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苑)連日來,婺城區瑯琊鎮泉口村村支書陳桂祥繁忙奔走于村中的幾處新裝的舊屋。自引進婺州窯非遺傳承項目以后,泉口村的文旅融合驅動鄉村振興的路子越走越寬闊。這位老支書、退役老兵十余載的辛勤奮斗也開始開花結果。
1988年,陳桂祥從部隊轉業,先后從事了多份工作。自轉業以來,他發現泉口村經濟比較薄弱,整體環境較差,讓他萌生了對村上做點貢獻的想法。
2008年,陳桂祥擔任了泉口村黨支部書記。面對各項工作,他恪盡職守、勤勉盡責,發揮自身特長,做好本職工作,在村兩委干部的鼎力支持和配合下,按照鎮黨委政府的工作思路、目標、任務,開展鄉村振興等相關探索。
自2008年以來,泉口村循序推進建成農村社區服務中心(辦公樓)建設,實施完成了污水處理工程和飲用水改造工程、戶外改電工程、鐵店民族自然村的飲用水改造工程等,完成了市級文化示范村、市級社區示范村的創建驗收、區級生態村的建設、殿塔及張橋頭4個自然村的飲用水安裝、村老年公寓建設、東干渠泉口段泄洪道進行改造、直塢及里直塢自然村建設用地復墾等,又完成區級綠化示范村創建、泉口村東干渠分水閘門改造工程、鐵店放生塘除險加固后續工程、泉口村農房改造工程、殿塔、張橋頭自然村水泥路面工程、鐵店—石巖寺水泥路面工程等。
而接下來的文旅經濟驅動鄉村振興是陳桂祥為泉口村點燃的又一把轉型之火。陳桂祥說:“婺州窯唯一的國家級文保單位就在我們村。我們有責任把祖先留給我們的婺州窯文化傳承好,更有優勢把婺州窯經濟發展好。”
唐代陸羽《茶經》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在茶圣筆下,婺窯茶具品質上乘。這是婺窯唯一見于古代文獻的記載。據貢昌《婺州古瓷》相關論證,婺州窯因州得名,與龍泉窯等同屬婺窯系,興于商周,盛于唐宋,于明清時期逐漸衰弱,前后綿延2700多年。
陳桂祥所說的“唯一”就是婺州窯鐵店村遺址。鐵店村是泉口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這處遺址距離白沙溪不足2公里,依山傍水,植被茂盛,盛產松木,多粉砂巖。自北宋年間,這里便世代有人以燒窯制瓷為生。據相關史料載,婺州鐵店的這支窯火持續燃至元代。
“我們探索鄉村振興,就是要圍繞婺州窯這一歷史文化資源,引進人才、引進項目,不僅用美食美景留住游客,更要用文化留住游客。”陳桂祥說。
圍繞婺州窯文化,泉口村搭乘“非遺旅游景區村”建設的快車,對村容村貌及相關配套進行了改造和整治。如今,走進泉口村,一條青石板路牽引著游人不由自主地挪步村居深處。只見粉墻黛瓦,小樓庭院,低矮的院墻里鑲著瓷片,嵌著一口口瓷壇,瓷壇里種著各色花木,于古樸而精致的細微處向來人款款講述著這個古村千年窯火的傳奇,也在時間的光影中刻畫著一位退役老兵的鄉村振興夢。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