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傅偉炎、徐樂、部分攝影吳潮宏
走進城北街道紅湖路社區,這里綠樹成蔭、環境整潔,處處讓人感受到城市的文明和諧。在黨群服務中心,社區工作人員正熱情地幫助居民解決問題,有著應急、充電等便民功能的“紅色驛站”更是居民經常光顧的地方。
近年來,紅湖路社區積極打造“情滿紅湖”黨建品牌,積極動員轄區在職黨員參與到小區治理中來,通過黨建工作聯做、社區資源聯享,精神文明聯創、服務難題聯解,公益事業聯辦、生活環境聯建,在社區治理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先后榮獲省級和諧社區、省群眾最滿意的平安社區、省便民服務中心、省廉政文化“先進社區”示范點等榮譽稱號。
示范引領在職黨員積極參與社區建設
家住常樂小區的倪正三年前加入社區在職黨員服務隊,現在他是一名“紅色樓棟長”。倪正總是利用業余時間,在小區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清理小區內的路面垃圾、勸導不文明行為、看望孤寡老人等,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小事,卻在改善小區生活環境,增進鄰里關系上發揮著大作用。
據了解,紅湖路社區根據黨員自身特色,分設了青少年教育服務隊、醫療服務隊、文明創建服務隊、法律援助服務隊等不同類型的服務隊伍,還建立了在職黨員“紅色服務卡”,由社區為在職黨員的表現打分,進一步優化了社區網格化服務,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
“這些都是一名黨員的分內之事,我們應該積極參與,主動承擔。”倪正說道。像倪正這樣默默奉獻著的黨員還有很多,他們走進社區,走進居民的生活,發揚著“不怕臟、不怕苦、不怕累”的優良作風,為建設美好社區添磚加瓦。
紅湖路社區黨委下設7個黨支部,在冊黨員238人,其中在職黨員118人。隨著城市發展步伐加快,如何有效整合城市街道、社區的黨建資源,提升街道、社區等基層黨組織的力量,已成為迫切課題。為此,紅湖路社區在組織設置、活動方式創新、隊伍建設、覆蓋面擴大等方面進行諸多探索,創新社區治理模式,打造堅強戰斗堡壘和社區黨建品牌。
其中,在職黨員進社區是紅湖路社區黨建品牌中的重要一部分。為充分發揮在職黨員在社區建設中的先鋒模范作用,調動在職黨員參與社區建設工作的積極性,永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紅湖路社區搭建“社區黨委-居民區黨組織-紅色樓棟長”的“黨建+單元”三級治理體系,組建在職黨員管理微信群,讓他們參與到小區自治管理中,暢通“自下而上”的社會治理“神經末梢”。
以文為媒打開鄰里門增進鄰里情
市民學校是紅湖路社區一大黨建品牌,成立于2006年,一直開辦至今。據社區黨委書記呂桂彥介紹,市民學校相繼開設了健身、唱歌、越劇、繪畫、書法、剪紙等課程,擁有健身隊、歌唱隊、舞蹈隊和書畫隊等多個文體隊伍,每學期吸引幾百名學員前來報名學習。
作為“金華市終身學習品牌項目”,市民學校以社區居民需求為出發點,以社區居民滿意度為落腳點,以文為媒,敲開鄰里門,增進鄰里情,不僅豐富了居民生活,而且在推進社區建設,進一步提高社區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促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市民學校志愿服務十多年的田福仙對于紅湖路社區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上世紀80年代,她隨著丈夫一起搬到紅湖路社區,見證了紅湖路社區的美麗蝶變,她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市民學校開辦后,田福仙積極參與,成了市民學校的學員,在這里學習唱歌、跳舞,后來她接過了歌唱班老師的“接力棒”,十幾年如一日服務居民。“走在路上,經常迎面遇到自己的學生,他們會熱情地喊我田老師,那個感覺真的太好了。”說起自己退休后的這份“工作”,田老師露出了自豪的神情。
社區黨委書記呂桂彥說,除了創辦市民學校,紅湖路社區還攜手轄區共建單位,積極開展“節節鬧”活動,以鄰里和睦,社區和諧為主題,圍繞鄰里學、鄰里情、鄰里幫、鄰里和、鄰里樂、鄰里頌六個方面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寓教于樂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使陌生的鄰居熟悉起來、疏遠的鄰居親近起來、寂寞的樓道熱鬧起來、困難的鄰居幸福起來,大力倡導鄰里相識、相知、相助、相親的社會新風尚,不斷增強廣大居民群眾的幸福感。
共建共享社區迎來美麗蝶變
城北街道地處江北老城區,轄區范圍內多為老舊小區。為了更好地做好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紅湖路社區著力加強基層黨組織力量,按照有明顯標識、有組織架構、有微網格地圖、有工作職責、有聯戶安排、有服務承諾等標準,規范化建立黨建網格工作室。
一本工作筆記隨手記錄,一個微信群實時聯系……呂桂彥與社區工作人員一起,動員網格中的黨員干部,積極參與社區環境整治提升。“只是黨員帶頭遠遠不夠。”呂桂彥說,“必須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發動群眾一起干!”
怎么發動群眾?得調動各方力量,特別是讓群眾自己參與到基層治理中來。按照“一個網格長+若干黨員志愿者”的模式,社區動員遴選了一批優秀黨員和群眾骨干、新居民代表組成了志愿者隊伍。與此同時,呂桂彥和社區工作人員一一記錄下居民提出的意見建議,并邀請共建單位出謀劃策。很快,一些社區發展方面的疑難問題得到了解決。僅3個月,社區實現了美麗蝶變。
如今,走在常德巷等背街小巷,原先坑坑洼洼的路面變得平整,抬頭也看不到密密麻麻的飛線,社區變得整齊、寬敞了。“老舊小區改造,下水管道也一并改造了。現在再遇到臺風天、暴雨天也不怕了。”居民馬大爺說道。
點滴變化述說社區居民幸福故事
矛盾糾紛有人調解,下水道堵了有人及時修……連日來,記者在與紅湖路社區工作者和居民的溝通交流中了解到,這些困擾居民的煩心事、揪心事都得到了妥善的解決。
在金輪小區,進出小區道路沙化裂縫,導致地面坑坑洼洼,居民出行不便。社區收到反映后,組織共建單位、樓棟長等開會商議,最終通過道路硬化、花壇翻修,并增設路燈、門禁監控系統、泊車位等設施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環境。
從規范亂停車到暢通消防通道,居民反映的每一件事,社區都記錄在案、逐項解決。采訪中,居民對記者說,社區板凳會、圓桌會等居民“小會”多了起來。通過這些互動交流,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提高了,對社區的歸屬感更強了。
點滴變化述說居民的幸福故事。設施提升、環境提檔、宜居提質,美麗家園清清爽爽、干干凈凈,居民的心也更齊了。看著街巷舊貌換新顏,居民們紛紛豎起了大拇指。“基層社會治理好不好,關鍵還得依靠群眾!”呂桂彥感慨道。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