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苑)糧田結碩果,豐收踏歌來。日前,在婺城區蔣堂鎮前源村,52歲的種糧大戶蔣獻勇奔忙于田間地頭,采收今年的晚稻。供應了政府采購的訂單糧外,剩下60%的晚稻富硒大米將流向大市場。
“今年比往年多種了300多畝稻子,收割的稻子用三臺烘干機連軸轉都有些跟不上。”蔣獻勇說。除了前源村的這片稻田,蔣獻勇還在蔣堂鎮承包了兩個種糧基地,共計900畝。蔣堂鎮有著遠近聞名的富硒沃土,這里的富硒大米在市場上享有較好的聲譽。
進入成熟季,連片的稻田里,工人們操作著一臺臺收割機,有秩序地在豐收的稻田里劃出一道道收獲的足跡。稻穗采收后,被投入烘干機,以便保存。一臺烘干機一次處理12噸稻穗,前后需要近36個小時。烘干的稻谷被悉數收入臨近的倉庫,倉庫最大可容納三四百噸的稻谷。
在蔣獻勇的記憶里,蔣堂鎮曾是十里八鄉出了名的“糧倉”。每到秋收時節,沉甸甸的稻穗將稻子壓彎了腰,甚是喜人。而后來,村民們流行外出打工,稀于務農,田園荒蕪,豐收不再。十多年前,蔣獻勇從工廠下崗后,回鄉種糧。起初只有幾十畝,自蔣堂鎮富硒土稀缺資源被發現后,種糧面積逐步擴大。后來,苗木經濟沖擊傳統農耕產業,不少村民找到蔣獻勇,通過二次承包的形式在稻田上種上了大片經濟苗木。伴隨“非糧化”改造的循序推進,大片良田退林還耕,綠油油的秧苗、香噴噴的稻花、金燦燦的稻穗重新覆蓋了蔣堂的肥沃土地,如約迎來豐收。
“從前沒有土地流轉,跑去村民家里租田,人家說白給種,只要田不荒就好,后來每畝田租金130斤稻谷,慢慢地,土地越來越值錢,今年漲到了650斤每畝,折合人民幣870元。”蔣獻勇說。相關政策的制定讓人們越來越關注農業,關注糧食生長的土地,也循序催生了舌尖上的“大健康”產業。
近年來,蔣堂鎮的富硒土因其稀缺性得到了農業市場的廣泛關注。蔣堂鎮的富硒米、富硒瓜以及各類富硒蔬菜通過微信朋友圈等渠道流向散戶市場。由此得到啟發,今年,蔣獻勇注冊了自己的“婺硒源”商標,將基地里產的富硒稻谷外包加工成大米后采用真空包裝,依托微信朋友圈推廣,40元一包共10斤,小試牛刀實現了近5噸的銷量。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