境,優質的水源,使這里孕育出的高山小土豆,吃起來格外香甜,筍干、土蜂蜜、梅干菜等特產也是大山的饋贈。每年,黨員干部、學生紛紛來到銀坑村,重走紅軍路,聆聽紅色故事,重讀革命歷史,傳承紅色文化。臨行前,也會有不少人購買一份自然山野的味道,帶回家細細品嘗,這給農戶帶來了增收的新路子。
生活變好了,精神也要富足。2014年,銀坑村文化禮堂建成后,不但有了一個了解紅色文化的好去處,村民開展民俗活動也有了精神家園。
“銀坑村文化禮堂全年開放,每天開放時間為早上6點至晚上10點。”據介紹,自從文化禮堂建成以來,銀坑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不但成立了鄉音宣講隊,而且開展了禮儀教育、敬老服務、法律咨詢、技能培訓、文化走親、春泥計劃等活動。每當春節來臨,文化禮堂還會舉辦春晚,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氣息。
如今,銀坑村村民生活品質與日俱增,鄉村文化豐富濃郁,一個又一個變化見證了銀坑人民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歷程。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