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漸熱,腌菜成了餐桌上的“新寵”,一碗米飯配上鮮香爽口的腌菜,開胃可口。在婺城,把腌菜做出“名堂”的當數塔石鄉,其遵循古法工藝制作的家常腌菜遠近聞名,不僅拓寬了村民的增收路子,也喚醒了游子的鄉愁記憶。眼下,正是塔石腌菜原材料黃瓜、藠頭、豇豆的豐收時節,記者專程驅車前往該鄉了解制作工藝和收成情況。
一進塔石,映入眼簾的便是成片碩果累累的菜地,黃瓜、豇豆掛滿枝頭,藠頭圓潤飽滿,看著格外討喜。一大早,村民們便伴著清晨的露珠前往菜地,采收了幾大筐滿滿當當的新鮮蔬菜,再搬回家中清洗、修剪。據介紹,塔石鄉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種這幾樣小菜,種的是本地的土種種子,平時菜地只施有機肥,這也是塔石腌菜味道正宗、質量上乘的原因。
此時,腌菜制作能手胡美仙正在家中制作腌菜,地上擺放著已制作好的幾十桶腌菜。胡美仙說,制好腌菜從選料到成品的每道程序都得認真把關,否則腌出來的腌菜味道不鮮美,還容易腐壞。在腌制過程中,要先將黃瓜放在炭火爐子上烘到半干后洗凈、抹鹽,腌出剩余水分,藠頭、豇豆同樣挑揀、修剪、洗凈后抹鹽,并充分滲透,再將其一層一層混合地疊放在咸菜缸里,腌好之后,頂上用石頭壓實壓嚴,經過10天左右時間,便可食用。
“用這種方法腌制的小菜,香氣醇厚,清脆鮮嫩,咸淡適中。”胡美仙告訴記者,她家制作腌菜已有10多年,隨著塔石鄉村旅游的發展,腌菜得到了越來越多游客的青睞,每年兩、三百桶根本不愁賣。“除了腌菜,我們平時也做些麻糍、筍干等特色農產品,深受游客歡迎,每年足不出戶就可以為家中帶來6~7萬元的收益。”胡美仙笑著說道。
一直以來,塔石鄉都有種植和制作腌菜的歷史,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腌菜產業已從小打小鬧到漸成規模,如今全鄉種植面積超500畝。在塔石集鎮經營農家樂20多年的徐文勇,更是從中發現了致富秘訣,將這農家小菜做成了“大生意”。“小罐腌菜15元一份,大桶腌菜40到60元一桶,純手工制作,金華市區可以送貨上門,外地可以快遞配送。”連日來,腌菜訂單絡繹不絕,徐文勇忙得不亦樂乎。
不同于村民單一小作坊小規模生產制作,徐文勇從閑散種植戶手中回收黃瓜、藠頭、豇豆等腌菜原材料,統一加工、包裝、銷售,走出了一條標準化、規范化的特色產業之路。一罐罐散發著誘人香味的腌菜從塔石裝箱發貨至各地,腌菜產業規模不斷壯大,也帶動更多農戶實現增收。“我們祖祖輩輩都做腌菜,鄉村振興帶來了無限可能,塔石腌菜可以從家庭走向小作坊,一定也能走向更廣闊的市場,我們將繼續將產業做大做強,打響塔石腌菜品牌。”徐文勇信心滿滿地說。(記者 張紅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